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惜字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惜字塔,亦稱為惜字樓、焚字庫、字庫、焚紙樓、文風塔、文峰塔、敬聖亭,在台灣多稱為聖蹟亭(惜字亭)[1],客家地區稱敬字亭[2],琉球稱為焚字爐(琉球語:フンジルー)。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燒毀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代文人雅士「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亦有崇敬倉頡、文昌帝君的意義。


受科舉制度影響,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二刻拍案》卷一開篇詩曰:「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或置長流清淨處,自然福祿永無窮」[3]。
惜字塔依史料所載始建於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惜字塔通常建造於場鎮街口、書院寺廟之內、道路橋梁旁邊。有些大戶人家亦在自家院內建有惜字塔。武平城北李氏宗親理事會2004年3月編修的《李氏族譜》中記載,清朝中期李氏先祖已有敬字惜紙的風尚,「居恆敬惜字紙,拾即焚爐,其崇文愛士,已見一斑」,而且經常性地到縣試考場撿拾字紙,「每值縣試,必親送子弟入校場,後提筐至各號拾字紙焚於庫內,其敬惜字紙如此。」[4]。有些塔龕中供奉倉頡、文昌、孔聖、魁斗等神位,並配以相應的楹聯與吉祥圖案。
Remove ads
惜字塔列表
![]() |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