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文瀾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文瀾閣(滿語:ᠸᡝᠨ
ᠯᠠᠨ
ᠠᠰᠠᡵᡳ,穆麟德轉寫:wen lan asari)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西部。它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一座。[1]
歷史
文瀾閣始建於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次年完工,由聖因寺後的玉蘭堂改建而成,改建的費用由浙江商人捐辦。乾隆五十二年(1787)開始藏書,到嘉慶初年發給文瀾閣「書三萬五千九百九十冊,為匣六千一百九十一」。[2]1853年鎮江文宗閣和揚州文匯閣均毀於太平天國之役後未再恢復,而文瀾閣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占杭州時倒塌,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花石亭榭之勝,過於舊觀」。
文瀾閣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築,臨湖有大門,之後為垂花門,穿過假山山洞可見御座房,過御座房即為池塘和文瀾閣,池中有奇石聳立,名為「仙人峰」,池東為御碑亭。池後正中為文瀾閣。文瀾閣和池塘格局仿寧波天一閣。文瀾閣兩層,重檐歇山頂。東軸線有羅漢堂和2009年重建的清代文人雅居陳列館。[1][3]
文瀾閣四庫全書
太平軍攻占杭州,文瀾閣倒塌,原藏書散落民間。後經由丁丙與丁申兄弟收集、補抄後,又散盡家貲,出資赴滬上購買散佚之書,於同治三年運回杭州,暫時存放到杭州府學尊經閣。於1881年再度存入修復後的文瀾閣。光緒八年(1882年),丁丙又著手補抄《四庫全書》。他拿出自己八千卷樓的藏書,僱請抄手補抄散失掉的《四庫全書》。光緒十四年(1888年)大體完成,共全書抄錄2174種,共23000餘冊。[4]
1915年(乙卯年),浙江圖書館館長錢恂在京杭兩地聘請人員依據文津閣本又補抄250種,史稱「乙卯補抄」。
1923年(癸亥年),浙江籍人士張元濟、沈冕士、周慶雲等人捐資,由張宗祥主持「癸亥補抄」,重抄了577頁,耗資16600餘元,將文瀾閣本《四庫全書》抄錄完整。
1911年浙江省諮議局議決,將閣書撥歸浙江圖書館[1][3]。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在浙江大學協助之下,《四庫全書》被裝成139箱,開始了向西大轉移,並由夏定域(1902—1979)受命護運,先將庫書運至富陽漁山,再轉建德、龍泉,最後安抵貴陽。1939年2月,貴陽空襲無常,文瀾閣《四庫全書》搬遷到貴陽城北八里的高山上地母洞內。1944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長張道藩命將文瀾閣《四庫全書》搬遷到重慶青木關。1945年2月,成立文瀾閣《四庫全書》保管委員會。1946年5月15日,陳訓慈將庫書入黔,經湘贛入浙,7月5日安抵杭州,重歸西湖孤山藏書樓。[5]1954年3月,文瀾閣《四庫全書》搬入國民黨上海警備司令楊虎的青白山居。
Remove ads
圖片
-
建築群模型
-
建築群模型
-
文淵閣模型
-
垂花門
-
假山
-
御座房
-
文瀾閣
-
文瀾閣
-
文瀾閣前檐下
-
文瀾閣內部
-
文瀾閣內部
-
文瀾閣內部
-
碑亭
-
羅漢堂
-
文瀾閣東側通往浙江省博物館
-
光緒帝御碑,上有滿文「ᠸᡝᠨ
ᠯᠠᠨ
ᠠᠰᠠᡵᡳ」與漢文「文瀾閣」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