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聞週刊

美國新聞類期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闻周刊
Remove ads

新闻週刊》(英語:Newsweek)是一份于纽约出版,并在美国加拿大发行的新闻类週刊。在美国,它是仅次于《时代》的週刊,当然有时它的广告收入超过了后者。在发行量上,它超过了《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在这三份期刊中,《新闻週刊》通常被视作观点比《時代》和《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更自由派,《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立場則最為保守。

事实速览 新闻周刊Newsweek, 主编 ...
Remove ads

历史

1933年2月17日,杂志创刊。最初《新闻週刊》的英语名字是「News-Week」,由托马斯·J·C·马丁英语Thomas J. C. Martyn于1933年2月17日创立。在这份创刊号的封面上印有有关那週的新闻的七张照片。

1937年,马尔柯姆·米尔英语Malcolm Muir成为该刊主编及总裁,他将刊物的英语名字改成了现在的样子,并加强了该刊文章的可读性,以及引入了新的署名专栏和国际版面。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闻週刊》已经发展为一个内容广泛的全方位新闻类杂志,其涵盖范围包括了从突发新闻到深度分析的各种内容。

1961年,华盛顿邮报公司将其收归旗下。

根据2003年的统计数据,《新闻週刊》在全球有超过400万的发行量,其中在全美为310万。同时,它还出版波兰西阿拉伯等多种语言版本,以及一份英语的国际刊物。

《新闻週刊》总部设在纽约,2003年在全球有22个分支机构。其中在美国国内9个,其余分布在北京开普敦法兰克福香港耶路撒冷伦敦墨西哥城莫斯科墨爾本巴黎东京华沙等地。

2000年張惠妹是第一位登上《新聞週刊》亞洲版封面的臺灣歌手。[2]

2010年8月3日美國加州億萬富豪西德尼·哈曼英语Sidney Harman以一美元買下《新聞週刊》以及其4,700万美元的债务。这个音频设备大亨随后将这个杂志和IAC旗下的每日野獸合并,并以Tina Brown英语Tina Brown为主编。[3]

2012年6月,哈曼家族在哈曼去世之后不再愿意投资,将之留给了IAC。IAC的董事会主席巴里·迪勒在一次电话会议上说将终结印刷版本。

2012年10月18日,《新聞週刊》宣佈將於2012年12月31日發行最後一期。在2013年初正式轉為全面數位化,並將會改名為《全球新聞週刊》(Newsweek Global[4]

2013年8月,IBT传媒英语IBT Media宣布收购《新闻周刊》。同年12月,IBT传媒宣布将于2014年1月恢复出版《新闻周刊》的纸质版本,但直到2014年5月才正式恢复[5][6]

Remove ads

关塔那摩瀆神指控

2005年5月9日一期的《新闻週刊》披露了美军在关塔那摩湾基地中为了迫使嫌疑犯招供,将《古兰经》冲入马桶的事件。由于曾有嫌疑犯提出类似指控,此文一经刊发便在广大穆斯林中引发了强大的反美情绪,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接连爆发大规模示威活动,抗议美军亵渎《古兰经》,活动中已有多人死亡。事后杂志迫于各界强大压力,做出了“此文可能不属实”的声明并收回原文。5月17日,白宫更公开批评这一报道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7]

爭議

性別歧視

事實錯誤

2017年,《新聞週刊》發表了一篇文章,聲稱波蘭第一夫人拒絕與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握手;事實核查網站Snopes稱該説法是「虛假的」。[8]隨後,《新聞週刊》更正了其報道。

2018年的調查與解僱

2018年1月18日,曼哈頓地區檢察官辦公室突擊搜查了《新聞週刊》位於曼哈頓下城的總部,並查封了18台計算機服務器,這是對公司財務狀況調查的一部分。[9]當時擁有《新聞週刊》的 IBT 因與韓國牧師張大衞[9]的關係而受到審查,張大衞是一個名為「社區」的基督教派別的領袖。[10]2018年2月,在IBT擁有期間,幾名《新聞週刊》員工被解僱,一些人辭職,稱管理層試圖干涉有關調查的文章。[9][11][12]

其他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