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挨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挨餓(starvation)是長期處於飢餓的狀態,慢性飢餓造成熱量攝取嚴重不足,低於維持生物體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水平,為營養不良最極端的形式。對人類而言,長期飢餓可導致永久性器官損傷[1],最終可能導致死亡。
飢疲[2][3](inanition)或飢餓性萎縮[4](inanition atrophy),專門用來描述因飢餓引發的一系列症狀與生理影響[5]。
在國際刑法中,由外部強制力量導致的挨餓構成犯罪,亦可能被用作酷刑或處決手段。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挨餓是對全球公共衛生構成的最嚴重威脅之一[6][7]。世衛組織還指出,營養不良是導致兒童死亡的主要因素,約占所有兒童死亡病例的一半[6]。每年有大約310萬名五歲以下兒童的死亡與營養不良有關[8]。
儘管近年來全球挨餓情況趨於穩定,且在兒童發育遲緩和純母乳餵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全球仍有大量人口面臨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問題。令人擔憂的是,全球在應對飢餓方面的努力出現倒退,目前的營養不良狀況已回到2008年至2009年的水平。2023年全球營養不良人口估計在7.13億至7.57億之間,比2019年(當時的中位數估計為7.33億)增加了超過1.52億人[9]。
腹部膨脹是營養不良的一種表現,稱為克瓦希奧科病(kwashiorkor)。其確切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早期研究認為該病與高碳水化合物(如玉米)但低蛋白質的飲食有關[10]。雖然許多患者表現出白蛋白水平偏低,但這一現象被認為是疾病的結果,而非直接原因。
目前已有多種可能的致病機制被提出,包括黃麴黴毒素中毒、氧化應激、免疫系統失調以及腸道微生物群變化等因素。 通過治療可以緩解體重下降與肌肉萎縮等症狀(如圖所示),但預防仍被認為是最關鍵的應對策略[10]。
人在完全不攝取食物的情況下,通常可存活約兩個月[11]。然而,也有個別案例顯示,在醫療監護下,有人曾持續禁食長達382天仍存活[12]。
一般而言,瘦弱個體通常在體重損失達到原體重的約18%時會出現生命危險;而肥胖個體因脂肪儲備較多,可能能夠承受超過20%的體重損失。研究表明,女性由於在相同身體質量指數(BMI)下體脂率較高,相比男性可能在挨餓狀態下具有更長的生存時間[13][14]。
Remove ads
徵兆與症狀
以下是挨餓的一些常見症狀:
挨餓的初期階段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與行為表現。其症狀通常表現為情緒易怒或不穩定、疲勞、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對食物的持續性關注。出現這些症狀的人常常精力不足,容易分心。
隨著挨餓的持續,身體症狀會逐漸顯現。症狀出現的時間取決於個體的年齡、體型和整體健康狀況,通常在數天至數周內出現。常見表現包括:虛弱、心跳加快、呼吸變淺且變慢、口渴以及便秘。有些情況下也可能出現腹瀉。
眼球逐漸凹陷,呈現無神的「玻璃狀」外觀;肌肉體積縮小,出現肌肉萎縮。疲勞和頭暈也很常見,尤其是在進行任何體力活動後。皮膚通常呈現出異常蒼白的狀態[16]。
在兒童中,較為顯著的一個體徵是腹部腫脹。此外,皮膚可能變得鬆弛、顏色變淡,腳部與踝部則可能出現浮腫。
挨餓還可能表現為免疫系統功能減弱、傷口癒合緩慢以及對感染反應遲鈍。皮膚上可能出現皮疹等症狀。由於營養攝取極度不足,身體會優先將有限的營養資源用於維持主要器官的基本功能。
挨餓還可能引發多種身體系統的異常,具體包括:
挨餓的症狀通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可出現在跳餐、節食或禁食的人身上;第三階段則更為嚴重,常見於長期挨餓個體,可能導致死亡。
當進食被中斷後,身體會首先通過分解肝臟中的糖原來維持血糖水平,同時動用體內儲存的脂肪和蛋白質。
肝臟在最初幾小時內能夠提供葡萄糖;之後,身體開始動員脂肪和蛋白質儲備。脂肪酸成為肌肉的主要能量來源,而供給大腦的葡萄糖則減少。脂肪酸的分解還會生成甘油,甘油可轉化為葡萄糖用於能量供應,但這種來源很快會耗盡。
第二階段可能持續數周。在此階段,身體主要依賴脂肪儲備供能。肝臟將脂肪轉化為酮體,供包括大腦在內的各組織使用。禁食約一周後,大腦開始使用酮體和有限的葡萄糖。
由於酮體的使用減少了對葡萄糖的依賴,身體對蛋白質的消耗相應減緩。
當脂肪儲備耗盡後,身體開始動用體內的蛋白質作為主要能量來源,主要來自肌肉組織。肌肉中的蛋白質迅速被分解,用於維持基本生命功能。蛋白質對於細胞功能至關重要,當蛋白質耗盡,細胞無法正常運作,器官開始衰竭。
飢餓致死的常見原因通常是感染或組織崩解的併發症。這是由於身體已無法產生足夠的能量來對抗細菌和病毒所致。
終末階段的典型症狀包括:毛髮變色、皮膚剝落、四肢浮腫以及腹部膨脹。儘管患者仍可能感到飢餓,但在這一階段往往已無法攝取足夠的食物自行恢復,必須依賴專業醫療介入。
成因
當身體在長時間內消耗的能量超過攝取的能量時,就呈挨餓狀態。這種能量失衡可能由一種或多種醫學狀況或環境因素引起,常見原因包括:
除醫學因素外,挨餓也可能由社會、政治或個人選擇等外部情境所導致,常見情況包括:
生理與代謝機制
在典型的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條件下,人體主要依賴血液中游離的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葡萄糖既可直接來自膳食中的單糖與雙糖,也可由其他碳水化合物經消化分解而得。當膳食攝入不足或完全缺乏糖類與碳水化合物時,機體首先通過分解肝臟和骨骼肌中儲存的糖原來維持血糖水平。
糖原是一種快速動員的葡萄糖儲備,但其量有限。糖原耗盡後,通常在接下來的兩至三天內,身體會將脂肪酸作為主要代謝燃料。此時,大多數組織開始利用脂肪酸供能;僅有大腦仍繼續消耗少量葡萄糖。為了保證中樞神經系統的能量供應,非腦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會被抑制,使得體內剩餘的葡萄糖全部優先供給大腦。
經過兩至三天禁食後,肝臟開始將來自脂肪酸分解的前體物質合成酮體,供機體各組織尤其是大腦使用,以減少對葡萄糖的依賴。禁食三天後,大腦約有30%的能量來源於酮體;禁食四天後,這一比例可升至70%或更高[19]。因此,酮體的生成將大腦每日對葡萄糖的需求量從約80克降至30克(約為正常水平的35%),其餘65%的能量由酮體提供。在剩餘的30克葡萄糖需求中,每日可有約20克由肝臟利用甘油(脂肪分解產物)合成,仍留有約10克的缺口,需通過分解機體自身的蛋白質來補足。
當脂肪儲備完全耗盡後,機體細胞開始分解蛋白質以提供能量,釋放丙氨酸和乳酸(由丙酮酸轉化而來),由肝臟轉化為葡萄糖。由於骨骼肌中含有大量蛋白質,該過程導致肌肉萎縮。機體可選擇性地動員不同細胞的蛋白質:一般需分解2–3克蛋白質以合成1克葡萄糖,約20–30克蛋白質每日被動員,以合成維持大腦存活所需的10克葡萄糖;隨著禁食期延長,為保全機體蛋白質,此動員量會逐漸減少。
當脂肪和蛋白質均被耗盡且無其他可用燃料時,挨餓致死隨之發生。此時,機體重要器官功能受損,最終因心律失常或心臟驟停(與組織崩解和電解質失衡有關)而死亡。代謝性酸中毒等併發症亦可導致挨餓者死亡[20]。
挨餓問題
據估算,2018年全球超過8.2億人挨餓,沒有充足的食物,高於前一年的8.11億人,世界挨餓人口連續第三年出現增長。這表明到2030年實現零挨餓可持續發展目標存在巨大挑戰[21]。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