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日語高低音調

日語中音高形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語高低音調
Remove ads

日語高低音調(日語:日本語高低アクセント,nihongo kōtei akusento,或譯日語高低重音)是日語的特徵之一。它在多數的日語方言中被用來區分單字,儘管同一個字的音調在不同的方言中亦有不同。例如,在日語標準語中,「今」的發音為[iꜜma],其調核在第一音節(在第一和第二音節之間有一個音位降階),但在關西方言中,其發音為[i.maꜜ]

Thumb
日語聲調類型
  京阪式聲調(下降核 + 起始音高)
  東京式聲調(下降核)
  二型式聲調(固定下降核)
  無聲調
  過渡聲調類型(東京-京阪)
  過渡聲調類型(東京-無聲調)
(下文中有更詳細的分類地圖)

日語標準語的聲調

標準日語聲調,也就是山之手方言英語Tokyo_dialect#Overview的聲調,被使用於各種播報中。當前的標準聲調被記述於聲調辭典中供母語者使用,例如《新明解日本語アクセント辞典》和《NHK日本語発音アクセント辞典》。新聞播音員等專業播音者必須遵守這樣的聲調規範。

儘管在一些面向外國人的日語教科書中有關於聲調的內容,但是通常來說,學習日語的外國人在教學中是得不到足夠的聲調訓練的。錯誤的聲調是外國口音日語的一個顯著的特點。

音調的音高

在日語標準語中,音調音調在單詞中的體現是:

  1. 當調核在第一音拍時:單詞的音高起始於一個高位,在第二音拍中突然下降,此後音高穩定。音高的下降過程可以覆蓋前兩個音拍,或其中的某一個:音高的下降可以出現在第一個音拍末尾或第二個音拍的起始,取決於具體單詞的發音。不論哪一種情況,在母語者的聽感中調核是在第一個音拍。
  2. 當調核不在第一個音拍和最後一個音拍時,初始音高在低位,並在一開始有一個音高上升,然後逐漸升高,在調核音拍達到最高,並在下一個音拍中突然下降。
  3. 當單詞沒有調核時,在前一或兩個音拍中有一個初始的低音高,然後提升到中等音高並保持,並不會達到一個有調核詞彙的調核所在的音高。日語稱這類的音調為「平板」。

值得注意的是,一組連續的詞彙組成的語音上的單位也符合這一規則,比如一個名詞和其後續的格助詞。以名詞「hashi」為例,它有2種音調形式,調核在第1個音拍的「háshi」(,筷子);或者調核在第2個音拍(,橋)或平板無調核(,邊緣)的「hashí」。而「hashi」接續一個格助詞「ga」構成的「hashiga」則有3種音調形式,調核在第1個音拍的「háshiga」、調核在第2個音拍的「hashíga」和無調核的「hashigá」。

Remove ads

高低二元音調表示法

上一章節所述為具體的音高,而在大部分的材料中,用來表示聲調的是另一套模型:高低雙調模型。在這種表示法中,每個音拍可以是高調(H)或低調(L)。調核音拍從高調下降到低調用「H*L」表示。

  1. 如果調核在第1音拍,則首音拍為H,其餘為L。例如H*L、H*L-L、H*L-L-L等。
  2. 如果調核在第1音拍以外的位置,則第1音拍為L,從第2個音拍到調核音拍為H,其後的音拍為L。例如L-H、L-H*L、L-H-H*L、L-H-H*L-L等。
  3. 如果音調為平板式(即無調核),第1音拍為L,其餘為H。例如L-H、L-H-H、L-H-H-H等。

平板式的單詞後有助詞時,高音調會延伸到助詞上,而有調核的單詞後的助詞為低音調。

儘管在這種表示法中,只有高和低兩種音調,平板式單詞中的H比有調核單詞中的H實際音高要低。

音位降階

很多語言學家用另一種方式分析日語聲調。這種方式下,詞彙被分類為有音位降階和無音位降階兩類。有音位降階的詞彙,音位降階出現在調核音拍和其後的音拍之間;無音位降階的詞彙,音高基本穩定,正如同日語中「平板」的字面意思。而詞彙中的初始升調以及整個單詞中的平緩升降不被看作詞法上的聲調,而是一種整體的韻律:如果一個詞彙在第一個音拍上沒有調核,它被讀作低音調,並在後續音拍中逐漸升高直至調核音拍。這是一種短語級別的規律,當一個單詞被單獨發音時規則如上;當組成一個短語時,每個音位降階會產生一個音調的下降,使得整個短語的音高逐漸降低。這種降低被稱為音調階梯英語Tone terracing。短語以接近說話者音調範圍最低限處開始,並回到高位以待音位降階發生。

對僅聲調不同的單詞的比較

日語標準語中,47%的單詞是平板式,而26%的調核在倒數第3個音拍上。對於不同詞性的詞彙來說,分布又有很大不同。例如,70%的和語詞為平板型,而漢語詞中50%為平板型,外來語詞彙中則僅有7%為平板。大體上,單音拍、雙音拍的詞彙調核多在第1個音拍上,3到4個音拍的詞彙多為平板,多音拍的詞彙調核幾乎都在最後5個音拍上。[1]

下表中列舉了幾個僅有聲調不同的詞彙/詞組。使用表示音位降階的國際音標符號[ꜜ]標註聲調。

更多資訊 羅馬字, 下降核在第1音節 ...
Remove ads

日語方言的聲調

Thumb
日語各方言的聲調類型。

日語的方言大多數都具有高低聲調,而非如同英語那樣的重音。也有少數方言連高低聲調也沒有,為無聲調的方言。有聲調的方言中,大部分以音高下降的位置來區分聲調。例如,東京方言中,「雨が」讀作「めが”,下降的位置在「」之後(高音的音拍以粗體字表示,本節以下同);「足が」則是「」,下降的位置在「」後;「風が」是「ぜが」,不下降。音高下降之前的音拍稱作下降核(聲調核)。用表示。東京方言的「雨」屬於型聲調,「足」屬於型聲調,「」屬於○○型(無聲調核)聲調。

日語聲調因方言而異,而且各種音調之間有對應規律。例如「風が」「鳥が」「牛が」在東京都讀作「低高高」,在京都則都讀作「高高高」;「足が」「犬が」「月が」在東京都讀作「低高低」,在京都則都讀作「高低低」;「雨が」「秋が」「声が」在東京都讀作「高低低」,在京都則讀作「低高低」。這樣的有規律的對應關係不僅存在於東京和京都方言之間,也廣泛的存在於全國的各方言。也就是說,全國的所有方言的聲調是從一個共同的始祖聲調體系分化而來的。憑藉文獻資料和對現代方言的研究得知,平安時代的京都方言的聲調體系是最接近共同始祖聲調體系的。以始祖體系中存在的聲調類型為詞語分類,稱之為語類日語類_(アクセント)。2拍的名詞有5個語類,上文的「風、鳥、牛」為第1類,「足、犬、月」為第3類,「雨、秋、声」為第5類。現代日語各方言的聲調,是與平安時代京都聲調類似的始祖聲調經過各種各樣的變化而形成的,各方言裡都有一些不同的類歸併為相同的聲調型。這一點可以做比較。

全國的方言聲調分布如右圖所示。分布較為廣泛的聲調類型有東京式聲調日語東京式アクセント(乙種聲調)、京阪式聲調日語京阪式アクセント(甲種聲調)、二型式聲調日語二型式アクセント(西南九州式聲調)。此外還有一些變種聲調和中間聲調類型。

Remove ads

各方言聲調類型

東京式聲調

東京式聲調分布於北海道東北北部、關東西部、甲信越東海三重縣除外)、奈良縣南部、近畿西北部、中國地方四國西南部、九州東北部。東京式聲調按照距離近畿地區的遠近進一步劃分為內輪東京式、中輪東京式和外輪東京式,它們還各自有一些變種。東京式聲調類型以下降核()的位置區分。下面的表格中列出的是中輪東京式聲調中的聲調類型,標準日語也屬這一類型。對於一拍的名詞,在後邊接續助詞如的時候,型詞彙,如「子」的聲調是「」,型詞彙,如「木」的聲調是「」。

更多資訊 例詞, 聲調型 ...

內輪、外輪東京式聲調與中輪相比有一定差異。內輪東京式的1拍名詞第2類為型,外輪東京式的2拍名詞第2類為○○型。

Remove ads

東京式聲調的變種

北海道以及東北北部的大部分、島根縣東部出雲地區的外輪東京式聲調,以及千葉縣中部的中輪東京式聲調中,同一類單詞也會因為其中某一個音節是寬元音(a,e,o)還是窄元音(i,u)而導致聲調不同。例如在新潟縣北部、山形縣北部、秋田縣岩手縣的一部分以及青森縣津輕地區等北東北方言區,2拍名詞的第4類、第5類在第2拍是窄元音(例如「」)時仍保持發型,但在第2拍是寬元音(例如「」)時は發型,與第3類一致[2]

還有些地區的聲調雖然歸為東京式,但型的種類較少,2拍名詞只有兩種類型的聲調。例如在岩手縣南部、宮城縣北部、福島縣南會津郡西部、靜岡縣湖西市新居町,1拍名詞的聲調與中輪、外輪東京式相同,但2拍名詞第1、2類均為○○型,第3、4、5類均為[3],而3拍名詞也只有○○○型、型與○○型,也沒有頭高型[3]。而在福岡縣筑前地區以及長崎縣壹岐島對馬島,2拍名詞只有型與型,沒有平板型。其中福岡筑前地區的大部分以及壹岐島、對馬島西南部是第1、2、3類統一為型,第4、5類統一為型。在福岡市博多附近以及糟屋郡則是第1、2類中第二音節為寬元音的與第3類統一為型,第1、2類中第二音節為窄元音的與第4、5類統一為[4]。而在對馬島的大部分地區,第1、2、4、5類以及第3類中第二音節為窄元音的均統一為型,僅第3類中第二音節為寬元音的為型。[5]。另外,福岡縣筑前地區的動詞、形容詞也沒有平板式聲調,均採用起伏式聲調[6]

在靜岡縣中西部,大部分東京式聲調中為的3拍一段動詞第2類發○○聲調,例如「起きる」的聲調是「きる」。在濱松市附近,3拍形容詞第2類亦發此聲調,例如「白い」的聲調是「ろい」。

在山形縣鶴岡市的大鳥地區以及新潟縣村上市的三面地區,基本聲調都與附近的東北外輪東京式聲調相同,但第2類都發頭高型聲調。

在大部分的東京式聲調中,第1拍與第2拍的高低都相反,例如」ぜが「。但在北奧羽方言區、鳥取縣中部和東部以及廣島縣西部地區,有一種只有聲調核為高音,其他拍都是低音的現象,例如」いもう"[7][8]。這種聲調又叫做「卓立調」或者「一拍卓立調」[9]。在北奧羽方言中,平板型的詞語在發音時聲調也往往不上升,所有拍都是低音,因此不加助詞也能跟尾高型聲調區別開[10]。在名古屋市以及岐阜市附近地區,3拍以上的平板型詞語會在第2拍之後聲調才上升,例如「ともだち」等[7]。而在兵庫縣北的但馬地區南部的聲調則可能第1拍就是高音[11],例如平板型為「さくらが」,尾高型為「あたま」。

在大部分的東京式聲調中,聲調一旦下降則不會再上升,但在鳥取縣鳥取市的西端、湯梨濱町附近[12]高知縣中村市[13]等地,3拍以上詞語在後接助詞時會出現「」「」「もだち」「みが」等頭高型詞語在聲調下降後重新上升的現象,又稱為「重起伏調」或「連動卓立調」、「初拍卓立調」等[7]

在東北地區北部的青森縣青森市弘前市,岩手縣雫石町等地還有一種特殊的現象[14][15][16],就是雖然單獨說一個詞的時候聲調與東京口音相同,但當後面接有助詞時,助詞的音高通常不下降,因此有學者認為這些地方的聲調具有「上升核」,上升核及其之後音高提高。例如在弘前方言中,單獨說「」時為「」,但當後面接有助詞的時候則變為「さるも」;單獨說「」時為「」(第2拍內音高下降),但當後面接有助詞的時候則變為「まも」。可以看出弘前方言的音調區別主要是在上升核的位置,聲調下降只可能發生在句子完結或者詞語開頭的地方。例如「」為型、「」は型,都是從聲調核的地方音高提高。3拍詞語中,○○型有"きつねも「等,型有」さぎも「等,○○型有」おとこも「等例子[14]

在東京式聲調與無聲調地區交界處的埼玉縣東部,有一類特殊的聲調,叫做「埼玉東部聲調」或「埼玉特殊聲調」。主要特點是在大部分聲調中分為同一類的詞語(例如「」與「」均為第5類)的發音也不相同,聲調型的區別並不明顯。該種聲調內部差異也較大,例如在蓮田市會說「あめ」,「いしが」,「」,而在加須市會說「めが」,「しが」,「きが[17]。該種聲調在二戰以前還分布在現今東京都足立區江戶川區以及千葉縣浦安市附近地區,但二戰結束後這些地區都轉為東京式聲調[18]。在栃木縣佐野市群馬縣館林市以及板倉町附近也有類似的聲調。

京阪式聲調

京阪式聲調分布於從近畿地區的大部分到福井縣小濱市附近、岐阜縣揖斐川町四國的大部分地區。京阪式聲調與東京式聲調不同,除了用下降核(聲調核)的位置,還使用詞頭的高低來區分聲調型。詞頭音調高的稱為高起式,音調低的稱為低起式,用H表示高起式、L表示低起式。例如,2拍的名詞有H○○型、L○○型、H型、L型。H○○型詞彙,如「」,從第1音拍開始就是高音並平板式地持續到末尾;L○○型如「」,以低音開始,逐漸上升;H型如「」,類似東京式的型;L型如「」,類似東京式的型。京阪式聲調中存在音拍內音高下降的現象,如近畿中央地區口音,在「」後沒有助詞、單獨發音時,在「」音拍中音高下降。

更多資訊 例詞, 聲調型 ...
Remove ads

京阪式聲調的變種

垂井式聲調

在近畿地區的邊緣地帶、四國的山區以及北陸的一部分地區,分布有一類來源於京阪式聲調,但失去詞頭高低音辨別能力的聲調,稱為「垂井式聲調」。其中,在兵庫縣赤穗市相生市龍野市以及和歌山縣新宮市田邊市本宮町地區,2拍名詞第5類為「あめ「或」「,第1、4類合併為「いとが」或「とが」,第2、3類為「しが」,非常類似於東京式聲調的型、○○型與型,又被稱為C型(垂井式)聲調。而在該聲調名稱的來源地岐阜縣垂井町以及福井縣大野市勝山市京都府福知山市,兵庫縣丹波市等地,第1、4類亦為○○型,而第2、3、5類則合併為型,又被稱為B型(垂井式)聲調[19][20]

富山縣的方言大致上為B型聲調,但根據第2拍的元音的寬窄不同聲調亦有所不同。在第2、3、5類中,第2拍為寬元音的聲調為型,而第2拍為窄元音的聲調才為型,聽感上類似於東京式聲調。

讚岐式聲調

在四國東北部的香川縣全境(除東香川市的原引田町地區以及伊吹島佐柳島等少數島嶼以外,包括小豆島等島嶼)、德島縣西北部、愛媛縣東部分布有一類與京阪式聲調較為接近的聲調,稱為「讚岐式聲調」。很多學者認為該類聲調是起源於平安時代以前京都附近的聲調。該類聲調中,2拍名詞第3類與第1類合併為「いぬが「或」ぬが「,第2類為「しが「、第4類為「いとが「(低平板調)、第5類為「「(在高松市區方言中第2拍中音高下降)。該地區雖然面積較狹小,但可分為許多種不同的亞種,例如觀音寺式、丸龜式、高松式、粟島式(鹽飽本島式)、土莊式、直島式等。在分布於鹽飽本島、粟島、愛媛縣四國中央市、德島縣原山城町、原一宇村的粟島式聲調中,2拍名詞第2類為型、第4類為○○型,而第1、3、5類合併為型。

更多資訊 例詞, 觀音寺市、丸龜市 ...
更多資訊 例詞, 觀音寺市 ...

真鍋島、佐柳島與伊吹島的聲調

岡山縣笠岡市真鍋島的方言中,2拍名詞第1、5類為「」,第4類為「」,第2類為「」(第2拍中音高下降),第3類為「いぬ」型。香川縣多度津町佐柳島的聲調與此相似,但體系更為複雜,據金田一春彥所述為調型最為複雜的一種方言[18]

而在香川縣觀音寺市伊吹島的方言中,2拍名詞5個類別的聲調類型全部不同,有研究者稱是最接近平安時代京都口音的聲調。

帶有東京式聲調色彩的的京阪式聲調

在和歌山縣那智勝浦町三重縣度會郡南部,高起式的第一音拍讀作低音。例如,京阪式的「かぜが」「さくらが」「あたまが」讀作「ぜが」「くらが」「まが」。但是當出現在沒有聲調核的詞語,例如「この」之後,則第一音拍高音,讀作「のかぜが」「のさくらが」「のあたまが」,而低起式的詞語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拍仍然為低音,從而能夠和低起式聲調型相區分。

根據山口幸洋日語山口幸洋的研究,從三重縣尾鷲市早田村日語早田村地區到熊野市海岸地區、御濱町紀寶町一帶的口音中,2拍名詞第1類為○○型,第2、3類為型,第4類為不上升的平板調,第5類為型,又被稱為熊野式聲調。[21][22]第2、3類詞彙例如「」單獨發音時作「」,但在後面接助詞時通常會變為「あし」;第1類詞彙如「」,則允許有「かぜが」「ぜが」「かぜ」幾種變體,並且不會與第4類相混淆。第4類中有比較少見的現象,例如「」,前面有詞語如「この」時,讀如「のい」。

石川縣能登地區的口音地域差異非常大,但在能登方言主流口音中,2拍名詞第1類讀作「」「ぜが」,第2、3類讀如「」「」,第4類讀作低平板式的「うみ」「うみが」,第5類單獨時讀作「」,後接助詞時為「あめ」。[23]故而能登的口音中「低高高」「低低高」「低低低」是可以區分開的。另外第二拍的元音依寬窄不同發音有所區別。金田一春彥認為,能登方言的聲調是從京阪式到東京式聲調變化途中的聲調體系。

准京阪式諸聲調

佐渡式聲調

新潟縣佐渡島,島嶼北端和西南部的2拍名詞第1、5類為型,第2、3類為型,第4類為○○型。而在中部等大部分地區則是第1、4、5類合併為○○型,第2、3類同樣為[19][18]

加賀式聲調

石川縣南部的加賀地區,白山市白峰村地區的方言中2拍名詞第1類為M○L○(中高-低)型,第2、3類為型,第4、5類為○○型。而3拍詞語中,室町時代京都口音中的H○○○型變為○H○M○型,H○型變為型,H○○型變為○○型,而L○○○型與L○型合併為○○○型。M○L○或者○H○M○之類的聲調也被稱為下降式聲調,通常情況下是第二拍最高,第三拍之後緩緩下降,不帶助詞的2拍詞語則是第1拍最高,第2拍中有所下降[18][24]。在原加賀國的平原地區則是依照元音的寬窄來發生變化,例如在加賀市大聖寺地區,2拍名詞第1、2、3類中,第二拍是窄元音的為型,而第二拍為寬元音的為型。昭和時期出生的人所說的新派金澤話中,2拍名詞第1、2、3類第二拍是窄元音且為濁輔音的為型,第二拍為寬元音或清輔音的為型。但大正時期以前出生的人所說的老派金澤話中,第1類全為型,與第2、3類不同[25],但第4、5類無論老派新派全為○○型。而在福井縣南越前町今莊町,2拍名詞第1、2、3類全為型,第4、5類全為○○型。

其他

在岐阜縣關原町今須地區[26]以及愛媛縣八幡濱市,也是第1、4、5類合併為○○型,第2、3類為型。而通過研究3拍詞語可以看出,室町時代京都口音中的H○○○型(例如「」),L○○○型(例如「うさぎ」),L○型(例如"いちご「)都合併為○○○型,H○型(例如"「)變化為型,H○○型(例如"「)則變化為○○[18]

在三重縣紀北町[21]以及奈良縣下北山村池原地區,2拍名詞第1類為○○型,第2、3類為型,第4、5類為型,以紀北町內的地名命名為長島式聲調。而附近的尾鷲市中心九鬼地區的聲調(稱為尾鷲式聲調)與長島式較為接近,但更為複雜。第1類為○○型,第2、3類為型。第1類例如「」、「うっしゃ」(牛が),會將助詞與詞根連起來發音。而第4、5類單獨發音時都為高,例如「いと」,但當前面出現○○型的「この」時,會變調成「いと」,都變成低音。另外,出現在第4、5類之後的詞也要都發低音,例如「いときる」,但如果有助詞的話則會發生連音,例如「あんみゃふる」(雨が降る)。金田一春彥將這種現象解釋為第4、5類的詞在首字之前有一個聲調核,而在第2拍之後也有一個聲調核[27]。而在同一城市的古江地區,2拍名詞第1類為○○型,第2、3、4、5類則都合併為[21]

還有一些東京式聲調與垂井式聲調的分布地區交界的的地方,例如兵庫縣赤穗市福浦地區、佐用町末包地區,奈良縣五條市大塔町阪本地區、天川村中谷地區,岐阜縣海津市南濃町境地區、松山地區等。這些地區的2拍名詞只有第1類為○○型,第2、3、4、5類則都合併為[19][20],又被稱為A型(垂井式)聲調。有些研究者會將其歸類為垂井式聲調的一種,但由於這種聲調中第4類與第1類是分開的,因此有可能與垂井式聲調並不是同一類聲調。而在岡山縣備前市日生町寒河地區,2拍名詞第1類為○○型,第2、4、5類為型,而第3類為型。雖然較為接近東京式聲調,但第1、2、3類的聲調均不同這一點上還是有所區別[28]

奈良田式聲調

大部分日語方言都是依據音高下降的位置劃分聲調類型(京阪式聲調中還包括詞頭的高低),但有一類方言卻是根據音高上升的位置劃分聲調類型。除在東京式聲調的變種一節中敘述過的北東北聲調以及埼玉東部聲調以外,在山梨縣早川町奈良田地區也有這樣一種聲調。該地的口音是依據「上升核」來區分聲調類型,這種上升核具有使接在其後的一拍音高上升的功能。在奈良田方言中,上升核的位置與附近的中輪東京式聲調一致,可看作是中輪東京式聲調的變種,但音高則與中輪東京式聲調相反。奈良田式聲調中除頭低型外原則上詞頭都是高音,例如詞中也沒有聲調核的「風が」,在東京式聲調中為平板型的「ぜが」,而在該地的方言中為「ぜが」。另外,原則上只有上升核之後的一拍的音高會上升。例如,型的「」為「」、型的「」為「」,而3拍詞語中則有○○○型的「くらが」,○○型的「とが」,型的「」與○○型的「がみ[14]

隱岐方言的聲調

雖然島根縣隱岐群島面積不大,但方言聲調的地域差異很大,主要可以分為知夫里島西之島中之島島後南部,島後北部(都萬、五箇、中村)3大類,但實際上每個自然村落都有細微的差別。下表顯示的是幾個代表性地點的聲調情況(例如在知夫里島,「」為」「「いけ」)[29]。除知夫里島以外的地區總共有三種聲調形式,知夫里島只有兩種(第1、3型合併為一種)[18]

更多資訊 聲調形式, 詞類 ...
更多資訊 聲調形式, 第1型 ...

二型式聲調

西南九州二型式聲調

在從長崎縣南部到鹿兒島縣九州西南部分布有一種二型式聲調。二型式聲調是指無論詞中有多少音節,聲調的類型都只有兩種(西南九州二型式中稱為A型與B型)。九州西南部的二型式聲調中,詞語都只屬於A型或B型。例如在鹿兒島縣的大部分地區,A型詞是類似於「」「」「」「さく」這種倒數第二個音節為高音的詞語,而B型詞是類似於「」「かさ」「あた」「あたま」這種最後一個音節為高音的詞語。而在長崎縣南部地區,A型為「」「かぜ」,B型為「」「かさ」。總的來說,在這些地區1拍名詞第1、2類為A型,第3類為B型;2拍名詞第1、2類為A型,第3、4、5類為B型。

鹿兒島縣枕崎市附近地區以及種子島的聲調則是由這種二型式聲調變化而來。

三國式聲調

福井縣坂井市三國町及其附近的嶺北平原地區,分布有一種二型式聲調,但由於周圍均為無聲調地區,因此兩型的區別並不嚴格。總的來說,2拍名詞中,第1、4、5類通常發音為「」「」,第2、3類通常發音為「」、「しが[18]。可以看出,這種聲調中兩種類型的主要區別就在於有無下降聲調核,第1、4、5類有聲調核,而第2、3類沒有。

一型式聲調

宮崎縣都城市以及鹿兒島縣志布志市的原志布志町附近分布有一種一型式聲調。這種聲調中每個詞組或者每個單詞都只有最後一個音節為高音(例如「やま」「,かぜ」),因此如果失去上下文聯繫的話便無法用聲調判別詞義,僅可用來判別詞組。

無聲調

東北地區南部,關東地區東北部以及八丈島靜岡縣大井川上游地區,福井縣嶺北地區平原,愛媛縣中南部與高知縣檮原町長崎縣北部、福岡縣筑後地區、熊本縣大部分、宮崎縣九州中部的帶狀區域,長崎縣五島列島等地區的方言中,聲調不具有任何語法意義,又被稱為「崩壞一型式聲調」(類似現代韓語)。例如「」與「」兩詞的發音可能為「はし」、「」、「」、「はし」中的任意一種[32]

外部連結

註釋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