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施凱爾的政治立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施凱爾自2024年起擔任英國首相,自2020年起擔任工黨領袖,其政治立場頻繁變化,人們對其政治理念的看法也眾說紛紜。

傑瑞米·柯賓領導工黨期間,施凱爾採取軟左翼的政治立場,並將自己的政治理念描述為「紅綠」(意指結合社會主義環境保護主義)。在1980年代—1990年代,施凱爾還曾為《社會主義替代英語Socialist Alternatives》和《社會主義律師》撰稿。在2020年代,他有時認同社會主義者的身份,有時則否認。施凱爾在2020年通過一項左翼綱領贏得領袖選舉,接替柯賓,承諾維持許多前任的經濟政策,同時致力於解決黨內反猶太主義的問題。作為反對黨領袖期間,施凱爾逐步使工黨的路線向中間靠攏。一些評論人士形容施凱爾的作風具有威權傾向,而工黨內部的左翼批評者則指責他在任內清洗黨內異見分子。

儘管外界對施凱爾的政治理念甚至是否存在明確理念本身都未有共識,但「施凱爾主義」這個新詞已被提出,其支持者也被稱為「施凱爾派」。在贏得大選之前,施凱爾常被拿來與東尼·布萊爾領導時期和「新工黨」作比較,因此被冠以「新新工黨」的稱號,因其將工黨進一步推向中間立場;不過,觀察人士也指出他與布立爾和新工黨之間存在明顯差異。

Remove ads

施凱爾主義

到目前為止,英國學術界及新聞界都未有共識,以如何界定施凱爾的政治理念及哲學。部份政治評論者認為,施凱爾是布立爾主義的擁護者,因為他在2024年大選帶領工黨重回中間路線的作風,猶如前黨魁東尼·布萊爾在90年代發展新工黨的軌跡一樣[1]。然而,有評論者亦認為除了反對民粹主義,他並未有一套清晰的政治立場[2][3]。在工黨黨內,有人則認為施凱爾其實是偏向支持社會主義而非新工黨的第三路線,因為他亦曾經主張涉及反新自由主義的政策[4][5]

獨立報》的一篇社論形容施凱爾本身是一位務實主義者,強調在經濟效率社會公義之間取得平衡,一切按照事實實證辦事而不擁護任何政治哲學[6]大衛·弗羅斯特在《每日電訊報》的評論形容,施凱爾的作風猶如精英主義威權主義者,並最後亦是擁戴社會主義[7]

2023年4月,施凱爾在接受《經濟學人》訪問時,闡述「施凱爾主義」的理念,並歸納為兩大核心方向[8][9]

  1. 以五大任務作為施政基礎:為解決英國政府短視近利英語Short-termism、低效率及過度集權,政府會以五大核心目標(經濟增長、國民保健署改革、減碳排放、打擊罪案、改善教育)及其他政策目標為依歸,在兩屆任期內貫徹執行;政府亦會積極與不同持分者合作和協調,實現該等目標。
  2. 奉行「現代供給面學派」:透過提升勞動市場參與率、縮小貧富差距、擴展技能培訓、減輕英國脫歐的影響、簡化建築規劃程序等措施,擴大英國的生產能力英語Productive capacity並促進長遠經濟增長。
Remove ads

社會主義傾向

施凱爾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曾為《社會主義替代英語Socialist Alternatives》和《社會主義律師》雜誌撰寫文章 [10]。他曾表示:「卡爾·馬克思當然是對的」,認為只通過爭論基本權利實現社會變革是不可能的[10]

施凱爾的律師同事加文·米勒將他的立場描述為「紅綠」,施凱爾表示同意。2020年1月的一次採訪中,施凱爾將自己描述為一名社會主義者[11],並在同月《衛報》的一篇評論文章中表示,他倡導社會主義是出於「解決不平等和不公正問題的強烈願望」[12]

在2021年12月接受《i》採訪時,施凱爾轉變立場,拒絕將自己描述為社會主義者,決定採取中間主義路線,以應對下一次英國大選。[13]

2022年,施凱爾表示他將不再履行他在2020年黨魁競選中做出的十項社會主義承諾。[14]

憲制改革

施凱爾曾經多次強調改革公共機構的重要性,而非依賴加稅和增加政府支出。他支持在英格蘭推行進一步的權力下放,賦予聯合管理局英語Combined authorities地方政府更多市政權力。

在競選黨魁時,施凱爾曾建議以民選的第二個議會取代上議院[15];在2024年大選,他承諾建立一個「更具代表性」的國會上議院及撤銷世襲貴族席次。在其他構成國的事宜上,他曾經反對蘇格蘭獨立及舉行第二次獨立公投[16][17];他也反對愛爾蘭統一,並表示會「堅決站在聯合派一方」[18]

公共服務

Thumb
首相施凱爾和反對黨領袖凱米·巴德諾赫,攝於2024年11月10日的國殤紀念日

2020年工黨黨魁競選期間,他支持公有制和對公共服務作投資(如國民保健署)以及取消大學學費[19][20][21]。他呼籲為收入最高的5%的人增加所得稅,並結束企業避稅行為[19]。他主張扭轉保守黨削減公司稅的做法,支持工黨在傑瑞米·柯賓領導下提出的反緊縮提案[19][20]

2020年黨魁選舉中,他承諾將鐵路、郵政、水和能源重新收歸國有,但在2022年7月放棄這一承諾[22][23]

經濟政策

自2022年起,施凱爾的影子財政大臣蕾切爾·里夫斯表示會奉行「現代供給面學派」,側重於增建基礎設施、改善教育及勞動力供應,並拒絕透過減稅和放寬監管來促進經濟增長[24][25]。2023年,她創造了「安全經濟學英語Securonomics」一詞,以形容透過鞏固供應鏈、增加工就業保障及創造穩定的商業環境,並促進公私營合作,實現經濟發展的政策。2024年,她就任財政大臣後表示,英國政府財政緊縮,因此她的重點將放在「釋放」私人投資,認為「私人投資是成功經濟的命脈」[26][27]

施凱爾亦致函英國各監管機構,敦促各機構提出改革方案以促進經濟增長。他強調在尊重監管機構獨立性的同時,應共同創建一個「促進增長及投資」的監管環境[28]

國防政策

Thumb
2020年,施凱爾會見川普政府的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右)和美國駐英國大使伍迪·約翰遜(左)。

施凱爾主張結束「非法戰爭」並審查英國的武器出口[19]。他在競逐黨魁一職時,承諾會制定《防止軍事干預法令》,該法只允許在下議院的支持下採取合法的軍事行動[29][30]

但他不認同傑瑞米·柯賓對北約的批評,認為英國應當堅定站在北約一方,如支持烏克蘭[31]、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32],同時批評停戰聯盟,認為他們說好聽點是太天真,不好聽點就是支持「獨裁者[33]

施凱爾支持維持英國的核武庫作為核威懾力量,並支持三叉戟飛彈升級;他也支持冷戰後英國逐步減少核儲備的總體政策。[31][34]

外交事務

Thumb
加拿大總理卡尼與英國首相施凱爾唐寧街10號舉行雙邊會談。

歐洲聯盟

施凱爾是一位留歐支持者,並積極支持舉行第二次公投[35]。他上任黨魁後及拜相期間,主張英國不應重返歐盟歐洲單一市場,反而應尋求「重置」英國與歐盟關係,在防衛、經濟等領域上加強合作與溝通。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施凱爾上任首相後,表示在處理對華關係時應採取「在能合作的事務上合作,在需要競爭的事務上競爭,在必須挑戰的事務上挑戰」[36]

施凱爾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時,表示他盼望英國可以與中國建立穩定一致的關係,並在多個領域上進行公開、坦誠和誠實的討論。後期,他亦在二十國集團論壇中期間會見習近平,並強調建立「強有力的英中關係」對兩國的重要性[37];他多番向記者強調要掌握中英兩國經濟及貿易的契機,但拒絕親自譴責香港47人案判刑及黎智英案[38]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