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文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文碩(1837年—?),姓費莫氏,字俶南,號介庭,世居布勒哈圖地方,隸屬滿洲正藍旗,清朝滿族官員。[2]

快速預覽 文碩, 族裔 ...

他任駐藏大臣期間,西藏政府在隆吐山設哨卡,阻斷藏印交通,引起英屬印度抗議藏軍越界。他支持西藏政府「隆吐山屬於西藏」的主張,反對清廷要求藏人撤卡,清廷將他調職,印度交涉無效後發動隆吐山戰役,藏軍戰敗。清廷派升泰為駐藏大臣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劃定邊界,承認隆吐山屬於錫金,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2][3]

生平

文碩是正藍旗滿洲都統桂林佐領下人。他於西元1856年(清咸豐六年)以一品蔭生戶部員外郎。咸豐十年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後,他考取章京,後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3][4]他於西元1869年(同治八年)任布倫托海辦事大臣,會勘布倫托海分界事,1872年(同治十一年)因病去職。[5]1877年(光緒三年),文碩任鴻臚寺少卿,請建同治帝寢廟。[6]光緒七年,因左宗棠接任陝甘總督後,沒有獎敘前任楊岳斌任內勸捐軍糧的王夢熊,文碩上奏劾左宗棠,不准。[7]1885年12月27日(光緒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清廷命他接任色楞額為駐藏辦事大臣,賞副都統銜。他於1888年3月3日(光緒十四年一月二十一日)被調職。[3]

駐藏辦事大臣任內

第八世班禪喇嘛於1882年7月圓寂後,扎什倫布寺扎薩喇嘛訪得三名靈童。1888年1月15日,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甘丹赤巴、第穆攝政、扎什倫布寺扎薩喇嘛等僧俗官員參加金瓶掣籤儀式,由文碩主持,認定朗縣出生的倉珠甲措為班禪轉世。[8][9]

文碩任駐藏大臣期間,提出了五點治藏措施,其中「練兵」、「整頓藏政」、「通商」、「整頓兵戎」都因故沒能實踐,意圖「保全藏邊疆域」的隆吐山設卡則導致了隆吐山戰役。[10]文碩被調職後,擅自將未奉明旨之奏稿、密電各件交給都察院,希望以言官影響政策,遭清廷革職。[11][12]

总结
视角

藏錫邊界爭議

1861年2月英國入侵哲孟雄(今錫金),占領哲孟雄首都庭姆隆英語Tumlong,哲孟雄國王在3月28日和英屬印度簽訂了庭姆隆條約英語Treaty of Tumlong,錫金事實上成為英國的保護國,但法律上並沒有排除西藏對錫金的影響力。[13]

為阻止外國勢力的滲透,西藏一直禁止西方人入境遊歷與探路。1875年馬嘉理事件後,李鴻章英國公使威妥瑪於1876年9月13日簽訂《煙臺條約》,其中《入藏探路專條》允許英國人開闢印度與西藏間的交通。1884年,孟加拉省財務部長馬科雷率使團到錫金勘查入藏道路,之後開始修築從錫金到西藏的道路。[14]依據《煙臺條約》的規定,清政府在1885年11月給以馬科雷為首的入藏使團成員頒發了護照,允許英人從印度到西藏進行考察。1886年,總理衙門大臣奕劻與英國公使歐格納簽訂《中英會議緬甸條款》,英國同意馬科雷使團暫緩入藏。西藏噶廈政府獲悉馬科雷使團事,認為這是英國入侵的前奏,決議不允許英人入藏,1886年,二百名藏軍越過聯繫西藏和錫金的則里拉山口,在隆吐山修築堡壘炮台。[15][14]藏軍甚至威脅要攻下大吉嶺,造成當地人驚慌失措。[16][2]隆吐山位於西藏和不丹、錫金交界的熱納宗內,是從喜馬拉雅山南麓進入春丕河谷的戰略要地,南通大吉嶺噶倫堡,北連亞東帕里等地。它原屬西藏的熱納宗管轄。[10]

藏人於隆吐山設哨卡,阻斷藏印貿易,遭到英屬印度多次抗議,指隆吐山屬錫金,藏人越界戍守。1887年8月27日,文碩上奏:「洋人在藏通商,其勢難圖厚利,……即此察其注意之隱衷,迨非僅為通商而已也,形跡可疑,亦無怪藏番之堅持力拒,蓋為保護黃教正宗,保全山川靈氣,本非毫無情理,似亦未可盡斥而非之。」[11]1887年10月17日(光緒十三年九月初一日),四川總督劉秉璋在致文碩的信中表示,前任駐藏大臣色楞額卸任路過成都時,告知藏人於帕里以南邊界外百餘里的隆吐山設防,藏人確實越界設防,必遭英人抗議。[17]清廷數次要文碩令藏人撤卡,藏人據新地圖,主張隆吐、日納宗為藏地,堅持不撤卡。[18]拉薩三大寺札什倫布寺噶廈政府的七品以上全體官員,向文碩上了一道公稟,聲明「縱有男絕女盡之憂,惟有實力禁阻復仇抵禦,絕不容忍,毫無三思翻改。」[19][11]文碩依藏人說法回奏,地實藏地,卡無可撤。[18]文碩上奏不撤卡的主要理由有三:

  1. 藏錫以日納宗官寨劃分邊境

    「查嘉慶三年駐藏大臣和瑛《西藏賦》註:「帕克里」俗名「帕里」,自帕克里、支木山一帶,臧猛谷、日納宗官寨,此內為唐古特境,此外為哲孟雄境,其東為布魯克巴境,俗名竹巴雲。按和瑛亦是當時原奏立界之人,其賦中注釋悉皆援依檔案,言為足據。日納即熱納之轉音。...今熱納宗藏地實與哲孟雄、布魯克巴東西北三面交接處,形同犄角。」[10]

  2. 隆吐山屬錫金,而錫金為西藏藩屬。

    「查哲孟雄、布魯克巴與唐古特同奉黃教,風俗文字莫不偕同,原系中國邊界以內部落之人,世受大皇帝及達賴喇嘛恩典,係為天朝親嫡子民,並非別處邊境可比。」

    「查哲孟雄、布魯克巴部落系中國邊界之內天朝子民屬地是實。至於哲布兩界以內之日納地方,原系藏屬喇嘛撥賞哲孟雄部民住牧,交其該部長兼轄。其日納以內之隆吐山,更系藏治本境,現在收管。」

    「我置守之藏治隆吐山,則所有地方原是藏屬哲孟雄、布魯克巴諸境。」[10]

  3. 西藏政府不撤卡的態度堅決,清廷若強令撤卡,失藏人心。

    「今者藏番愚蠢,堅定不移,此必強其所難,因而更增疑忌,導之愈力,激之愈堅,正恐敵情未洽,邊計先馳,徒使三百年之藩服,梗化離心,而終無補於時局,不更為失計之甚乎。」[10]

清廷下旨:

「向來西藏圖說藏地與哲、布分界處東西一線相齊,藏境中並無隆吐、日納宗之名。今文碩寄來新圖,隆吐、日納宗在藏南突出一塊,插入哲、布兩界之內,而布、藏分界之處,恰在撚都納修路東西一線之北,新圖以黃色為藏界,而日納宗官寨之地,註明數十年前喇嘛給與哲孟雄,現仍畫黃色,正與隆吐山相近,難保非藏人多畫此一段飾稱現界也。並著升泰詳細確查,究竟隆吐屬哲屬藏,據實覆奏,毋得稍有捏飾。」因都察院劾文碩而革職。[18]

升泰初到任時,同意「隆吐山屬錫金,而錫金為西藏藩屬」的說法,奏稱:

「隆吐山南北本皆哲孟雄地方。英人雖視為保護境內,其實哲孟雄、布魯克巴皆西藏籓屬。」[18]

升泰後來檢閱舊檔,發現廓爾喀之役尼泊爾侵略哲孟雄)後,第八世達賴喇嘛於乾隆五十三年以日納宗賞給哲孟雄,以雅拉山(則里拉山口在雅拉山頂[17])、支木山為界。乾隆五十九年工部尚書和琳、內閣學士和瑛奏設鄂博,原案註明藏界在距帕里三站的雅拉、支木兩山;所派遊擊張志林立界原稟,就說日納宗不應作為藏界,只在雅拉、支木兩山設立鄂博,稟詞甚明。升泰又在工房找到一張舊地圖,上面註明納蕩(又譯納塘,在隆吐山以北)一地屬哲孟雄,所以之南的隆吐山也屬哲孟雄。升泰以達賴賞地舊檔持示藏人,藏人有愧色,說地雖給哲孟雄,因當時哲孟雄為西藏藩屬,今哲孟雄通英,應該收回。[20][21] 清廷下旨認可升泰「隆吐山、日納宗屬錫金」的調查結論。[20][21]清廷並且承認錫金是英國保護國的事實,不再主張錫金是清朝藩屬:

「向來哲孟雄自為部落,在後藏界外,不入輿圖,且久已暗附於英。今設卡既在哲境之隆吐山,即不得謂之西藏界內。」[10][22]

1890年升泰代表清廷簽訂《中英藏印條約》時,就以支木山為界。[23]

Remove ads

隆吐山戰役

英國所定隆吐山撤卡最後期限是1888年3月15日,英軍寬限五日後藏軍仍未撤卡,1888年3月20日,英軍進攻駐守隆吐山的藏軍。文碩親授藏軍戰術,不與英軍正面大規模打硬仗,而用分散伏擊,利用黑暗昏夜中途攔擊、堵截、燒毀英軍軍需等戰術,但藏軍沒有很好的執行。[3]結果英軍擊潰了駐守隆吐山的藏軍,並佔領入藏的交通要道春丕河谷等地,清廷派駐藏大臣升泰赴印度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和《中英藏印續約》

評價

清廷痛斥文碩支持藏人在隆吐山不撤卡等事:

印藏通商一事,英人約定並不催辦。儻非隆圖設卡,妄生枝節,盡可相安無事。此次開釁,與通商絕無干涉。文碩辦理此事,始終不明機括,於撤卡一節,不但不竭力開導,反代為嘵辯力爭,一旦兵敗卡毀,束手無策,乃欲藉通商為轉圜,而於藏番自行商辦,又不攔阻。種種乖謬,深堪痛恨。殊不思藏為中國屬地,斷無聽其自主之理。且以藏番之愚蠢,豈知西國體例,儻受其愚弄,非藏地吃虧,即中國失體,後患何可不防。[24][25]

中國大陸著作則多讚揚文碩支持藏人抗英。[26][2][10]

著作

藏學家吳豐培編輯丁寶楨、文碩、劉秉璋、升泰、有泰張蔭棠等西藏、四川諸官的奏牘為《清季籌藏奏牘》,其中第一冊包括了〈文碩奏牘〉八卷,由商務印書館出版。[27][28]

家庭及關聯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