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拉芬斯堡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城市,拉芬斯堡县县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拉芬斯堡
Remove ads

拉芬斯堡(德語:Ravensburg發音:[ˈʁaːvn̩sˌbʊʁk] [ˈʁaːfn̩sˌbʊʁk])是德國巴登-符騰堡邦圖賓根行政區拉芬斯堡郡城市,也是拉芬斯堡郡的郡治,面積92.05平方公里,2023年12月31日人口為51,788人。

快速預覽 拉芬斯堡 Ravensburg, 國家 ...
Remove ads

地理

拉芬斯堡位於波登湖腓特烈港(Friedrichshafen)東北部約17公里,位於西側的林茨高(Linzgau)和東北的阿爾特多夫森林(Altdorfer Wald)之間。舒森河(波登湖或萊茵河支流)流經城市。

魏茨堡(Veitsburg)位於老城區上方,位於東部與舒森河谷盆地接壤的山脊上。這個盆地,不是由相對較小的舒森河形成的,而是由冰河時期冰川形成的。從阿爾卑斯山向北延伸到後來的波登湖深處,在拉芬斯堡收縮,在魏恩加滕以北再次擴張,直到它進入狹窄的舒森溝壑。在城堡山東北部,弗拉帕赫河谷的深峽突破了山脊。弗拉帕赫河谷提供了一個相當溫和的上升朝向阿爾高。因此,很早就在那裡往東南有一條重要的遠程貿易路線,途徑阿爾高地區旺根

拉芬斯堡市在魏茨堡下半個高度的斜坡上形成。弗拉帕赫河作為城市通道,部分穿過城市,部分穿過北部的城市墓穴。在城牆外,弗拉帕赫河谷是磨坊郊區,在城市下方,在弗拉帕赫河注入舒森河的出口,普凡嫩施蒂爾是鍍金和染料區。在城市對面的舒森河谷西坡上,在中世紀,有一個名為加爾根哈爾德的刑場,在它的北面是森納巴德。上方是在20世紀中葉新造的建築區——「西城」。

與此同時,這座城市向北和向南發展,因此在舒森河谷的東側,今天有一個連續的定居點拜恩特,在北部通過拜恩富特和魏恩加滕,在南部形成了埃沙赫。

Remove ads

氣候

由於拉芬斯堡位於延伸到波登湖的山谷中,當地的氣候在很大程度上由波登湖決定。大約500平方公里的湖泊在大多數年份都會對區域中氣候產生強烈的平衡作用,形成季節性的調溫。因此這裡的冬季凍土比周邊地區要弱得多;另一方面,當湖泊在特別寒冷的冬天(如1963年)凍結時,冬季也會持續更長時間。溫度變暖的一個副作用是寒冷季節經常出現的土壤霧,是由湖中上升的濕暖空氣與較冷的環境空氣相撞時形成的。

像整個前阿爾卑斯山一樣,拉芬斯堡也有焚風現象,它將地中海地區的溫暖空氣帶到阿爾卑斯山上。然後落入萊茵河谷,並經由波登湖抵達拉芬斯堡。有時焚風會達到颶風般的速度。

幾個世紀以來,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合適的海報高度(450-500公尺)有利於葡萄種植。但從18世紀末期到19世紀上半葉(包括了1816年坦博拉火山爆發導致的無夏之年)的氣候變化導致衰弱。最後一個私人經營的葡萄園在1960年左右被放棄。不過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該市再次在勞恩內格山坡上經營葡萄園。

Remove ads

歷史

名稱來源

該鎮名稱的詞源不確定,但毫無疑問,城市的名字來自城市上方的城堡,今天稱為魏茨堡。一種關於城堡名稱起源的普遍理論認為,城堡名稱的第一部分來自Rabe或最初創建城堡的Raban。另一方面,以前的拉丁文拼寫Ravenspvrg可以被解釋為Rauenburg,也許指代的是城堡附近的粗糙斜坡。

早期歷史

該地的最早定居點是在新石器時代,即公元前2000年左右。然後在羅馬統治下和阿勒曼尼人入侵之後,如舒森河谷和魏茨堡山的考古發現所證明。拉芬斯堡最初於1088年被提及,直到1803年才成為帝國城市。根據現有資料,今天城市的核心是位於弗拉帕赫河和舒森河谷之間的山脊上強大的韋爾夫家族堡壘下的布爾格薩森定居點。

韋爾夫家族的第一座城堡位於阿爾特多夫-魏恩加滕,1050年他們建造了一座新的,更大的城堡「Ravensburg」(今天的維茨堡是奉獻給聖維特的城堡教堂)。挖掘證據表明,這座城堡的位置早在凱爾特人時代就被規劃為避難所,並且與其餘的山脊隔開,然而,在羅馬時代和之後,這座韋爾夫,後來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住所占據了考古發現圍繞高原的西北部後部。前面可能是固定場所,1315年,美男子腓特烈和他的妻子阿拉貢的伊莉莎白結婚。[2]

拉芬斯堡最後一位韋爾夫統治者是斯波萊托公爵韋爾夫六世。在他兒子去世後,他與拉芬斯堡和阿爾特多夫簽訂了繼承協議,將舒森高傳給了他的侄子腓特烈一世,他的其他侄子非常失望。獅子亨利,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公爵(1129/1130年或1133/1135年可能出生在拉芬斯堡[3])。從那時起,拉芬斯堡一直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財產。據說最後一名家族成員康拉丁從這裡出發開啟了致命的義大利征途。

Remove ads

帝國自由城市

隨著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滅亡,士瓦本公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也結束了。與士瓦本的許多其他城市一樣,拉芬斯堡進行自治,城堡成為帝國的財產。1276年,哈布斯堡國王魯道夫一世確認了拉芬斯堡的帝國城市特權。市場法是發展的重要支柱。[4]

為了監督城堡的活動,帝國城市在最高處建造了50多米高的聖米迦勒塔。以當時仍在那裡的米迦勒教堂命名,這是該市最古老的教堂。在民間這座塔很快被稱為Mehlsack(麵粉口袋),作為官方名稱的揶揄表達,同時也體現出塔的白色立面。這座塔有時也儲存麵粉,不過更可能是一種傳說。在今天,「Mehlsack」是城堡唯一的圓塔的官方名稱。

通過戰略遠見,拉芬斯堡防止了近距離競爭:因此,城市與魏恩加滕修道院合作,成功地進行了互利貿易,阻止鄰近的阿爾特多夫市鎮成為帝國城市。

大拉芬斯堡貿易公司

在中世紀晚期,拉芬斯堡是當時德國領先的大拉芬斯堡貿易公司的所在地。它在整個歐洲都有分支機構(甚至在富格爾家族之前)。

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在14世紀,城市面積不斷擴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將所謂的郊區納入城市防禦和拆除兩個城區之間的舊城牆(1330年至1370年)。在舊的傾倒的城市墓地的表面上,形成了今天仍然塑造城市形象的廣場,今天被稱為瑪麗亞廣場,位於北部的女門和南部的胸塔(19世紀拆毀)之間。

1530年,大拉芬斯堡貿易公司破產。當時,領導家庭已經獲得了土地和騎士爵位。不同的家族之間發生了衝突。尤其是奧古斯堡的商人推進了拉芬斯堡的路線,而哥倫布對美洲的探索對歐洲產生了深遠的變化,出現了遠洋貿易。最終,沒有足夠的股東願意延長合同。

14世紀結束前,拉芬斯堡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製紙業,其蓬勃發展的時期是在16世紀。在中世紀,拉芬斯堡被認為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紙張供應商,是德國僅次於紐倫堡的第二個造紙城市。直到19世紀,這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影響力。早在1393年,拉芬斯堡人就可以通過水印完成第一次紙張生產。在繁榮時期,每年生產約9000張紙。衰落始於帝國城市時代的結束和歸屬符滕堡,當時舊的銷售市場由於新的邊界而消失。1833年關閉了六家造紙廠中的第一家,1876年最後一家關閉。[5]

Remove ads

宗教改革

Thumb
1647年的拉芬斯堡地圖,由馬特烏斯·梅里安製作

1544年,宗教改革開始。在這方面,馬丁·路德慈運理的追隨者之間最初有很大的差異,但路德宗最終能夠堅持下去。此外,還有卡斯帕·施溫克菲爾德的追隨者。然而,在1547年的施馬爾卡爾登戰爭之後,一場反宗教改革運動興起,並推動了大部分人口的重新天主教化。從數字上看,天主教徒再次占多數。

新舊教派的共存被稱為平等,但直到1649年三十年戰爭後才正式確定。新教會收到了加爾梅利特教堂的長屋,後來被稱為城市教堂。平等政府體系包括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平等和精確分配;1648年的西發利亞和約確認了四個所謂的平等帝國城市拉芬斯堡,奧古斯堡,里斯河畔比伯拉赫丁克爾斯比爾,並持續到19世紀。

由於貿易路線遷移到奧古斯堡,這座已經被削弱的城市在三十年戰爭期間人口大幅下降。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她很難恢復到頂峰水平。因此直到現代,沒有進一步的城市擴張,城市形象一直保持到19世紀基本上沒有變化。

三十年戰爭結束時,城市上方的城堡(現在也被稱為魏茨堡,以區分拉芬斯堡市)也被瑞典軍隊拆除了。只剩下幾座經濟建築。因此,士瓦本地方行政長官自1647年起居住在阿爾特多夫—魏恩加滕。

Remove ads

19世紀

1803年,帝國委員會規章取消了大多數帝國城市的帝國直轄采邑采邑調解)和教會直接擁有土地(教會財產世俗化)。這兩項措施都是為了補償那些因拿破崙征服而失去萊茵河左岸領土的君主。

該市最初被併入巴伐利亞選侯國。隨著周圍的哈布斯堡領土落入符騰堡,帝國修道院魏恩加滕和魏瑟瑙又被分配給其他帝國公爵,拉芬斯堡成為了一塊飛地,這對經濟有重大影響。1810年,根據符滕堡與巴伐利亞的邊界條約(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認),拉芬斯堡歸屬符騰堡王國。此前,它已經收購了魏恩加滕的大片領土(包括今天的腓特烈港城堡)。這座城市是拉芬斯堡郡的治所。

Thumb
來自蒂羅爾的小屋孩童市場,1895年

拉芬斯堡從19世紀初到1955年左右,擁有一個「小屋孩童市場」,這些孩童來自蒂羅爾和瑞士的貧苦家庭(也稱為士瓦本孩童)作為童工介紹中心。[6]瑪麗亞廣場(Marienplatz)的鼓風塔上有一個紀念碑,在洪皮斯街區博物館也有相關的永久展覽。

隨著歸屬塵埃落定,當地經濟開始逐步復甦。工業發展主要依賴於水力發電的悠久傳統。1402年,阿爾卑斯山以北的第一家造紙廠之一在拉芬斯堡成立。長期以來,水磨也被用於其他工業用途。

在此基礎上,一個多元化的機械行業迅速發展。另一個支柱是紡織業。隨著烏姆-腓特烈港鐵路線的建設,從1847年起,與符騰堡州鐵路網的連接大大促進了繁榮。

從19世紀中期以來,拉芬斯堡是上士瓦本地區最大和工業最發達的城市,也是該地區的政治中心。[7]

20世紀

Thumb
1921年拉芬斯堡的航拍圖片

拉芬斯堡市於1939年與鄰近的魏恩加滕合併(直到1946年)。

1938年,納粹時期符騰堡邦的行政改革使拉芬斯堡成為同名郡的郡治。

在納粹時期,691名在魏瑟瑙精神病治療中心的患者在格拉菲內克屠殺中心被謀殺

居住在這座城市的辛提人關押在烏門溫克爾的集中營中。1943年3月,34名拉芬斯堡辛提人被刑事警察和當地警察從拉芬斯堡經由司徒加特驅逐到奧斯威辛集中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那裡或隨後的集中營或死亡遊行中被殺害,這是納粹對辛提人和羅姆人的種族滅絕的一部分。此外,還有更多的拉芬斯堡辛提人在納粹大屠殺中被殺害:一些人逃往奧地利並被驅逐出境;出生於拉芬斯堡的安東·科勒(Anton Köhler)與其他辛提兒童一起從穆爾芬根的聖約瑟夫護理中心被驅逐到奧斯威辛-比克瑙。[8]

當時居住在拉芬斯堡的猶太人,如蘇瑟(紹莎納)和彼得(平哈斯)·埃爾朗格及其父母路德維希·埃爾朗格和法妮(舊姓赫爾曼),被迫逃離;她的外祖父約瑟夫·赫爾曼被殺害。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拉芬斯堡幾乎沒有受到盟軍空襲的影響,因此歷史建築物仍然完好無損。

1945年,這座城市歸屬法國占領區,1947年歸屬新成立的符騰堡-霍亨索倫,1952年歸屬巴登-符騰堡

特別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城市在各個方向上擴大了居住區;最大的城市是西城,目前人口最多的地區。在20世紀30年代,人口已經超過了20,000人,隨著巴登-符騰堡邦市政法規的生效,這座城市成為了第一批城市。1956年4月1日,法令宣布拉芬斯堡為大郡城市。

在20世紀70年代,城市通過整合周邊的一些村莊,特別是在南部和西部(今天的埃沙赫,施馬萊格和塔爾多夫地區)繼續擴張。

市中心通過許多裝修措施獲得了進一步的動力,例如建立洪皮斯區,作為一個活動和博物館中心,既記錄了豐富的城市發展,也是社交場所。[9]

Remove ads

人口

拉芬斯堡的人口在20世紀70年代有顯著的增長,到了2011年9月,拉芬斯堡的人口超過了5萬人。2020年12月31日的統計人口是50,776人。

政治

市議會

最近一次市政選舉在2024年6月舉行,CDU在當地獲得了最多的票數(34.0%),其次是綠黨(28.3%)。[10]

市長

拉芬斯堡的市長職位起源於13世紀,當時被稱為Ammann,Ammann同時也擔任當地法院的院長。同時也有一個理事會。1531年,該市由三個理事長形成議會。三十年戰爭結束後,有兩個市長和四個秘密委員會,教派人數平等。1803年,巴伐利亞政府成立,1810年起,符騰堡政府成立。之後,形成一個市議會。1906年頒布的《市政法令》將「市長Stadtschultheiß」的稱號改為「市長Oberbürgermeister」的稱號。新市政法案廢除了市長的終身任期,但允許連任。今天,市長任期為8年,他同時是市議會主席和市政府主席,同時設立了一名副市長。

目前的市長是丹尼爾·拉普(Daniel Rapp),於2010年上任。

徽章

拉芬斯堡沒有自己的官方徽章,但非正式地使用以前獨立的埃沙赫的徽章。

徽章描述:白底上有一座雙塔藍色城堡;在雙塔之間有一個藍色的盾牌,上面有一個銀色的十字架。

旗幟

雙色旗幟,上下分色,上部為深藍色,下部為白色。

景點

老城區

Thumb
拉芬斯堡老城下城區阿德勒街的建築

歷史悠久的城市景觀仍然存在,儘管19世紀的古城牆部分被拆除,用於建造火車站和建造工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拉芬斯堡由於其缺少戰略價值和軍事價值,並且由於大規模的由瑞士領導的紅十字會補給中心免受盟軍空軍的重大攻擊。重修建築一直受到限制,特別是在70年代。到80年代,老城區進行了重建,並關閉了過境交通。

從北部的綠塔到南部的希爾施格拉本街,長長的瑪麗亞廣場延伸到整個老城區,並將其分為兩個不同的部分:

  • 廣場東部的上城區主要以大型貴族房屋為特徵。
  • 位於西部的下城區除了巴赫街外,基本上是幾何形狀的,並且以較小的工匠住宅為特徵。

老城區以外

Thumb
魏瑟瑙修道院教堂
  • 魏茨堡,以前是城市上方名為拉芬斯堡的大城堡。大約1050年,它成為士瓦本韋爾夫家族的權力中心(以前位於魏恩加滕-阿爾特多夫)。在通過繼承合同落入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一世·巴巴羅薩手中,在斯陶芬家族家族斷絕之後成為帝國的財產。後來的名字魏茨堡來自聖維特(Sankt Veit)城堡教堂,但在三十年戰爭期間,城堡基本上被摧毀。只剩下山墓的一部分,1751年由約翰·卡斯帕爾·巴格納托(Johann Caspar Bagnato)委託改建為城堡。考古發現表明,周圍的高原早在凱爾特時代就被用作避難所。
  • Burghaldentorkel位於魏茨堡附近。它是上士瓦本地區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葡萄酒壓縮機(Torkel)。第一次提到它是在1368年。該技術文化紀念碑被巴登符騰堡州紀念基金會評為「2004年5月紀念碑」。
  • 音樂廳位於女門以東,由維也納Fellner & Helmer辦公室於1896年至1897年建造,建築師是費迪南·菲爾納。
  • 巴洛克風格的魏瑟瑙前修道院自埃沙赫合併以來一直位於城市定居區的南部邊緣。

開放空間藝術

女士廣場的十字架噴泉由17世紀的十字架組成。這些角色的原型出於保守原因在20世紀被複製品所取代。

1878年的戰士紀念碑,約瑟夫·德雷塞爾(Josef Dressel)的日耳曼尼亞雕像(位於喬治大街的老墓地)和卡爾大街上的威廉二世皇帝胸像是19世紀紀念碑的例子。1888年,由於文化鬥爭,天主教徒沒有參加加冕典禮,因此威廉皇帝紀念碑的建造引起了轟動。19世紀到20世紀的不少紀念碑被保存在拉芬斯堡公墓。

即使在20世紀60年代,規劃中的雕塑也引起了教派之間的激烈討論:作為和平柱的瑪麗亞柱是根據戰爭誓言建立的。1962年在瑪麗亞廣場被福音派人口強烈拒絕。由藝術家瑪麗亞·伊莉莎白·施塔普設計的9公尺高的柱子,其中有一個不尋常的現代描繪聖母瑪麗亞的形象,然後在天主教堂附近的威廉街上建成。聖母教堂在教堂自己的土地上建造(並於2001年稍微移動到現在位於紳士大街的位置)。[11]

出生於拉芬斯堡的雕塑家羅伯特·沙德(Robert Schad)的噴泉雕塑凱德(Caide)位於北方的瑪麗亞廣場(Marienplatz)。沙德本身將多部分雕塑描繪成「頭部和腹部的人」。20世紀90年代初的布局伴隨著激烈的爭議,最初計劃在市議會和革屋之間的布局被拒絕,也被批評為不合適。經過沙德的修改,雕塑在現在的位置建造。隨後,居民批評了噴泉的噪音,因此不得不在盆地中安裝額外的降噪金屬網格。

西城門口(從梅爾斯堡方向進入西城的入口處)標誌著奧特馬·赫爾(Ottmar Hörl)於1997/1998年創作的藍房子雕塑。

彼得·倫克(Peter Lenk)的拉芬斯堡孩童市場雕塑於2002年由私人安置在巴赫街(Bachstraße)一棟房子的角落,描繪了一個士瓦本孩童。他雙肩上分別背著一個僕人和祭司。背景:直到1914年3月,每年都有來自蒂羅爾州,福拉爾貝格州格勞賓登州的貧困農民兒童被雇用為上士瓦本邦和阿爾高邦的農場季節性勞動力。在拉芬斯堡巴赫街上的「小屋孩童市場」上向農民進行出售。

在2011年的私人倡議下,在上市街上建造了由克勞斯·普里奧爾創作的紀念性木雕Ibykus II。

博物館

從2009年到2013年,拉芬斯堡市中心建立了一個「博物館區」,有四個新的博物館:

  • 2009年7月4日,洪皮斯街區博物館作為波登湖上士瓦本地區最大的文化歷史博物館之一開幕。德國西南部最大且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晚期住宅區,由洪皮斯遠程商業家族於1380年開始建造,由七座建築組成。在今天的城市豐富的歷史和文化真實呈現。跟隨商人漢斯·洪皮斯追溯時光,作為「大拉芬斯堡貿易公司」,它與整個歐洲以及後來居住在該地區的其他拉芬斯堡商人開展業務。
  • 拉芬斯堡博物館位於市場大街/城堡大街的角落,在前出版社總部展示了拉芬斯堡出版社的歷史書籍和遊戲。奧托-邁爾出版社該建築位於洪皮斯街區對面,曾經是默特林遠程商業家族的住宅,於2009/2010年進行了基本改造,並於2010年5月作為博物館開放。
  • 位於市場大街的拉芬斯堡郡經濟博物館是屬於拉芬斯堡郡基金會,於2012年10月27日開放。[12]
  • 2013年3月,拉芬斯堡藝術博物館(Lederer + Ragnarsdóttir + Oei建築事務所建造)開幕。它位於城堡街拉芬斯堡博物館的旁邊。

許多來自拉芬斯堡郡收藏的現代繪畫在郡議會大廳(Friedenstraße)的走廊上展出。此外,拉芬斯堡還有幾個私人畫廊展示交換展覽。

志願消防隊在薩爾茨塔德爾的消防隊經營一個消防博物館,其中包括15台大型設備和其他展品。埃沙赫鎮在魏瑟瑙擁有自己的家鄉博物館。

劇院

拉芬斯堡擁有德國最大的歷史劇院收藏。它由135個畫在畫布上的大型展覽(約10×5公尺)和208個不同格式和技術的立面牆組成。1902年至1910年間為拉芬斯堡音樂廳設置了舞台。他們有一個統一的藝術管道,一個三維的幻想繪畫。它們代表了中世紀的城市畫,市政廳或威尼斯的景色,並且可以在幾件作品中使用。

1902年1月,司徒加特符滕堡皇家劇院被燒毀。符騰堡國王威廉二世在附近的腓特烈港有一個夏季住宅,在火災之後,法院劇院樂隊被派往當時的拉芬斯堡音樂廳。直到1910年,它一直作為替代舞台。背景幕布由司徒加特馬廄在威廉·普拉佩爾特(Wilhelm Plappert)領導的兩個畫廊製作,然後運送到拉芬斯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表演實踐發生了變化,不再需要這樣的幕布。 收藏品位於音樂廳的幕後大廳。今天,出於消防原因,這些幕布背景不再允許用於戲劇表演。然而,數位化複製品在2013年的《歌劇魅影》和《儒略·凱撒》的表演中使用。

文化

獵巫活動

在15世紀,發生了歐洲第一次大規模獵巫的浪潮。至少有48名女巫在拉芬斯堡被活活燒死。還有 12項豁免,可能與各自家庭的反對和擔保有關。這些審判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皇宗教裁判官海因里希·克雷默領導的,他是很快普遍使用的女巫之槌的作者。對世俗當局的指控之後的進一步審判在該地區繼續進行至17世紀。

宗教

今天的城市拉芬斯堡的領土最初屬於康士坦茲教區,並且隸屬於阿爾高地區首府拉芬斯堡。

根據2022年人口普查,到2022年初,43.7%的人口信仰天主教,16.2%信仰福音派,40.1%沒有宗教信仰,或者屬於另一個宗教團體,或者沒有說明。2022年,有825人退出宗教(約占總人口的2%)。到2023年12月中旬,有570人退出宗教(占總人口的1%)。[13]

Thumb
拉芬斯堡聖母教堂

一座聖母教堂在1250年在阿爾特多夫建立起來。1275年,它成為教區教堂,並於1279年成為魏恩加滕修道院。1340年至1380年,聖母教堂在舊聖母教堂的位置上重建,後來進行了幾次改造。直到1802年,這座教堂仍然是修道院的一部分。教堂對面是魏恩加滕修道院的議事廳,反映了修道院的財富(今天用作技術市政廳,文化和居民登記處)。聖母教堂在2009年的一場大火中遭到嚴重破壞,但在此期間已經重建。

除了天主教教堂以外,拉芬斯堡也有新教教堂、猶太會堂、伊斯蘭清真寺和佛教設施。

劇院

拉芬斯堡音樂廳由維也納Fellner&Helmer辦公室於1896年至1897年建造,是拉芬斯堡最大的劇院,有574個座位。使用當地文化媒體的音樂會和表演。

拉芬斯堡最古老的戲劇傳統是魯滕劇院,自1821年以來,拉芬斯堡的學生每年都會在那裡表演童話劇。演出也在音樂廳舉行。

小型樂隊古典音樂會(獨奏音樂會,室內音樂)在拉芬斯堡,通常在市中心的瓦格豪斯的中世紀誓言廳或魏瑟瑙修道院的巴洛克式宴會廳舉行。

拉芬斯堡劇院建立於1987年,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在北城的固定場地(約150個座位)與自己的合奏團一起演出。節目主要包括自己製作的戲劇和卡巴雷節目。

體育

拉芬斯堡最大的體育俱樂部是德國阿爾卑斯山協會的拉芬斯堡分會,截止2024年12月擁有10,176名會員。[14]TSB Ravensburg擁有近4,000名會員,參與各種體育活動。

拉芬斯堡體育俱樂部最受歡迎的球隊是EV Ravensburg(自2010年以來的拉芬斯堡塔之星),自2007/08賽季以來,一直在德國冰球二級聯賽中比賽,並在2011年和2019年成為該聯賽的冠軍。

2013年,拉芬斯堡隊進入了巴登-符騰堡足球高級聯賽(第五級別)。

節慶

Thumb
2004年的樺樹鞭節

為期五天,在夏季結束時舉行,樺樹鞭節(Rutenfest)自17世紀以來一直是拉芬斯堡傳統民間節日,居民們都參與其中。鼓組和粉絲團隊鼓吹城市居民,朋友和贊助商,因此無處不在的鼓聲可以聽到好幾天。這個城市裝飾著旗幟,許多私人花園節日補充了官方節目。

交通

拉芬斯堡位於30、32和33號聯邦公路的十字路口,距離腓特烈港以北約15公里。

最近的高速公路出口位於烏姆A7A8),斯托卡赫東部(98號高速公路)和旺根(96號高速公路)。

鐵路

自1847年以來,拉芬斯堡在烏姆-腓特烈港鐵路線上設有車站。除了德鐵長途運輸的長途列車和德鐵區域的區域列車,自1993年以來也由波登湖-上士瓦本鐵路提供服務。

  • RJX32從法蘭克福通往維也納
  • ICE32從多特蒙德通往因斯布魯克
  • RE3從烏姆通往林道
  • RE5從司徒加特通往腓特烈港

城際巴士

拉芬斯堡-魏恩加滕地區的定期公共運輸由德鐵子公司Regionaler Busverkehr Alb-Bodensee(RAB)運營。代表城市巴斯拉芬斯堡-魏恩加滕GmbH(自2027年起:Verkehrsbetriebe Schussental GmbH)。轉機線路由各種區域巴士運營商提供。主要連接點包括拉芬斯堡火車站的中央綜合巴士站,女門和瑪麗亞廣場。

蒸汽鐵路

1888年,一條4.2公里長的蒸汽電車線路(軌道寬度1000公釐)在拉芬斯堡和魏恩加滕之間開通。它於1910年電氣化,並於1911年通過一條2.4公里長的線路延長至拜恩福特。1959年2月23日,拉芬斯堡-魏恩加滕線被關閉,1959年6月,魏恩加滕-拜恩福特線被關閉。[15]前電車總站現在用於RAB的公交車。有軌電車的個別建築仍然可以在城市景觀中看到。

航空

最近的機場位於腓特烈港。

經濟

企業

這座城市的名字最近也因作為拉芬斯堡AG的集團總部而聞名於世。Ravensburger Spieleverlag GmbH及其眾多姐妹公司的產品在國際上尤其受歡迎,這些公司生產棋盤遊戲和拼圖等。主要以兒童和青少年書籍而聞名的拉芬斯堡出版社以及「拉芬斯堡遊樂場」(位於鄰近的梅肯博伊倫)。

Tekrum是「高級糕點特色菜」的製造商。該公司由特奧多爾·克魯姆於1897年創立,直到1997年為家族企業。自2017年1月起,Tekrum完全歸Kambly-SA集團所有。

OMIRA(Oberland Milchverwertung Ravensburg GmbH)是各種乳製品的製造商,部分在德國和歐洲部分地區銷售。後者尤其適用於以MinusL品牌銷售的無乳糖牛奶。自2017年以來,該公司一直是Lactalis集團的一部分。[16]

Mönchmühle是位於老城區郊區的一家手工磨坊,專門為麵包店和家庭生產高品質的小麥,大麥和玉米麵粉

當地經濟

在中世紀,在舒森河谷的斜坡上種植葡萄。城市南部的大部分葡萄園,從聖克里斯蒂娜到溫加特霍夫(Weingartshof),都是魏瑟瑙修道院擁有的,部分也是租給拉芬斯堡市民的。而在城市東部的勞恩內格的土地屬於拉芬斯堡市民。經過幾年的惡劣氣候,在18世紀,魏瑟瑙修道院在聖克里斯蒂娜教堂上方的葡萄園上建立了一家啤酒廠。在19世紀之後,又出現了不好的年份。此外,進口葡萄酒可能取代了由於種植方法不足而無法保持質量的本地葡萄酒。所以在19世紀大部分葡萄園都被放棄了。目前尚不清楚當時不斷蔓延的根瘤蚜或啤酒消費量的增加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了作用。勞恩內格的大部分面積是在19世紀有價值的建築;直到1960年左右,聖克里斯蒂娜地區還有一個私人經營的葡萄園。

在相對平緩的區域,有些人建造了果園和草坪,在城市附近,一些地區也被改造成了避暑莊園和小型花園。大約30年來,葡萄再次被種植。拉芬斯堡經營著一個葡萄園,種植米勒-圖高和斯貝博貢德(黑皮諾);此外,在塔爾多夫(Taldorf)鎮還有一個市鎮葡萄園。該地區屬於符騰堡產區的符騰堡波登湖子產區。

此外,拉芬斯堡在早期幾個世紀以其亞麻生產而聞名;在伊滕博伊倫上方的弗拉帕赫建造了大量的小池塘來浸漬麻布,現在這些池塘被用作魚塘。

媒體

士瓦本報總部設在拉芬斯堡,並在那裡設有本地編輯部。此外,還有士瓦本出版有限公司旗下的Stadtkurier和Südfinder兩份雜誌。這些雜誌不再僅僅出現在拉芬斯堡。此外,由Südkurier出版的《拉芬斯堡城市雜誌》也位於該市。另外還有拉芬斯堡奧托·邁爾遊戲出版社。

Ravensburg還設有Radio 7(烏姆)和SWR4巴登-符騰堡廣播電台的工作室以及區域電視台波登湖Regio TV的工作室。

士瓦本農民出版社的總部設在花園大街,該出版社是南符騰堡-霍亨索倫農業協會的聯邦機構,並出版各種農業專業出版物。現在由司徒加特的Eugen Ulmer出版集團擁有。

教育

拉芬斯堡是巴登符騰堡州拉芬斯堡雙學院(原拉芬斯堡合作教育學院)的所在地之一。還有一所設計學校(自由藝術學校),天主教領導的拉芬斯堡社會職業研究所以及符騰堡行政和經濟學院的分支機構。

圖賓根大學魏瑟瑙分校於1959年至1992年間研究天文學。(現在拆除的直徑為26公尺的無線電望遠鏡允許在那裡進行無線電天文觀測)。該分校還研究神經心理學,直到2001年閉校。

拉芬斯堡市經營著三所普通文理中學(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文理中學,施波昂文理中學,韋爾芬文理中學),一所實科學校,一所小學連中學(Stefan-Rahl-Schule Obereschach),兩所獨立的職業實科學校(庫佩爾瑙和諾伊維森工程學校),七所獨立的小學(Klösterle,Kuppelnau,Neuwiesen,Oberzell,Schmalegg,Weißenau和Weststadt小學)和一所特殊學校(Sankt Christina)。此外,天主教羅滕堡-司徒加特教區的學校基金會還經營著位於Burachhöhe的私立聖康拉德教育中心,該中心設有一所小學,一所實科學校和一所文理中學。

逸事

德鐵有一輛ICE-3列車被命名為拉芬斯堡號。[17]

1982年,巴登-符騰堡故鄉日在拉芬斯堡舉行。

2008年9月28日,拉芬斯堡AG和拉芬斯堡市合作,與超過10000名拼圖愛好者一起在瑪麗亞廣場在不到5個小時內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拼圖,共有1,141,800個部分。面積600平方公尺。拉芬斯堡打破了212,000個拼圖的歷史記錄,並被金氏世界紀錄所記錄。之前,該拼圖的20個部分在地理藏寶的幫助下延伸了20,546公里。

參見

  • 巴登-符騰堡邦市鎮列表
  • Alfons Dreher: Geschichte der Reichsstadt Ravensburg und ihrer Landschaft von den Anfängen bis zur Mediatisierung 1802. 兩部曲. Dorn, Ravensburg 1972, ISBN 3-87437-084-4 (第一部) 和 ISBN 3-87437-085-2 (第二部)
  • Peter Eitel: Ravensburg und das Schussental, Thorbecke-Verlag Stuttgart 1977, ISBN 978-3-7995-2008-9.
  • Rudi Holzberger: Ravensburg. Ansichten und Profile. Oberschwäbische Verlagsanstalt, Ravensburg 1987, ISBN 3-926891-00-9.
  • Alfred Lutz: Ravensburg. Porträt einer ehemaligen Freien Reichsstadt. 第二版. Biberacher Verlagsdruckerei, Biberach 1991, ISBN 3-924489-37-8.
  • Peter Eitel (主編): Ravensburg im Dritten Reich. Beiträge zur Geschichte der Stadt. Oberschwäbische Verlagsanstalt, Ravensburg 1997, ISBN 3-926891-19-X.
  • Peter Eitel: Geschichte Ravensburgs im 19. und 20. Jahrhundert, 第二版, Patmos-Verlagsgruppe München 2004, ISBN 978-3-7995-0138-5.
  • Nicole Horvath: Ravensburg zwischen Reichsfrieden und Konfessionskonflikt 1648–1802 (= 上士瓦本—歷史和文化系列,第17部). Bibliotheca-Academica-Verl., Epfendorf 2013, ISBN 978-3-928471-83-1.
  • Peter Eitel: Geschichte Oberschwabens im 19. und 20. Jahrhundert, Thorbecke-Verlag Stuttgart, 2015, ISBN 978-3-7995-0852-0.
  • Esther Sattig: Das Zigeunerlager Ravensburg Ummenwinkel. Die Verfolgung der oberschwäbischen Sinti. Berlin: Metropol Verlag 2016, ISBN 978-3-86331-258-9.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