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築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築棚
Remove ads

築棚(英語:Bamboo scaffolding),粵語稱為搭棚,是一項傳統建築技術,集工程學力學於一身,相傳搭技術創自「有巢氏」[1],廣泛應用於樓宇的建設、翻新和修理上。例如工人在建設樓宇時,會利用築棚技術建成一個臨時工作平台,以便於工人進行高空工作;而在一些傳統節日,鄉村居民以搭建戲棚進行慶祝。

Thumb
工人正在搭建棚架

形式

Thumb
清明上河圖》中以竹枝搭成的彩樓歡門
Thumb
吊棚
Thumb
吊棚表演神功戲的臨時戲棚

用竹枝來搭製臨時平台,自古已有,相傳起源自有巢氏於樹上建屋的技術。傳統上竹棚經常作為臨時搭建的裝飾用建構物,例如演戲用的戲棚,用作宣傳的紋綁樓子彩樓歡門。棚架的直杆或立杆行內稱為「針」,橫杆稱為「軒」或「牽」,而斜杆或斜撐則稱為「倡」,最初用竹笏捆綁固定,現時已全部採用尼龍篾。在香港常見的棚架分三類:

  1. 雙行竹棚架:距離樓宇外牆表面約200至250毫米的內棚稱為「批盪架」,而距離內棚約600毫米的外棚則稱為「排柵」,工作平台設在內棚與外棚之間,高度超逾15的竹棚架必須由設計工程師設計;
  2. 外伸桁架式竹棚架:俗稱「懸空棚」或「吊棚」,高度一般低於6,屬於簡單工作用途的竹棚架,多用作修理外牆排水管;
  3. 招牌竹棚架:通常屬懸臂式結構,跨度不超逾5,而長度與高度的比例上限為4:3,用於安裝及維修廣告招牌。

而戲棚一類的立體棚架是由上述棚架的基本搭建方式演變而成。

Remove ads

好處

竹棚比鋁合金條或鋼管有以下優勢[2]

  • 重量:竹遠輕於鋁或鋼鐵。
  • 效率:竹棚搭建速度比鋼棚快六倍,拆卸速度則快十二倍。
  • 成本:竹比同樣長度的鋁合金條或鋼管更便宜。
  • 方便性:搭建竹棚無需複雜的工具,主要依靠工人和尼龍索帶。
  • 穩定性:若搭建得宜,竹棚的強度可媲美甚至超越鋼棚。
  • 靈活性:結構簡單,能按需要調整或修改。

在香港,竹棚的材料主要產自廣東肇慶廣西越南;而棚架搭建主要使用兩種竹材[2]

  • 篙竹:直徑約40毫米,相對較幼,用於搭建平台、橫檔、斜撐等輔助結構。
  • 毛竹(又稱茅竹):直徑約75毫米,厚度至少10毫米,較篙竹更為粗壯堅固,主要用作承重支撐。

所有用於搭建棚架的竹材,竹齡至少需達三年,並經過至少三個月的風乾處理。每支竹竿長度約七米,可露天存放。一般而言,一支竹竿在開始出現彎曲、開裂或變弱之前,大約可重複使用三次[2]

Remove ads

缺點

儘管竹棚有其優勢,但亦有下列缺點[3]

  • 標準化困難:竹竿的形狀和尺寸並非完全統一,其搭建強度和安全性較依賴搭棚師傅的經驗和判斷,難以像金屬棚架那樣進行精確的工程計算(如負重和極端天氣影響)。
  • 安全性:金屬棚架具有更佳的防火性能,且更為堅固耐用。
  • 成本差異:根據發展局資料,金屬棚架開支約佔樓宇建造工程合約金額的2%,而竹棚則約為1%,轉換金屬棚架不會大幅提高工程成本。

2025年3月,香港發展局發出一份備忘錄,要求至少一半的政府工程項目使用金屬棚架,以減少竹棚的使用[3]

搭棚業

廣東實際的搭棚歷史應該早得多。搭棚業由搭建遮風擋雨的實用建築轉變為地方的建築藝術, 大約有四五百年的歷史( 以承接搭棚工程的商號棚廠出現始計)[4]吳川梅菉的搭棚業就有400多年歷史,以結構嚴密、綁紮牢靠、承受重壓、堅固耐用、造型美觀而著稱,尤其高層搭棚,享譽甚高。梅菉搭棚工藝曾在粵西獨佔鰲頭,在廣州等地也享有盛名。1920-30年代,廣州最著名的陳祥記搭棚公司,就有梅菉的搭棚師傅坐鎮[5]。民國初期,為歡迎孫中山和港督等,都會在市內交通要道讓棚工蓋搭牌樓,以示禮儀之隆重,老一輩棚工會叫此種彩牌樓為歡迎棚。1920年香港總督司徒拔來訪省城,見到本地搭建的彩牌樓,曾稱讚:「中國有兩個先生,一個是做象牙的,一個是做牌樓的。」[6]時廣州牌樓造型新穎,棚面美麗,在大中華中較突出與富有藝術。文革後廣州,除排棚、腳手架,難覓彩樓,大年初一也沒有了傳統的煙花樓(或塔)。

而搭棚業在廣州的行會組織始自順德縣灘頭、上海村分支,經過300餘年的時間,到清末民初只得300餘人[7]。廣東搭棚行業舊日格局,主要集中在省城廣州、古鎮佛山順德陳村逢簡東莞石龍以及香港、澳門氹仔等地, 均為舊日交通便利, 手工業和商業繁茂的地區。

香港的搭棚業,有考是清朝由肇慶傳至[1]。在六、七十年代當建築業步入發展階段時非常興盛,1965年成立「港九搭棚同敬工會」[8]。搭棚工資初時是以日薪計算,踏入九十年代,搭棚工人的工資以「工」計算,一工的工作時數為8小時,超時工作,算兩小時為一工。入行主要是靠同鄉或朋友介紹,一般需學師三年,邊學邊做,師父會包食宿。建造業訓練局成立後於1977年開辦相關課程,訓練局為業內的工人提供有關實用技巧、管理和建築安全的持續訓練,並要考獲執照才能就業,「師徒制」的訓練方法逐步被取代。

搭棚業在澳門也有長久歷史,並獲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9]

Remove ads

藝術

Thumb
以搭棚方式建成的西九大戲棚

2000年香港政府德國柏林舉辦「香港柏林當代文化節」,由建築師嚴迅奇設計的「竹亭」,乃大會的主要表演場地之一[10],靜立於世界文化中心的水池前,由數名搭棚師傅搭建而成, 表現獨特的港式建築風格與技術,成為文化節的標記,後來更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的獎項。

2017年,戲棚搭建技藝正式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中蒲台島為慶祝天后誕而搭建於懸崖邊的戲棚,便是現存的著名例子之一[11]

另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