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拉美島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拉美島事件,或稱小琉球事件[1]拉美島大屠殺,是1636年臺灣西南方外島拉美島(荷蘭語:'t eyland Lamey,又記為't Goude Leeuws eylandt,「金獅島」,即今琉球嶼,又稱小琉球[注 1])上的原住民遭荷蘭東印度公司屠殺、為奴、滅絕的事件。此事件是公司為報復1622年及1631年荷蘭船員登上拉美島遭當地原住民殺害,所發動的一系列軍事行動。

快速預覽 拉美島事件, 日期 ...

事發原因

1622年,公司指派雷爾生司令率領12艘船的艦隊,攻打敵國葡萄牙控制的澳門戰敗,而改往佔領澎湖。7月底雷爾生雇請澎湖嚮導親自前往臺灣各海岸勘查,7月28日,雷爾生看到了臺灣本島西南方的小島拉美島[注 2],從海上看似乎有豐腴的土地、長滿的椰子樹。雷爾生本要派人登岸取水,但漢人通譯拒絕前往,稱「島上有約400名的野蠻食人族,約三年前有三百多個漢人被殺害,而且島上沒有適合登岸的地方」。公司再派遣鹿特丹所屬的千噸大帆船金獅號(Goude Leeuws),載運八萬里爾銀幣,8月抵達澎湖給雷爾生運用以謀求開闢對明貿易,9月公司又下令如果無助於開闢對明貿易,改將這筆資金帶去占碑Jambij)購買胡椒。到了10月,金獅號因遇逆風仍未能出帆,寄椗於拉美島,商務長、船長、部分船員登島取水,結果一去不返。[3]金獅號又遇到狂風,無法派出搜查隊救援遂駛離,嗣後才獲知這些登陸的船員全部遇害,據傳說失蹤船員遭到吃掉。荷人隨後將拉美島改稱為「金獅島」('t Goude Leeuws eylandt),或稱為「馬太嶼」(Mathijsen Eyland[注 3][9][6][7]:210以玆紀念。1631年9月23日,公司快艇貝佛維克號(yacht Beverwijck)遇風暴在拉美島觸礁,[10][11]:60,73大約50名生還者在抵抗拉美島人的攻擊兩天之後,僅一人生還。[12]:145[11]:247

Remove ads

第一次出征

Thumb
總督亨德里克·布勞沃

1633年5月,巴達維亞荷蘭語Batavia (Nederlands-Indië)荷屬東印度總督亨德里克·布勞沃荷蘭語Hendrik Brouwer臺灣長官普特曼斯討論後,下令對拉美島人[注 4]展開軍事報復,將之完全消滅。8月與鄭芝龍訂立貿易協定後的普特曼斯計畫懲罰拉美島人和麻豆社,先假意配合先前麻豆等社群的請求,與其聯合攻擊拉美島,趁麻豆社出航遠征而社內空虛,再一舉殲滅麻豆社。11月4日,熱蘭遮城評議會決議率軍討伐金獅島,帶領300名荷蘭兵士和水手,配合新港社蕭壠社聯軍50人、漢人海盜40人出征此島,期待中的麻豆社卻沒有出現。11月12日早上,克拉斯·布魯因(Claes Bruyn)原定帶領維靈根號(Wieringen)和布來斯韋克號(Bleyswijck)這兩艘快艇、四艘戎克船出征,然風浪轉強直到17日間。18日出擊登島即遭到拉美島人埋伏突襲,1名荷軍與1名新港人戰死,[7]:267-268漢人海盜與臺灣本島原住民聯軍立刻就逃跑,荷軍重組後進攻,拉美島人逃竄無蹤、躲藏洞穴,荷軍找不到島民只好殺死當地養豬、燒掉全部村落房舍。次日19日中午,布魯因帶維靈根號和其餘戎克船自金獅島返回熱蘭遮城,布來斯韋克號則留在當地搬運物資。[11]:141-142由於對金獅島情況不熟,此次遠征失敗。[9][6]

Remove ads

第二次出征

布勞沃總督再三命令要鎮壓金獅島,在對明、對日自由貿易、肅清海盜等諸多優先問題解決後,於1635年8月應台灣長官多年來的要求,派遣四百七十五名士兵前來臺灣。1635年11月討伐麻豆社與12月討伐搭加里揚社群之後,懲罰拉美島人之舉變為更迫切的問題。1636年4月5日,漢斯·普特曼斯和臺灣評議會決議,由牧師尤羅伯和中尉帶同十五、六名兵士,應放索社及南方各社的邀請,結成友好關係,同時也要尋求放索社人是否能對付拉美島人。4月11日傍晚,尤羅伯回來熱蘭遮城報告。得知放索社及拉美島人保持友好關係,語言也通,但放索社對該島的洞窟及人口等情況卻不知。[9]

同月19日 以約翰·尤里安生·范·林哈(Johan Jurriaensz. van Linga)為指揮,率一百名兵士和水手,並帶同約七、八十名的鄰近村落,分搭三艘戎克船及若干舢板船出征。同月21日,全軍到達金獅島,發炮擊退,殺死三名,俘虜二十名。因金獅島缺水又下雨遇強風,荷蘭船隊轉泊於下淡水。 26日,藉由放索社人和新港社人援助,再駛往金獅島。其間新港社人和放索社人去搜索而找到拉美島人所躲避的大洞窟,即今日烏鬼洞,荷軍於是用四十名兵士看管,奪取糧食、水,塞住所有洞口,以煙燻逼出。三天以後,最先的四十二名出洞來,八名為男性,以外全是婦女孩童。[9]

自5月1日以來,陸續俘獲。5月4日,此洞窟已再無傳出聲音,遂進入洞內查看,發現約二、三百具屍體。被捕輸送到大員有323名,當中53名為男性,125名女性,其餘小孩145名。荷蘭人又再距該洞一鳥槍的距離的山洞發現躲藏的拉美島人,躲過搜索的島民嗣後對荷軍仍有零星偷襲。[9]

此行發現先前1631年貝佛維克號船難遺留的殘骸與荷蘭火槍、衣物,荷蘭人據此認為當年失蹤的船員已遭殺害。[7]:268[11]:246-247

第三次出征

同年6月30日,中士范·達倫(Van Daellen) 和一名下士、一名海軍見習官在金獅島被殺。7月2日,荷蘭人決議殲滅全島居民,動員新港社、蕭壟社、麻豆社、目加溜灣社以及放索社、搭加里揚社、Delatocq社(可能為東港社[注 5])等七社及三十名兵,中尉指揮再去討伐,於7月5日出征。用饑餓及放火的方法從山洞等處迫出拉美島人,殺死三百人以上,捕獲男女及小孩共五百四十四人。[9]

拉美島人消失

拉美島人男、女、小孩被拆散,男性被抓到大員強迫勞役,婦女和小孩即配置於新港社,夜夜可以聽到拉美島人思念親人、家鄉的怨嘆哭聲,當時駐在新港社的尤羅伯頗為同情,向漢斯·普特曼斯建議,遣返拉美島人回鄉,甚至表示願意到金獅島一同與他們居住,但被奉總督嚴令的漢斯·普特曼斯和評議員否決。普特曼斯屢次向巴達維亞請求,允許拉美島人還鄉或不必再遣逐,總督不接受,嚴令認真執行清空拉美島的政策,只好奉令屢次派船去金獅島搜捕拉美島人到大員。9月15日決議,將這些拉美島人遣送去巴達維亞。公司將拉美島清空後出租給漢人開墾,到了1644年,島上尚留有十五名拉美島人,荷蘭人即責成包租該島嶼的漢人Sams-jack去捕捉。1645年1月,Sams-jack即將其中的十三名捕獲運至大員,獲100西班牙里爾的獎金,一個月後剩下二名也被捉。至是拉美島人從歷史消失。[9]

當初奉總督嚴令派軍出征的台灣長官普特曼斯於1636年11月卸任離台,1637年8月回國;宣教師尤羅伯於1643年秋離台,1644年回到故鄉,他在台灣傳教的成就受到荷人熱烈歡迎。尤羅伯拜訪普特曼斯,兩人1647年連袂向東印度公司董事會控訴對拉美島人過當的復仇。董事會聞此慘事後頗震驚,要求現任總督調查檢討。[9]

Remove ads

注解

  1. 小琉球(葡萄牙語:Lequeo Pequeno)在16世紀後期—17世紀初當時的文獻,通常是指台灣的某區域,本文為免混淆,盡量不用此名指稱。
  2. 拉美島在荷蘭文獻記為「't eyland Lamey」,為臺灣本島的原住民對此島的稱呼[2]:0,即今琉球嶼,又稱小琉球。
  3. 1625年《北港圖》標記為「Mattijsen Eylant[4],亦有地圖標記為「St. Matheus Eijlt.[5],為紀念遇害商務長雅各·馬太生(Jacob Mathijssen[3])或馬太·雅各生(Mathijs Jacobsz.[6]:61-62[7]:210),翁佳音譯為「馬太嶼」[8]
  4. 荷蘭文獻記為「Lameyer」。
  5. 李瑞源博士論文中,形近的Dolatocq譯寫為東港社。[7]:134-135註36,280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