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政治漫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政治漫畫
Remove ads

政治漫畫,又稱社論漫畫,是一種帶有人物諷刺的漫畫圖像,表達作者對當前時事或公眾人物的看法。創作者通常被稱為社論漫畫家,他們往往結合藝術技巧、誇張和諷刺,用以質疑權威,或揭露腐敗政治暴力與其他社會弊病。[4][5]

Thumb
詹姆斯·吉爾雷的《危險中的梅肉布丁》(1805年)描繪了皮特與拿破崙將世界瓜分為各自勢力範圍的情景。據馬丁·羅森所言,這「可能是史上最著名的政治漫畫——此後被無數漫畫家一次又一次地借用。[1]
Thumb
《浪子的歷程》第八幅,1735[2]年,1763[3]年由威廉·霍加斯重新潤飾,添加了不列顛尼亞的標誌。
Thumb
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將塔夫脫介紹為他的「王儲」:1906年《滑稽畫報》(Puck)封面漫畫。

起源於18世紀後期的英國,政治漫畫由詹姆斯·吉爾雷開創,他和當時其他漫畫家的作品多在印刷商店中作為單張印刷品出售[6]。1841年創刊的英國期刊《Punch》首次將「cartoon」一詞用來指代政治諷刺畫,使這一術語廣泛傳播。

Remove ads

歷史

起源

18世紀早期英國的威廉·霍加斯(被認為是圖像諷刺的先驅,他的作品融合了社會批判與連續場景敘述。[7][8]《南海泡沫計劃的象徵畫》約作於1721年,諷刺1720年南海泡沫股市崩盤事件,是早期具有政治批判意義的作品之一。[9]

霍加斯的傑作《浪子的歷程》(1732–33)通過八幅連作,描繪了一位富家子弟因揮霍、賣淫與賭博最終墮落至貝德拉姆皇家醫院的過程,蘊含濃厚的道德警示意味。[10]

儘管霍加斯的作品具有社會批判性,但政治性並不強。18世紀50年代,喬治·湯森勳爵創作了最早一批明確具有政治諷刺意圖的漫畫。[11]

發展

18世紀後期,政治漫畫這一媒介在英國逐漸發展起來,尤其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由倫敦的兩位傑出代表詹姆斯·吉爾雷與托馬斯·羅蘭森(推動。吉爾雷探索了漫畫在諷刺與人物誇張描繪方面的表現力,被譽為「政治漫畫之父」。他常常對國王、首相與將軍進行抨擊,其許多諷刺作品直指英王喬治三世,將其描繪成一個自命不凡的小丑;而他的大部分創作則致力於嘲諷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的擴張野心。[12]

吉爾雷所處的時代非常有利於漫畫這一藝術形式的興盛。當時黨派鬥爭激烈,充滿敵意,雙方都頻繁訴諸人身攻擊。吉爾雷卓越的機智與幽默、對人生的洞察、創意的豐沛、對荒謬事物的敏銳感知,以及精湛的技藝,使他毫無爭議地位居漫畫家之首。[13]

在吉爾雷之後(1820年代至1840年代),喬治·克魯克香克成為英國漫畫界的領軍人物。他早期以對英國社會生活的諷刺漫畫而聞名,並在大眾出版物中廣受歡迎。他因創作攻擊王室與主要政治人物的政治漫畫而聲名大噪,甚至在1820年曾被「收買」,以換取不再將喬治四世「置於任何不道德的處境中」的承諾。他的作品還包括對英格蘭形象的擬人化形象「約翰·布爾」(John Bull),該角色自1790年前後起便由包括吉爾雷與羅蘭森在內的多位英國諷刺藝術家共同塑造。

漫畫家雜誌

諷刺漫畫藝術在1841年英國期刊《潘趣》的創辦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潘趣》由亨利·梅修(與雕刻師伊比尼澤·蘭德爾斯創辦;在此之前,1830年起出版的《漫畫月刊》已開始刊載漫畫作品,並對《潘趣》的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 [14]1842年,該刊由布拉德伯里與埃文斯收購,他們利用新興的印刷技術將《潘趣》打造為全國性的權威刊物。

1843年,《潘趣》首次將「cartoon」(漫畫)一詞用於諷刺漫畫。當時英國議會大廈計劃裝飾壁畫,供展出的「草圖」被稱為「cartoons」(原意為用於壁畫的大幅紙板草圖,源自義大利語 cartone)。《潘趣》幽默地借用了這一術語來指代其諷刺漫畫,隨著該雜誌漫畫的流行,「cartoon」一詞遂廣泛用於指稱諷刺漫畫。[15]

Thumb
1903年一幅政治漫畫描繪了美國意圖影響該地區的情形(尤其是建設並控制巴拿馬運河),這一行為最終導致了巴拿馬從哥倫比亞分離。

在1840至1850年代,《潘趣》的主要漫畫家包括約翰·利奇、理察·多伊爾、約翰·特尼爾與查爾斯·基恩。這批藝術家被稱為「潘趣兄弟會」,其中還包括查爾斯·狄更斯;他於1843年離開查普曼與霍爾出版社後,加入了布拉德伯里與埃文斯的陣營。《潘趣》的作者與畫家們還為另一份文學雜誌《每周一篇》(Once A Week,創刊於1859年)供稿,該刊系布拉德伯里與埃文斯為回應狄更斯退出其前刊《家常話》而創辦。

在1850至1860年代,《潘趣》的首席漫畫師約翰·特尼爾是最具影響力與產量最多的漫畫家之一。他將人物誇張與象徵性的藝術表現方式提升至一個新高度,其風格至今仍被廣泛沿用。五十餘年來,他與同僚約翰·利奇共同見證並記錄了這一時期英國社會的巨大變遷。《潘趣》忠實反映了公眾情緒: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及其引發的輿論激憤之後,該刊發表了包括特尼爾創作的《正義》與《英獅復仇孟加拉虎》等復仇主題插圖

Remove ads

成熟

了19世紀中葉,許多國家的主要政治報紙都刊登漫畫,以表達出版方對當時政治局勢的觀點。其中最為成功的漫畫家之一是托馬斯·納斯特,他在紐約市活動,將現實主義的德國繪畫技巧引入美國內戰與重建時期的重要政治議題中。納斯特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創作的160幅社論漫畫,這些漫畫猛烈抨擊紐約市「波斯·圖威德」政治機器的腐敗特徵。

美國藝術史學者阿爾伯特·博伊姆指出:

Thumb
1865年一幅關於安德魯·詹森與亞伯拉罕·林肯的社論漫畫,題為《劈木工正在修補聯邦》(The R詹森):「安靜點,亞伯叔,我會把它縫得比以前更緊。」

「作為一位政治漫畫家,托馬斯·納斯特在19世紀所發揮的影響力超過任何其他藝術家。他以大膽與機智征服了廣大讀者群,並一再憑藉他視覺想像力的力量,使公眾接受他的立場。」[16]

林肯和格蘭特總統都曾認可納斯特對他們事業的積極作用。作為一位積極改革的公民鬥士,納斯特最終協助摧毀了圖威德集團這個榨取紐約市數百萬美元的腐敗政治集團。事實上,他對美國公共生活的影響之深遠,足以顯著左右1864年至1884年間歷次總統選舉的結果。[17]

Thumb
托馬斯·納斯特描繪了推德集團(Tweed Ring):「誰偷了人民的錢?」「是他。」

其他著名的社論漫畫還包括:班傑明·富蘭克林於1754年創作的《聯合,或死亡》,強調美洲殖民地團結的必要性;1819年的《思想家俱樂部》,作為對德國卡爾斯巴德敕令下大學監控與審查制度的回應;以及E. H. 謝潑德於1936年創作的《正步走》,諷刺希特勒統治下德國的重整軍備。《正步走》是眾多最初發表於英國《潘趣》雜誌的經典漫畫之一。

Remove ads

認可

在美國,「政治圖像研究中心」以及在英國的「英國漫畫檔案館」等機構,致力於收藏和記錄時事漫畫的相關資料。[18][19]

時事漫畫及其創作者獲得了多項獎項的認可,例如面向美國漫畫家、始於1922年的「普利茲時事漫畫獎」,以及「英國新聞獎」(British Press Awards)中的「年度漫畫家獎」等。

Thumb
1899年的一幅漫畫展示了山姆大叔正在訓誡四個被標註為「菲律賓」、「夏威夷」、「波多黎各」和「古巴」的孩子。標題寫道:「上課了。山姆大叔(對他文明課的新班級說)!」

現代政治漫畫

現代政治漫畫通常可以在許多報紙的社論版面上找到,儘管也有一些(如加里·特魯多的《杜恩斯伯里》〔Doonesbury〕)被放在常規的漫畫欄頁面上。大多數漫畫家通過視覺隱喻和誇張人物(漫畫肖像)來表現複雜的政治局勢,從而以幽默或情感化的畫面總結當前事件。

以色列漫畫《干骨頭》的創作者雅可夫·柯申表示,他的漫畫目的是讓人發笑,這樣觀眾會放下戒備,從他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在一次採訪中,他將自己作為漫畫家的目標定義為「誘導觀眾,而不是冒犯他們」。[20]

現代政治漫畫通常圍繞傳統的視覺隱喻和符號展開,例如「山姆大叔」、「民主黨驢子」和「共和黨大象」。另一種替代方式則是強調文字或故事線,例如《杜恩斯伯里》採用連載漫畫形式講述線性故事。

政治漫畫具有很大的政治傳播潛力,能夠通過特定的理解框架提升對政治的理解力和對事件的重新建構。馬特烏斯的分析「似乎表明,『雙重標準』理論實際上可以應用於跨國語境。這意味著政治和商業的表達框架可能不限於某一個國家,而是反映了當代社會中存在的一種政治世界觀。從『雙重標準』的角度來看,加拿大和葡萄牙的政治漫畫家在評判政治與商業生活的方式上,並沒有根本差異」。文章並未斷言所有政治漫畫都建立在這種雙重標準之上,但認為該理論可能是眾多常見框架之一。[21]

政治漫畫通常將兩個看似無關的事件結合在一起,以一種不協調但幽默的方式呈現。這種幽默可以緩解公眾的政治憤怒,因此發揮著實用的功能。此類漫畫也反映出現實生活與政治——在現實中,很多議案背後的協商往往是在公眾視線之外、在無關提案之間達成的。

Remove ads

口袋漫畫

口袋漫畫是一種漫畫形式,通常包含一個具有時事政治主題的笑話或諷刺內容,以單幅、單欄的形式出現。該形式由奧斯伯特·蘭卡斯特於1939年在《每日快報》[22]

《衛報》在2005年為其口袋漫畫家大衛·奧斯汀刊登的訃告中寫道:「報紙讀者本能地會尋找口袋漫畫,以獲得一種安慰——即每天清晨襲來的災難與苦難並非不可化解。通過以旁觀的視角看待新聞、揭示其中的荒謬之處,口袋漫畫家帶來的,也許不是一線希望,但至少是一縷光亮。[23]

與動畫片相關的爭議

社論漫畫有時會引發爭議。

Thumb
1942年,蘇斯博士創作的政治漫畫

例如,《日德蘭郵報》穆罕默德漫畫風波、《查理周刊》槍擊案(源於與伊斯蘭教相關的漫畫出版),[24]以及2007年孟加拉國漫畫風波。

誹謗訴訟並不常見。在英國,一個多世紀以來第一起針對漫畫家的成功訴訟發生在1921年,當時全國鐵路工人聯盟(NUR)領導人J.H.托馬斯對英國共產黨的雜誌提起了誹謗訴訟。托馬斯聲稱,該雜誌通過漫畫和文字描述「黑色星期五」事件——即他據稱背叛了被停工的礦工聯合會,構成了對他的誹謗。托馬斯贏得了訴訟,恢復了自己的名譽。[25]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著名的政治漫畫家

相關事件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