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教育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教育史
Remove ads

教育史,或教育的歷史,是關於系統發展的教學學習的歷史。可以說,從人類的出現開始,每一代人,都通過某種方式將這一代人擁有的價值觀,傳統,方法和技能傳遞給下一代。[1] 這種文明的傳遞被稱作文明化,而學習社會價值觀和正確行為的過程則叫做社會化。教育課程的歷史變遷反映了歷史本身,反映了人類的知識,信仰,技能和人類文化。[2][3]

Thumb
亞里斯多德的學園,Gustav Spangenberg的濕壁畫

當古老文明的傳統習俗和知識變得越來越複雜時,很多技術就從熟練的人那裡傳授給後人。這些技術包括:畜牧技術,農業技術,食品加工技術,建築技術,軍事技術,等等。

口頭傳統在沒有書面語言的社會中極為重要[4]。 在前工業化時代裡,教育是和行政、法律、長途運輸與商貿以及宗教等緊密聯繫的。[5] 正式的學校教育只會在宗教場所或有錢有權的人的住所被提供給少數社會精英。 對孩童的廣泛教育只是在最近150到200年出現的(在某些開發中國家甚至只是在近50年)。歷史上,有的社會會為年輕人提供特殊的教育及培訓,在歐洲和中國尤其如此。這些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神職人員,官員和商人。而大多數手工藝人的學習是在師徒關係中進行的。例如,在19世紀中葉以前,大多數的律師和醫生都是這樣學習專業知識的。

Remove ads

史前教育

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史前時代度過的。那時,沒有文字,也沒有被記錄下來的歷史。在史前社會中,教育通過口頭形式和觀察得以完成。年輕人從父母,家庭和祖輩那裡學習。之後,他們從與他們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那裡,在宗教或儀式中更正式地學到知識。[6][7][8] 某些傳統知識是通過故事、傳奇、民歌、儀式和歌曲表達出來的,而不需要一個書寫系統。有時,他們用修辭和韻腳來幫助這一過程。這是一些口語化的方式。這些保存下來的故事也被作為口頭傳統的一部分。

古文明中的教育

文字的發展

從大約公元前3500年開始,世界上許多文明就開始發展書寫系統。現在普遍認為前3500年左右的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一些人稱為「丁頭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在此之前,也存在不少類似文字的刻劃符號。 在古埃及,早在公元前3400年,在阿比多斯,人們就開始使用完整的象形文字系統。[9] 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則是前1000年左右的腓尼基字母。現在廣為使用的拉丁字母來源於希臘字母,而後者直接來源於腓尼基字母。

中國,在數萬片甲骨上發現了可追溯到公元前約1400至1200年的商代甲骨文[10]

此外,在公元前3世紀,美洲出現了瑪雅腳本。從至少公元前2世紀開始,世界各地的人們在蠟板,樹皮,葉子,牛皮紙上寫字。[11][12]

古老文明中的正規教育

在許多早期文明中,教育是和維護權利,保持富有相聯繫的。有時,它也與當時的哲學觀,信仰和宗教相聯繫。

中東

在美索不達米亞,早期的楔形文字系統需要多年的學習才能掌握。因此,只有數量有限的人被聘為文士,接受閱讀和寫作訓練。只有王室的後代和富人、文士、醫生和寺廟管理員的兒子們能夠接受教育。[13]大多數的男孩從父親或別人那兒學一門手藝。[14] 女孩則呆在家裡,和母親學習家務烹飪以及照看孩子。之後,隨著韻文的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受到了教育。再往後,巴比倫的城鎮和寺廟中幾乎都有了圖書館。就像一句蘇美爾諺語說的那樣:「想在學校里學好,那你就得起得早。」於是,出現了一個文化人的階級。許多有文化的人務農,但也有一些擔任私人秘書或是律師。[15]不僅是男人,女人也開始學習讀寫。

古埃及,教育主要針對的是一些精英。只有有著特定背景的人才能接受成為文化人的訓練,例如那些為寺廟,法老或軍事當局服務的人。象形文字本身很難學,但是之後的幾個世紀,為了保護文化人的地位,它被故意弄得更難學。在法老治下的埃及,估計識字率不超過1%,[16] 或在1%和1.5%之間。[17]

在古代以色列聖經(基本的宗教文本)教導人們去閱讀、學習、教授和書寫聖經,這就需要教育和學習。在公元64年,大祭司開放了學校[18] 。培養記憶技巧和理解口頭重複的文件非常被重視。雖然女孩沒有得到正宗猶太小學的教育,為了持家,為了在孩子七歲前教育孩子她們也要學習一些東西。雖然有這樣的學校系統,但是孩子們應該沒有受到廣泛的教育,因為公元一世紀,至少90%的猶太人最多只會寫自己的名字,甚至完全不會讀寫。[19]識字率大約3%。[20]

Remove ads

印度

在公元前1500年到600年,吠陀時代的古印度,大多數教育都與吠陀經有關,或者印度教的經文。

最初,教育在吠陀社會中是自由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慢慢變成了種姓制度的基礎和婆羅門的特權。

中國

上古時期,舜時,設庠為教,分下庠,上庠,七歲入下庠,庶老為師,十五歲入上庠,國老為師。相傳在夏朝,國家就設立了以「序」為形式的官方學校,到了商代中華文明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積累,並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統,在此基礎上,開始出現新的學校形式「瞽宗」。教育的對象主要面及貴族子弟,學習內容以文武、禮儀、樂舞等為主,在天文、曆法方面也多有涉及。而老師則由巫師、樂師或者政府官員充當。

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禮記·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后期政權穩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而此時的教育依然以貴族教育為主,平民是很難進入官辦學校學習的。

東周時期,戰亂頻仍,禮樂崩壞。周王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諸侯開始為政一方,不受管制。諸侯開始在設立自己的官學,稱為「庠宮」。然而此時的教育開始由官方向民間延伸和發展,「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所謂「百家爭鳴」就是當時教育的典型寫照。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等產生的儒、道、非攻,法、陰陽等思想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也使當時的教育發生了多樣性的變化。而私學盛行也是這一時期的特點之一。由於戰亂頻仍的關係,各國都需要大量的人才為自己服務,而私學的盛行正好滿足了統治者的需要,也帶來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繁榮。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初設博士之官,掌管全國教育,因多愛批評時政,丞相李斯提出:「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並批評私學的存在,「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學議之」。秦始皇採納李斯意見之後,實行嚴酷的專制統治,取消並禁止辦私學,焚書坑儒,屠殺博士和方士。要求希望學習的人「以吏為師,以法為教」。古代教育遭到沉重打擊。

兩漢時期,國家教育管理機構逐步完善,中央設太常兼管教育。蜀郡守文翁成都石室辦學以後,地方學府興起,由行政長官兼管。太學或其他中央學校以及地方學校主要教授學生儒家經典,兼插六藝,在辭、賦、畫、書等方面也無所不包。 私學方面雖然沒有得到更多發展,但在教育模式上以和官學接近。幼年以認字教育為主,少年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青年以研究和應用為主,基本和官辦學校教授內容相同。

公元220年,曹丕即帝位後,聽取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大小中正官,又中正官按照被選士人的家族出身及才學來選拔人才,由於這種選拔制度更看中家族出身,並不重視個人才學,所以逐漸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上層式選拔模式,為世人所詬病。九品中正制終於在隋朝科舉制度所取代。[21]

Remove ads

希臘和羅馬

古希臘城邦中,大多數教育都是私立的,除了斯巴達。比如說,在雅典,在公元前5世紀到4世紀,除了兩年的軍事訓練外,城邦很少管理教育。.[22][23] 任何人都可以開辦學校,設置課程。家長們會選擇一所能夠提供給他們的孩子他們認為有用的課程的學校,同時還要付得起學費。[22] 許多家長,甚至窮人,會讓他們的兒子至少上幾年的學。他們從7歲到14歲,學習體育,音樂和識字。[22][23] 女孩則很少接受正規教育。到了公元前350年,雅典的孩子們學習繪畫和雕刻等藝術也是很常見的。最富有的學生則從智者那裡接受教育,學習修辭學,學習修辭學,數學,地理,自然歷史,政治和邏輯。[22][23]雅典最有名的高等教育學校包括亞里斯多德學園(所謂的「逍遙學校」)和柏拉圖學園。富裕的古希臘人的這種教育系統叫做派地亞(paideia)。在後來的羅馬帝國里,希臘語是科學研究的主要語言,而先進的科學研究與教學主要都是在羅馬帝國版圖中原古希臘的那部分進行的。

Remove ads

中世紀教育 (公元500-1600年)

歐洲

伊斯蘭世界

中國

印度

日本

中南美洲

15世紀後

歐洲

歐洲大觀

法國

英格蘭

蘇格蘭

其他地區

日本

明治維新

挪威

紐西蘭

沙俄和蘇聯

美國

非洲

最近的國際趨勢

Thumb
世界教育狀況圖(2007/2008) 來自人類發展報告)
  0.950 and over
  0.900–0.949
  0.850–0.899
  0.800–0.849
  0.750–0.799
  0.700–0.749
  0.650–0.699
  0.600–0.649
  0.550–0.599
  0.500–0.549
  0.450–0.499
  0.400–0.449
  0.350–0.399
  0.350以下
  無數據


參見

參考資料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