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抗萬古黴素腸球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抗萬古黴素腸球菌
Remove ads

抗萬古黴素腸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縮寫作 VRE),又名萬古黴素抗藥性腸球菌,是腸球菌屬下的一種細菌,有著對萬古黴素這種抗生素抗藥性。在腸球菌屬中,對人類有著病原性的有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及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腸球菌屬的細菌主要是在內,亦可以在人類消化道尿道內發現。VRE最早是於1985年被發現[1],能穿透對其他細菌有抗菌能力的基因。VRE特別對免疫系統受損的人有危險性,但令健康人士受感染則較少見。一般來說可以引起心內膜炎敗血病及尿道感染等病症。VRE可以與其他帶有新抗藥性的細菌一同植菌。

Thumb
抗萬古黴素抗藥性腸球菌的顯微圖

背景

對於VRE的抗藥性的出現,一般都相信是與用在家畜飼料的抗生素作為治療病人的藥物有所關聯。具體來說,與萬古黴素相似而用在禽畜飼料上的阿伏黴素,能維持飼料的品質及家畜的生長而風行全球。由於家畜攝取了大量的抗生素,很自然地引起腸球菌的抗藥性。畜牧業者經由食用而感染了具有抗藥性的腸球菌,並在醫院接受萬古黴素的治療,而對萬古黴素的抗藥性亦由此而被發現。由於這種原因,日本方面已禁止在飼料上添加阿伏黴素,且對食肉進行VRE的檢查。

耐藥產生機制

腸球菌對萬古黴素可產生vanAvanBvanC-1vanC-2vanC-3vanDvanE等7種耐藥基因中的一種或多種,由這些基因可表達相應的耐藥因子從而產生7種不同的VRE表型。其中以vanAvanB兩種表型VRE最為常見。這些耐藥基因可以通過質粒介導等機制將耐藥基因水平轉移給其他腸球菌,從而引起多克隆傳播。尤其是vanA表型的耐藥性是由轉座子Tnl546及其類似的轉座子介導,它們通常位於VRE質粒上,通過接合及轉座,很容易將耐藥基因傳給其他革蘭陽性細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等。[2]

流行病學

VRE可以與人類接觸後而被攜帶。雖然相信有很大比例的雞隻帶有VRE,但最常見出現接觸的地方仍是在醫院(院內感染[3][4]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的使用相信是VRE群落發展及感染的風險因子,對使用頭孢菌素的限制跟醫院內VRE的感染及傳播的下降有直接關連[5]

治療

現時在日本方面治療VRE可以使用噁唑烷酮利奈唑胺鏈陽菌素奎奴普丁-達福普丁。而一般對腸球菌有作用的抗生素氨苄西林氟喹諾酮碳青黴烯,VRE都會有著抗藥性。2005年,一種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的菌株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簡稱LGG)首次成功地用於治療胃腸道帶有VRE的腎病患者[6]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