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贅生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贅生物
Remove ads

贅生物[1][2][註 1]neoplasm),又譯新生物[5][6]贅瘤[7][8],ICD-11稱腫瘤[9],是指身體細胞組織不正常且過度增生,此過程稱為贅瘤形成(neoplasia),簡稱贅生[10]

快速預覽 贅生物、腫瘤 Neoplasm, 異名 ...

贅生物的生長與周圍正常組織的生長並不協調,即使最初誘發因素被移除,一般仍會持續異常增長。這種異常生長、不受控制的增生,在非血液科癌症,通常形成一個局部塊狀物,此情況稱為包塊[11](mass)或腫塊[12](lump)、腫瘤(tumor)[13][14](growth),其組織由實質間質兩部分構成。

腫瘤大致分為兩類:良性腫瘤惡性腫瘤,另有少數為第三類:交界性腫瘤英語Borderline tumor[15][16][17]

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相比,有結構、功能和代謝的異常,它們具有超過正常的增生能力,這種增生和機體不相協調。非腫瘤性增生和腫瘤性增生不同,前者常有明顯的刺激性因素,且增生限於一定的程度和時間,一旦此因素消除,即不再增生,但如超越一定的限度,發生質變,則也可變為腫瘤性增生。

Remove ads

良性與惡性

  • 良性腫瘤生長速度緩慢,表面較光滑。並不侵入鄰近的正常組織內。瘤體周圍常形成包膜,因此與正常組織分界明顯。除非長在要害部位,良性腫瘤一般不會致命,大多數可被完全切除,很少有復發。
  • 惡性腫瘤又稱癌症,分為上皮源性的和間質源性的肉瘤。在惡性腫瘤中,這一些增生的細胞,除了會集結成為腫塊,還會擴散至其他部位增生。

分類

ICD-10 將贅生物分為四大類別:良性贅生物、原位贅生物、惡性贅生物、行為未定或未知的贅生物。[18]惡性贅生物也簡稱為癌症,是腫瘤學的研究重點。

病因

腫瘤或新生物的形成是由於:機體在各種致病因子(不同的始動與促進因素)長期作用下,正常的組織細胞中的細胞遺傳物質發生改變、基因表達異常、細胞異常克隆性增殖或異常分化的病理過程。腫瘤細胞會失去正常調控功能,具有自主或相對自主生長能力,甚至當致病因子消失後或脫離致瘤環境後仍能繼續生長。

  • 15%的人類腫瘤是病毒引起的,比較明確的有B肝病毒與原發性肝癌人乳頭瘤病毒宮頸癌等。一般分為DNA、RNA腫瘤病毒;病毒還可通過整合其DNA、RNA到宿主細胞的DNA上發揮作用,使細胞惡化。
  • 核工業、核醫學等人為使用的核素大大的增加了電離輻射的強度。
  • 長期接觸煤煙煤焦油瀝青多環芳香烴類致癌物質;作為合成染料中間體,作為潤滑油的抗氧化劑等的芳香胺類具致癌性。人體的炎症、氧化應激反應、營養或激素失調、反覆的組織損傷等,也可產生氧自由基等致癌物質。大多化學致癌物可形成親電子的衍生物,極易與親核的DNA反應,導致基因突變,誘發癌變。
  • 大約3%的惡性腫瘤是遺傳的,遺傳獲得基因突變,導致、加速癌變的發生。

擴散

當實體瘤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瘤細胞粘附力降低,瘤細胞易脫離瘤體;相反瘤細胞與周圍基質、細胞粘附增強。當瘤細胞伸出偽足與靶細胞接觸後,開始向細胞間隙運動。

  • 瘤細胞侵襲血管壁,破壞基底膜進入血管腔,存活的瘤細胞運行到適宜部位,與血管內皮細胞、基底膜粘附;釋放降解酶,溶解基底膜,穿出與實質器官細胞粘附,增殖形成與原發部位相同的繼發瘤。
  • 瘤細胞從輸入淋巴管進入淋巴結的邊緣竇,滯留或繼續向前運動,穿出進入其他淋巴結。一旦瘤細胞在邊緣竇與竇內皮細胞作用後,增殖形成繼發瘤,繼續向中間竇、髓竇發展,占據整個淋巴結。

治療

良性腫瘤、癌症早期一般以手術切除為主;生長在特殊部位的腫瘤(如垂體瘤),可放射治療;除原發腫瘤外,應將淋巴結一併切除;癌症合併手術、放療化療,效果較好。骨肉瘤、小細胞肺癌等擴散明顯的腫瘤,應先化療,後手術。化療對絨毛膜癌、睪丸腫瘤、惡性淋巴瘤等,已取得高治癒率;但是化療對腫瘤細胞選擇作用不強、全身用毒性較大。

對無法根治的巨大腫瘤進行部分切除以減少腫瘤負荷,稱為減積手術(debulking operation)。此種術式亦可為放化療創造前置條件。

備註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