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韶關市
中國廣東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韶關市(官方音譯:Shaoguan,傳統外文:Shiuchow、Shaokwan,粵音外文:Siu Kwan[3]),簡稱韶,舊稱韶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北部,粵湘贛三省交界、市境西界清遠市,南臨廣州市、惠州市,東南接河源市,東北毗江西省贛州市,西北達湖南省郴州市,市政府駐湞江區風度北路75號。
韶關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還是廣東省規劃建設的粵北區域性中心城市和韶關都市區的核心城市,是全國交通樞紐城市之一,韶關有兩千多年歷史,抗日戰爭時期,韶關曾成為廣東臨時省會。地處粵北,外接湘贛,內聯珠三角,自古是中國南方的交通要衝,素有廣東的北大門之稱,是華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與華南沿海之間最重要的陸上通道和關口,粵湘贛交界地區商品集散中心。而且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韶關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有著「客家吾州」、「華南生物基因庫」、「嶺南名郡」、「中國鋅都」,「有色金屬之鄉」,國家園林城市等美譽。
Remove ads
名稱
隋開皇九年(589年)始設「韶州」,皆因州北有「韶石」而命名(韶,即盡善盡美之音樂)。直到清末,雖曾有短時更動,但韶州之名得以因襲。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於河西武水邊開設稅關,名為「遇仙橋關」,清康熙九年(1670年)將南雄「太平關」移至韶州河東,並在北門外增設「旱關」,被稱為「三關」。
韶州乃是南北交通關口,城內東西南三面均設水陸稅關,所以又被商賈稱之為「韶關」,慢慢地「韶關」便取代了「韶州」的名字。
歷史
在距今12.9萬年的史前時期,就已經有馬壩人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和繁衍。新石器時代的石峽文化,顯示著這裡的人們已經踏入了文明的門檻。
歷史年(朝)代 | 市境隸屬 | 行政設置 | |||
秦 (前211年—前206年) |
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 其餘屬南海郡 |
未設縣 | |||
南越國(南粵) (前206年—前111年) |
南越國 | 不詳 | |||
西漢 (前206年—25年) |
漢武帝平越後,分屬桂陽郡和揚州豫章郡 | 曲江縣(轄今曲江、乳源、樂昌等地域) | |||
東漢 (25年—220年) |
分屬桂陽郡和豫章郡 | 曲江縣,後又置始興都尉 | |||
三國(吳) (222年—280年) |
全境屬廣州始興郡 | 始興郡,轄曲江縣、始興縣等六縣 | |||
兩晉 (265年—420年) | |||||
南朝 (420年—589年) |
宋 | 屬廣州始興郡 | 始興郡,後改廣興郡 | ||
齊 | 始興郡,轄十縣 | ||||
梁 | 屬衡州,後屬東衡州 | 東衡州,轄始興、安遠二郡共領七縣 | |||
陳 | 屬東衡州 | 東衡州,轄始興、安遠、廬陽三郡共領七縣 | |||
隋 (581年—618年) |
屬廣州,並曾短暫自南海移廣州州治於曲江 | 始設韶州,旋即廢。在境內設曲江、梁化、平石、始興、翁源等縣 | |||
唐 (618年—907年) |
屬嶺南道 | 恢設韶州,轄曲江、始興、仁化、翁源、湞昌等縣 | |||
南漢國 (917年—971年) |
屬南漢國 | 韶州,另增設雄州,轄湞昌一縣 | |||
宋 | 北宋 (960年—1127年) |
屬廣南東路 | 韶州,又改雄州為南雄州轄保昌、始興二縣 | ||
南宋 (1127年—1279年) |
韶州、南雄州 | ||||
元 (1271年—1368年) |
屬江西行省廣東道 | 韶州路,轄樂昌、曲江、仁化、乳源四縣。翁源改英州路,南雄轄保昌、始興二縣 | |||
明 (1358年—1644年) |
屬廣東布政使司 | 韶州府,轄六縣;南雄府轄二縣 | |||
清 (1644年—1911年) |
屬廣東省 | 清初設置與明同,嘉慶十二年降南雄府為直隸州,只領始興一縣 |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1911年—1949年) |
先後設廣東省南韶連綏靖區、南韶連道、嶺南道、南韶連行政區、北區、西北綏靖區、第二行政督察區等;1943—1945年設省轄韶關市,為廣東省臨時省會 | ||||
中華 人民 共和國 時期 (1949年 至今) |
1949年11月 | 設北江臨時行政委員會,轄韶關市、曲江縣等十七縣市 | |||
1950年1月 | 更名為北江專區 | ||||
1952年 | 撤銷北江專區,設立粵北行政區 | ||||
1956年 | 撤銷粵北行政區,設立韶關專區 | ||||
1970年 | 更名為韶關地區 | ||||
1975年11月 | 韶關市升為地級市,轄曲江縣 | ||||
1983年 | 地市合併稱韶關市,轄三區九縣三自治縣 | ||||
1988年起 | 轄北江、武江、湞江三區,八個縣;期間,樂昌縣與南雄縣分別於1994和1996年撤縣設市 | ||||
2004年5月至今 | 轄目前的湞江、武江、曲江三區,仁化、始興、翁源、新豐四縣,乳源一自治縣,代管樂昌、南雄二縣級市 |
Remove ads
1958年,在距曲江縣馬壩鎮約西南1.5公里的獅子岩洞穴間隙中發現一古人類頭骨化石,經鈾系法測定其年代為距今12.9萬年,屬晚更新世紀初期的早期智人階段,被命名為「馬壩人」。「馬壩人」是目前華南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石峽文化發現於曲江縣馬壩鎮獅子岩旁的石峽遺址,分佈於北江、東江流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其基本經濟形式為稻作農業,有聚落定居及大量使用禮器的文化特徵,其社會形態已進入初步階級分化。
考古材料證明,居住在先秦韶關地區的百越族,約在商周時期即發展期富有自身階段性和規律性的土著青銅文化,可能是嶺南先秦文化的源頭之一;同時,還由於韶關當百粵之沖的地理區位,在嶺北諸先進青銅文化向嶺南傳播過程中發揮了橋梁和窗口作用,因此韶關青銅文化又表現出極強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秦末,南越武王趙佗在當時嶺北入粵的各主要通道設立了一座座關隘,憑藉這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趙佗在嶺南建立的南越王國與嶺北強大的西漢帝國對峙了近一百年,直至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滅南越國,西漢統一嶺南。

隋唐宋時期,以張九齡、余靖等為代表的政治家及文化巨擘出現;大庾嶺路繁忙,北江航運繁榮;岑水銅場及永通錢監出現,韶關的社會、商貿發展至一個高峰。



元明清時期(公元1271年-1840年)大庾嶺路修築拓寬,促進了韶關地區商業的繁榮,至明清時期,各地商人雲集韶州,商業會館林立,當時的韶州城和南雄州成為南北貨物流通的轉運和集散地,明清朝廷因此在韶關設關徵稅,韶州成為全國著名的稅關,後來韶關也以此而名。
1922年(民國11年)5月和1924年(民國13年)9月,孫中山先後兩次發動並督師武裝北伐,韶關都作為前進基地和大本營。
1921年(民國十年)12月4日,孫中山在廣西桂林設立北伐大本營,集結粵、滇、黔、贛各軍約3萬人,準備由桂入湘北伐。由於陳炯明阻撓,孫中山決定改道由韶關出師北伐。
1922年(民國十一年)5月6日,孫中山率部分北伐部隊到達韶關,並設大本營於韶州鎮台署。8月,孫中山在大本營發布總攻令,並親自督師兵分三路進擊江西,進行第一次北伐。
1924年9月,孫中山將大元帥府行營設於韶關火車站(今韶關東站)一棟兩層樓裡。1925年2月,兵分兩路進軍湘南、贛南,進行第二次北伐[4]。
1938年10月21日,韶關成為廣東臨時省會。 軍民團結抗日,其中在粵北地區進行的粵北會戰是廣東省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的戰役。
地理


韶關位於南嶺南麓,以山地丘陵為主,由於水的侵蝕造成許多山谷。山脈主要走向以東西走向為主,自北南南主要的山脈有:蔚嶺、大庾嶺、瑤山、滑石山、青雲山等,各山系間分布有多個河谷盆地,主要有南雄盆地、樂昌盆地、韶關盆地、翁源盆地等。全市最高點石坑崆高1902米,也是廣東省的最高點。韶關市區北面山脈的岩石以紅色為主。岩層中有許多古生物化石。這個地貌被以韶關市內仁化縣的丹霞山命名為丹霞地貌。

韶關河流主要屬珠江水系北江流域,北江以湞江為幹流,主要支流有武江、墨江、錦江、翁江、南水。湞江和武江在韶關市區交匯成為北江,在境內全長144千米。
副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潮濕,年平均氣溫在20度左右,一月氣溫最低,平均在10度左右,七月氣溫最高,平均到30度。年降雨量1400-1900毫米,其中春夏降雨量大,秋冬降雨小。平均無霜期310天,只有在北部的山地裡有降雪。

韶關市是全國重點林區,廣東用材林、水源林和重點毛竹基地,被譽為華南生物基因庫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態屏障;保存著地球同緯度最完整的一塊綠洲。全市有林地面積127.92萬公頃,森林蓄積10487.8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74.52%,反映森林資源狀況的三項主要指標均居廣東省前列。

韶關市礦產資源比較齊全,且多數儲量較大,分度較廣。與全國、全省比較,已發現的礦產,全國有162種,廣東省有117種,韶關市有88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全國有148種,廣東省有85種,韶關市有55種。韶關有多種礦產居全國首列,如鉛、銀和鋅。鉛、鋅、銅、鉬、鎢、鉍、銻、汞、鈾、砷、煤、稀有金屬、稀土、螢石、石灰岩、白雲岩等16種,在廣東省占有重要位置[8]。
一是小型礦床多,大中型礦床少。二是資源有豐有枯。三是共生、伴生礦多,單一礦少。

韶關市礦產資源品種多,已發現的有: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稀土及分散元素礦產、放射性礦產、冶金輔助原料、燃料礦產、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建築材料礦產、地下水和地下熱水12大類,共88種。
韶關市礦產資源儲量多,市轄10個縣(市、區)均有分布。主要礦產資源保有儲量為:煤(礦石量)1.3億噸;鐵(礦石量)0.36億噸;鉛(金屬量)152萬噸;鋅(金屬量)319萬噸;鎢(金屬量)18.1萬噸;銻(金屬量)6.9萬噸;鉬(金屬量)6.2萬噸。全市的持證礦山共計227個,其中,鎢礦5個,鐵礦4個、鉛鋅礦11個、鉬礦2個、銻礦2個、礦泉水3個、地熱水10個,石礦、陶瓷土礦和粘土礦等190個。全市礦山從業人數1.06萬人;年產礦石量1414萬噸,其中金屬礦石量350萬噸;工業總產值約23.92億元,稅收3.55億元。凡口鉛鋅礦是中國最大的鉛鋅生產基地。
政治
|
|
人口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855,131人[17]。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826,246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8,885人,增長1.02%,年平均增長率為0.1%。其中,男性人口為1,452,541人,占總人口的50.87%;女性人口為1,402,590人,占總人口的49.1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3.56。0-14歲的人口為616,617人,占總人口的21.6%;15-59歲的人口為1,713,802人,占總人口的60.03%;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524,712人,占總人口的18.38%,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74,489人,占總人口的13.12%。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636,895人,占總人口的57.3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218,236人,占總人口的42.67%。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798,832人,占98.03%;各少數民族人口為56,299人,占1.97%。其中,瑤族人口為33,976人,占1.19%。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20,240人,增長0.73%,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29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8,645人,增長18.14%,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29個百分點。其中,瑤族人口增加429人,增長1.28%,占總人口比例不變。
韶關有70%左右的人口屬客家民系,(曲江、乳源、仁化、樂昌、南雄、始興、翁源、新豐)和3區(北江、武江、湞江),翁源、始興、新豐、曲江、乳源和仁化是純客縣(客家人占80%以上),而南雄人中,一部分講客家話,一部分講粵北土話,樂昌人中一部分講客家話,一部分講粵北土話[18]。
韶州土話,又稱為虱乸話,目前只有韶關的一些長者使用。
現代社會,粵語、普通話,是韶關人主要的溝通語言。
經濟

2022年,韶關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1563.93億元,比上年增長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4.56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556.69億元、下降2.5%;第三產業增加值782.67億元、增長0.7%。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4664元,增長0.1%。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2021年的13.9:36.1:50.0調整為14.4:35.6:50.0。
2022年,韶關市區生產總值742.95億元、比上年下降1.6%,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47.5%;縣域生產總值820.98億元、增長2.0%,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52.5%。[19]
韶關是廣東的重工業城市,工業基礎雄厚。
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中國政府先後把韶關作為華南重工業基地和廣東戰略後方來建設,建立起一系列大型國有工業企業,奠定了工業在韶關經濟中的基礎地位。
七十年代,韶關已成為廣東重要的工業基地。八十年代以來,韶關的工業發展發展緩慢。
進入二十一世紀,韶關基本形成了資源型產業突出、加工工業雄厚、部分輕工業份量較重的綜合類工業城市。
鋼鐵、有色金屬、電力、機械、菸草、製藥、玩具是韶關的七大支柱工業。
韶關市境內有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莞韶園以高新技術企業為基礎,抓住裝備製造、生物製藥和醫療器械兩個重點主導產業,突出整機裝備、成套設備和智能裝備,擴大裝備製造業產業集群,打造廣東裝備製造業總部基地。 截至2022年末,韶關市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34家,比上年末增加95家。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467.77億元,比上年下降0.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77.93億元,下降1.8%。
- 韶鋼集團(世界鋼鐵企業100強,中國企業500強,廣東企業50強之一)
- 中金嶺南韶關冶煉廠(全國第三大鉛鋅冶煉廠,全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
- 廣東粵電集團有限公司韶關發電廠
- 廣東中煙韶關捲菸廠(全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之一,廣東省工業企業200強之一)
韶關市人均耕地面積位列全省第一。
韶關市各地確定了以優質稻、蔬菜、竹子、水果、畜禽、優質魚等六大產品為全市主導產業,茶葉、油茶、中藥材、花卉、蠶桑、黃煙等六大產品為各縣(市、區)特色產業,形成「6+6」的產業發展格局。
2022年,韶關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76.01億元,比上年增長4.9%。其中,農業增長3.7%,林業增長10.7%,畜牧業增長5.1%,漁業增長1.0%。糧食播種面積183.40萬畝、比上年增長1.5%,其中稻穀種植面積155.40萬畝、下降0.4%;甘蔗種植面積3.90萬畝,下降0.9%;油料種植面積60.50萬畝,增長1.7%;蔬菜種植面積93.64萬畝,增長7.4%;中草藥種植面積4.45萬畝,增長13.8%。肉類總產量31.38萬噸,比上年增長7.1%。其中:豬肉產量22.84萬噸,增長6.9%;禽肉產量8.24萬噸,增長7.8%。年末生豬存欄193.59萬頭,下降1.6%。全年生豬出欄281.39萬頭,增長6.2%。
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有南雄金友米、韶關市無公害蔬菜(乳源)、新豐佛手瓜、曲江沙田柚、樂昌馬蹄、翁源三華李、樂昌無公害蔬菜、新豐黑皮冬瓜等8個。全市共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3家,其中國家扶貧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1家、省級扶貧農業龍頭企業8家。
2022年,韶關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3.97億元,比上年增長1.2%。從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454.55億元,增長1.0%;餐飲收入39.42億元,增長2.9%。
有水果、蔬菜、糧食、小商品、布匹、水產品等一批專業批發市場。建築材料、裝飾材料、日用百貨、農副產品、摩托車、野味山貨、舊貨交易、機電產品等商品專業街。零售業以大潤發、沃爾瑪、益華百貨等零售企業為主導。
碧桂園、保利、恆大、奧園等地產開發商均在韶關市投資開發了大型商業住宅樓盤。 2022年,韶關市房地產開發投資113.56億元,比上年下降48.5%。分地區看:市區52.08億元,下降51.0%;縣域61.48億元,下降46.2%。按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資89.69億元,下降50.0%;辦公樓投資0.60億元,下降50.1%;商業營業用房投資12.68億元,下降30.5%。

2022年,韶關市接待旅遊者人數908.72萬人次,比上年下降10.4%。其中:國內過夜遊客328.68萬人次,入境過夜遊客0.5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74.07億元,下降18.5%。年末擁有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11個、3A級景區28個,當年新評定3A級景區1個。
2022年,韶關市貨物進出口總額198.0億元,比上年下降10.1%。其中,出口90.9億元,下降1.7%;進口107.1億元,下降16.2%。按貿易方式分:一般貿易出口57.5億元,增長9.6%;加工貿易出口33.4億元,下降16.6%。按出口商品分:玩具出口增長2.0%,機電產品出口下降10.3%,紡織紗線、織物及其製品出口增長4.1%,服裝出口下降70.4%,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12.4%。按出口市場分:對香港出口下降45.9%,對歐盟出口增長10.8%,對美國出口增長1.6%,對日本出口增長20.2%。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43個,實際利用外資5.2億元、下降24.1%。
交通
韶關地處從中國北方進入廣東的交通要道,位於京廣鐵路坪石至樂昌間的大瑤山隧道全長14.3公里,在2005年之前是中國第二長的鐵路隧道。韶關至鹽田港開通有貨櫃鐵路專列。

旅遊

教育
根據2020年11月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 331559 人,擁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 456394 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 978465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 744191 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與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 10 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6595 人上升為 11613 人,擁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 16192 人下降為 15985 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 39028 人下降為 34270 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 26172 人下降為 26065 人。[20]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 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83443 人,與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9619 人,文盲率由 3.65%下降為 2.92%,下降 0.73 個百分點。[21]
- 韶關學院
- 廣東松山職業技術學院
- 韶關開放大學
- 韶關市技師學院
- 韶關市第二技師學院
- 廣東省南方技師學院
- 韶關市職工大學
名人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