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抗精神藥物惡性症候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抗精神藥物惡性症候群(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NMS)是服用神經安定劑(neuroleptic)或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後可能發生的一種危及生命的反應[1]。症狀包括高燒、意識模糊、肌肉僵硬、血壓波動、出汗和心率過快[1]。併發症可能包括橫紋肌溶解症、高鉀血症、腎功能衰竭或癲癇發作[1] [2]。
任何抗精神病藥物都可能致病,但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似乎比非典型藥物的風險更高[1]。通常在服藥後數周內發病,但在用藥後的任何時間皆可能發病[1] [3]。危險因子包括脫水、激躁和緊張症[4]。快速減少左旋多巴的使用量也可能誘發這個問題[1]。可能的致病機轉與阻斷多巴胺受體有關[1]。依症狀診斷[2]。
治療包括停用引起症狀的藥物、快速降溫並使用其他藥物[2]。所用藥物包括單挫林、溴隱亭和地西泮[2]。發病患者的死亡率約為 10%[4]。需要快速診斷和治療以改善預後[1]。許多人最終能用較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再開始治療[2] [3]。
截至 2011 年,在精神病院接受神經安定藥治療的患者中,每年每 100,000 人中約有 15 人(0.015%)發生抗精神藥物惡性症候群[1]。 20 世紀後半,發生率增加了 100 多倍到約 2%(每 100,000 人中有 2,000 人)[1]。男性比女性的發病率更高[1]。此病症在 1956 年首次於文獻上描述[1]。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