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論摩擦激起的熱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論摩擦激起的熱源》[1](英語:An Experimental Enquiry Concerning the Source of the Heat which is Excited by Friction[2],也稱為倫福德的炮筒鏜孔摩擦生熱實驗[3])(1798),是由倫福德最早發表在《自然科學會報》[4] 上的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向當時的熱質理論拋出了一個重大難題,並引發了19世紀的熱力學革命。

背景
熱質說是一種曾用來解釋熱的物理現象的理論。此理論認為熱是一種稱為「熱質」(caloric)的流體物質,熱質會由溫度高的物體流到溫度低的物體,也可以穿過固體或液體的孔隙中。
倫福德是熱質說的反對者,他在當時經過研究後認為,所有的氣體和液體都是絕對不導熱的。由於他的觀點過於超前,不被當時的科學界認可,並遭到約翰·道爾頓[4]和約翰·萊斯利[5]等人的批評。
由於倫福德受天主教的目的論論證[6]影響很深,他可能希望授予水某種特殊的導熱權[4]。
儘管倫福德試圖將熱量與運動建立聯繫,不過沒有證據表明他研究過分子運動論或是活力理論。
在這篇論文中,倫福德承認他曾認為熱是運動過程的一部分[7]。這與弗蘭西斯·培根[8]、羅伯特·波義耳[9]、羅伯特·胡克[10]、約翰·洛克[11]和亨利·卡文迪什[12]過去的一些觀點不謀而合。
實驗
倫福德觀察了慕尼黑兵工廠加農炮鏜孔過程中摩擦生熱的一些過程後進行了這個實驗。他將一個加農炮筒浸入水中,並準備了一種特別鈍的鏜鑽機。在這種情況下他不斷的用鑽機摩擦炮筒,鑽出大量高熱量的碎屑,並發現大概兩個半小時後水沸騰了[1][2]。但問題在於,通過比較炮筒的比熱容可以發現,這個過程中炮筒並沒有損失能將水加熱水平質量的物質來加熱水,這與熱質說的結論不符。
倫福德認為,看似無限的熱量生成與熱質理論不吻合。他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唯一進行的操作只是運動和摩擦,因此他認為熱不可能是物質而有可能是運動。
倫福德甚至粗略估計出產生1開爾文的熱需要5.5焦耳的機械能,但他並未嘗試進一步量化所產生的熱量或測量熱量的機械當量[3]。
影響

大多數當時的科學家認為熱質說的確存在不完善之處,可以通過進一步完善該理論來適應該實驗的結果,這一派科學家包括威廉·亨利[13]和托馬斯·湯普森。此外,湯普森[14]、永斯·貝采利烏斯和安東尼·塞瑟發現了電似乎也能由摩擦「無限產生」。在當時沒有一個科學家願意承認電不是一種流體。
最終,倫福德聲稱的「無限生成」的熱量被認為是該研究的魯莽外推。查爾斯·海爾戴特批評,倫福德的實驗可重複性十分差[15],整個實驗看起來有一些偏見[4]。
然而,倫福德的實驗給了焦耳靈感,1840年代焦耳再次精確的做了一次本實驗,這次他用上了測定熱量的儀器,最終在熱質說的基礎上建立了分子運動論這門科學。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