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音讀

日本漢字音之分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音讀
Remove ads

音讀(日語:音読みおんよみ On'yomi),是日語漢字的一種發音方式,是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發音[1]。相對的,若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則稱為訓讀[2]

同樣有使用漢字的各民族語言也有類似的發音方式。例:韓語漢字音越南語漢越音

日語音讀

日語的漢字音讀(日語:音読み),又稱「日本漢字音」,依其傳入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分為以下數種:

  • 古音:早於吳音[3]傳入日本的漢字音。源於中國上古音
  • 吳音:早在西元5世紀、6世紀輾轉而入的字音,多使用於佛教用語與律令用語。通說吳音是從南方六朝或經由朝鮮半島輾轉而入,但缺乏史料證實。「吳」是本來學漢音的留學生叫的蔑稱
  • 漢音:於西元7世紀左右,日本始派出遣唐使大唐所習得之字音,多使用於儒學。近代又用於大量創造新辭彙(和製漢語)。對當代日語影響最為深遠。
    • 新漢音:漢音的最晚層,約在唐末期傳入日本。
  • 唐音:指以後才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以南方口音為基準。

此外,傳入日本後發生變異,不合於以上任一種的讀音稱為慣用音

日語音讀多數保留了古漢語入聲。特別的是,古漢語的入聲塞音韻尾 [-t]、[-k] ,在日語當中已獨立自成一個音節,造成這些入聲字的音讀擁有兩個音節。而現代假名遣[-p]則化為長音

更多資訊 漢字, 吳音 ...

同一詞中音讀與訓讀同時出現的,前訓讀後音讀者稱為湯桶讀法,反之稱為重箱讀法

最早討論吳音、漢音、唐音傳入日本的歷史過程的是本居宣長(1730-1801年),著有《漢字三音考》(《本居宣長全集5》,筑摩書房)。

Remove ads

韓國漢字音

現代韓國漢字音原則上一字一音,沒有時代區別,也保留了中古漢語的諸多特徵,如齊全的入聲韻尾(但[-t]轉為[-l])等。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