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寶安縣

中國舊縣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寶安縣
Remove ads

寶安縣中國廣東省一個已撤銷的東晉時設置,唐朝廢。明朝時,以故地置新安縣,屬廣州府民國初年,復稱寶安縣,後屬惠陽專區管轄。1979年,該縣撤銷改置深圳市,其後在1982年至1992年曾恢復建制。清廷割讓香港前,寶安縣和新安縣轄地包括現在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境、深圳市大部分地區[a]等,故此香港原居民深圳原居民均將籍貫列作「廣東寶安」或者「寶安」。

快速預覽 寶安縣(331–757,1914–1979,1982-1992) 新安縣(1573–1914), 國家 ...
Remove ads

沿革

Thumb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內文有「至九龍向通新安陸路,中國官民照常行走」

先秦至元朝

東晉初年,寶安縣屬南海郡番禺縣,寶安縣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正式建縣,晉成帝分南海郡地僑置東官郡,轄寶安縣等六縣,東官郡與寶安縣治所均設在南頭城隋朝時改為南海郡轄。[1]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廢寶安縣,改名東莞縣,屬廣州

明朝

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南頭鄉紳吳怍代表居民向廣東海道副使劉穩陳請要求復縣,縣名「新安」,取「革故鼎新去危為安」。萬曆元年(1573年),東莞縣的南部分(七都~十三都)拆出新安縣,居民7608戶,33971人。下屬鄉名不變。

萬曆年間的行政區劃

全縣分為三鄉(歸城鄉、恩德鄉、延福鄉)七都,縣衙駐原「東莞守御千戶所」(今南頭古城)。

其中恩德鄉轄1~3都及5都(約今深圳市寶安區除石岩外剩餘區域、南山區,香港除大埔區、北區外其他地區)

歸城鄉轄六都和七都(約今深圳市羅湖區、福田區、龍華區、鹽田區、大鵬新區、龍崗區布吉、平湖,東莞市塘廈鎮、鳳崗鎮、清溪鎮,香港的北區、大埔區、沙田區北部、西貢區西北角)

延福鄉轄四都(今光明區大部分、寶安區石岩街道)

上述行政區劃延續到清朝中期改制。

清朝

清朝康熙年間,為對抗台灣的明鄭政權,將東南沿海居民內遷50里,再遷30里。遷海導致新安縣人口僅剩下2千餘人。1666-1669年間併入東莞縣3年之久。康熙七年,廣東巡撫王來任上書遷界之害。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下令復界、復立新安縣。由於人口流失嚴重,新安縣政府大力招墾,吸引嘉應州(梅州市)、惠州潮州等地客家人入籍新安縣。

鴉片戰爭之後的南北分治

Thumb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過程

1839年,清廷英國之間的貿易磨擦終導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1841年,清廷被英國打敗,英國皇家海軍、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與清廷大臣琦善談判後簽訂《穿鼻草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同年1月26日海軍軍官愛德華·卑路乍乘HMS硫磺號登陸今上環水坑口街一帶,並佔領香港島,義律出任香港的行政官。[2]翌日,英軍在島上升起英國國旗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新安縣的紅香爐島香港島)遭割讓予英國[b]咸豐十年(1860年),清廷根據北京條約,割讓本縣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予英國。自香港開埠57年後,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大幅度租借新安縣深圳河以南土地和大嶼山等島嶼,唯當時未有把同屬新安縣深圳河以南的萬山群島納入租借範圍內,使之行政區劃與新安縣大陸部份分隔開來。除此之外,九龍寨城在大清外交官員據理力爭下,仍歸清廷駐軍管轄,使之成為位處英國殖民地的大清外飛地

1899年4月14日,英國接管新界時,原居民發起抵抗戰爭——新界六日戰,於4月19日才正式接管新界。由於英國政府認為戰爭是由新安縣官員策劃,因此在5月16日派兵入侵寨城,將寨城內的清廷官員趕走[3],並一度佔領深圳墟[4]。新安縣在59年間(1841年至1899年)失去了合共約一半的土地。

Remove ads

民國時期

民國三年(1914年),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在全國省市名稱統查後,為避免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恢復使用古名——寶安縣。抗日戰爭期間,縣境為日本占據,縣治曾經遷移至東莞縣石馬鎮。抗日戰爭時期,廣九鐵路路西至珠江沿岸,以及深圳河、大鵬灣沿岸是中共領導的東江縱隊的活動區。1946年6月30日,東江縱隊主力在鯊魚涌登船北撤山東解放區後,留下分散隱蔽的人員在中共(廣九鐵路)路東縣委書記藍造領導下繼續活動。1947年春成立中共江南工委,創立惠(陽)東(莞)寶(安)人民護鄉團,團長兼政治委員藍造,以坪山、大鵬灣沿岸為游擊根據地。1948年4月惠(陽)東(莞)寶(安)人民護鄉團改變為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江南支隊。1949年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一支隊,1949年10月19日,東江第一支隊進入南頭中國共產黨正式接管寶安縣。

1946年時行政區劃

1946年,寶安縣將原37個鄉、3個鎮縮編為2個鎮20個鄉。

一區轄南頭鎮(包含原十約鎮、九街鎮、南園鄉、南廈鄉)、沙河鄉、西鄉鄉(包含原西鄉鄉、上川鄉、八合鄉)、固戍鄉(包含原固戍鄉、黃田鄉、西鄉的井灣村)、鳳凰鄉(包含原德星橋、鳳石鄉、雍睦鄉的灶下村)、沙井鄉(含原沙井鄉、塘涌蓢鄉、新橋鄉的東山和塘下)、新橋鄉松岡鄉(含原一、二、三鄉)、公明鄉(含原四、五、六鄉)和雍睦鄉

二區深圳鎮(含原深圳鎮、靖安鄉、雍和鄉)、沙頭鄉(含原福民鄉、五合鄉、親睦鄉)、布吉鄉(含原布吉鄉、保和鄉)、平湖鄉觀瀾鄉、龍華鄉、石岩鄉(即原烏石岩鄉)

三區轄東和鄉、南平鄉、王母鄉、大鵬鄉(即原鵬一鄉)和葵沙鄉(含原葵華鄉、沙溪鄉)。(約為今日的大鵬新區+鹽田區

1947年,寶安縣增設蓮城、南屏、萬山3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0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四軍第130師第390團發動內伶仃島之戰,中華民國國軍敗戰,最終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了內伶仃島,再於同年5月發動萬山群島戰役,至8月佔領了整個萬山群島。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控制寶安縣全境,寶安縣城南門校場北側建有「解放內伶仃島紀念碑[5]。此後,寶安縣歷屬珠江專區粵中行政區惠陽專區佛山專區惠陽地區

1953年,縣人民政府考慮到深圳墟連接廣九鐵路,交通便利,將寶安縣城從南頭搬到深圳墟;同年4月7日,萬山群島被劃出寶安縣,改由珠海縣管轄。1958年,惠陽縣的龍崗、橫崗、坪山、大鵬、葵沙、南平等劃入寶安縣[6]

1979年,寶安縣進行撤縣設市,升格為深圳市,並配合改革開放政策設置深圳經濟特區,同時將原本的寶安縣西北面的一處改為深圳市轄屬的寶安區。1981年,中國國務院決定恢復寶安縣建制,轄深圳市轄區中深圳經濟特區以外的部分。1982年12月,中國國務院正式批准恢復寶安縣建制,隸屬深圳市。1992年11月11日,中國國務院再次批准撤銷寶安縣,分設隸屬於深圳市的寶安、龍崗兩區,寶安區於1993年元旦掛牌辦公。

英文名稱

新安縣的英文名稱曾經使用粵拼Sun OnSan On等,中華民國易名寶安縣後改為Po On,中國共產黨接管寶安縣後改為其普通話拼音Bao'an

社會

墟市

根據嘉慶廿四年(1820年)的《新安縣志》記載[7] ,當時已存在或當時被廢的新安縣墟市。墟市遍布於當時的新安縣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和香港境內。

更多資訊 墟市名稱, 現時位置 ...

註:上表中,「當時(或等同意思)」是指編寫嘉慶廿四年版《新安縣志》之時,即約(1820年);「今(或等同意思)」指現在。
註有「待考」者,則未知今所屬地。若有能人義士知曉,煩請添加。

語言

由於新安縣(寶安縣)主要由本地圍頭客家這兩個族羣組成,故此,圍頭話(屬寶安話)及客家話(屬新惠片)都是本縣居民(即現代的深圳原居民香港原居民)的語言。另外,在今天的香港元朗,有些原居民是講平婆話(屬客家話)的。

除了本地圍頭人及客家人,本縣還有講水上話(主要係本縣的蜑家人)、福佬/學佬/鶴佬話(主要係本縣的福佬/學佬/鶴佬人)、汀角話(即大鵬話)和東平洲話的居民。

文化

名人

地理

寶安坐落廣州東南,處珠江口以東,歷史上曾爲軍事要塞。安史之亂後,設屯門軍鎮於本縣[14],駐軍二千人。[15]

山峰

原新安縣(寶安縣)之西有屯門山;東南有官富山;西南有爛頭山。縣城東南有大帽山;縣東八十里有馬鞍山[16];縣南紅香爐山,縣北有羊台山。縣東 30公里有梧桐山[17];80公里大鵬山[18]

水文

原新安縣之東、西、南三面濱海。縣西零丁洋;縣南南海;縣東大鵬灣。又南,頭沱濘、東南有佛堂門爲重要海事要塞,急水門水急,榕樹灣處大溪山東南:南頭寨與屯門元塱後海灣相隔。

河流方面,西北有永平河,源頭接東莞九江水,向東南方向到碧頭汛入海。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