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舊臺幣

1946—1949年臺灣的流通貨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舊臺幣
Remove ads

舊臺幣是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46年(民國35年)授權委託臺灣銀行臺灣發行的鈔券,正式名稱為「臺幣兌換券」,當時相對於日治時期的「臺灣銀行券」而稱為新臺幣,後來因為1949年(民國38年)6月15日發行了「新臺幣」,而稱為舊臺幣。[1][2]而在得到正式授權之前臺灣銀行在1946年(民國35年)5月22日已發行舊臺幣,並採1:1作價收回臺灣銀行券,無兌換準備金,最初只發行1元、5元、10元的鈔券,9月1日發行了50元與100元的鈔券,後來因物價波動,發行了500元、1000元甚至到1萬元的鈔券,而雖然未發行,但也已印製了10萬元的鈔券,而在進行幣制改革後,以4萬比1的方式發行新臺幣。[3][1][2]

快速預覽 舊臺幣, 使用地區 ...
Thumb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
-1933
明鄭時期
1661-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 族群 - 經濟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軍事 - 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Remove ads

沿革

在舊臺幣發行之前,1945年(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之後,原本中華民國政府發出公告停止流通臺灣銀行券,並規定中國大陸流通的法幣也不能在臺流通,計畫由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在臺開設分行發行「中央銀行臺灣流通券」作為過渡時期貨幣[1][2]。而雖然「中央銀行臺灣流通券」已經印妥準備運到臺灣發行,但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在10月25日成立後,建議暫時繼續讓臺灣銀行券流通,經中央政府批示後,發行「中央銀行臺灣流通券」的計畫便作罷,讓臺灣銀行券繼續流通[1][2]

然而到了10月,中央政府正式接收臺灣時,銀行券的發行總額更膨脹到28億9仟7佰萬元,短短的兩個多月內爆增了15億多元,[4]是日本投降時銀行券發行額的1.07倍,前臺灣總督府主計課長鹽見俊二日語塩見俊二在他私人日記里說終戰後的8月30日是乘坐:「滿載大藏省日本銀行紙幣的飛機飛臺灣」(紙幣由日本銀行印刷)。[5][6]

臺灣銀行於1946年(民國35年)5月20日由日治時期的「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改組而成後,於5月22日開始發行舊臺幣,而依照當時的相關章程,正式名稱為「臺幣兌換券」[1]。臺幣剛開始僅發行1元、5元、10元3種面額,以1比1的比率與臺灣銀行券進行兌換,但1946年(民國35年)9月1日發行50元與100元面額後,收換工作才順利進行。此外事實上,雖然5月22日臺灣銀行便開始發行舊臺幣,但行政院在同年6月15日才正式核准授權給臺灣銀行[1]。此外這時的舊臺幣是委託中央印製廠上海廠印製再分批運來臺灣發行,其圖案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決定,正面是臺灣、國父孫中山像與臺灣銀行,背面中央是鄭成功與荷蘭海戰圖[1][2]。1946年5月22日發行舊台幣發行限額為30億元,半年後增為53億元,改制前夕發行額更高達5270億餘元,足足比一開始多了175倍。[7]

由於1948年(民國37年)上海在「打虎」失敗後爆發金融危機國民政府輸出大量貨幣,以取得臺灣民間蔗糖等資源,造成惡性通貨膨脹,連帶也使舊臺幣幣值大幅貶值,造成臺灣物價水準急遽上揚,引爆經濟危機。1948年(民國37年)上半年開始發行500元、1000元的鈔券,年底發行了1萬元的鈔券,而由於中央印製廠因趕印法幣、金圓券等問題而影響到臺幣的印製,臺灣銀行在1948年開始自行印製鈔券[1]

1949年(民國38年)舊臺幣仍大幅貶值,改制前夕發行額更高達5270億餘元,足足比一開始多了175倍。發行最大面額達舊台幣100萬元,只花了短短3年。時任中央銀行發行局局長的鍾光新也指出,「舊台幣等於說是惡性通貨膨脹,是不可收拾的地步」。從1946年初開始,臺銀貨幣發行暴增的主要原因是行政長官公署的財政赤字。隨著台銀大量發行貨幣,物價也隨之飆升。官方統計顯示,1946年-1949年這3年半,每年平均物價漲幅達922%。臺灣的躉售物價指數(1937年6月為100)在1945年7月底為242.0,8月底為1,171.7,9月底為2,585.8。從1945年初至1950年底,該指數上升218,455.7倍。這段期間,該指數和貨幣供給之變動亦步亦趨。[7][8]

為了恢復經濟秩序而進行幣制改革,臺灣省政府在1949年(民國38年)6月15日公布〈臺灣省幣制改革方案〉與〈新臺幣發行辦法〉[9],其要點為:

  1. 照中央指示臺銀發行新臺幣總額2億元(折合美金4,000萬元)。
  2. 新臺幣以美金為計算單位。
  3. 新臺幣對美金之匯率以新臺幣5元折合美金1元。
  4. 新臺幣對舊臺幣折合率定為舊臺幣4萬元折合新臺幣1元。

舊臺幣於1950年(民國39年)1月14日正式停止流通遭到淘汰[1]

Remove ads

與法幣和金圓券的聯繫

1948年(民國37年)1月15日起,因中國大陸經濟急劇波動,臺灣也遭受衝激,臺幣與法幣之間的匯率,遂採用機動調整政策。同年5月17日,中央政府幣制改革前夕,法幣重大震盪。

1948年(民國37年)8月23日,行政院規定臺幣以1,835元兌換金圓券1圓。但因中國大陸各地經濟劇烈波動,軍需糧餉供應浩繁,物價昂貴,金圓券逐漸貶值,使臺幣不斷升值,中國大陸工商游資大量湧向臺灣,憑藉臺幣發行墊付省內軍政與行政費用之需。惡性貶值之下,臺幣也幾至完全崩潰。[10]

以下為不同時期台幣與法幣和金圓券的匯率:

更多資訊 時間, 匯率 ...
Remove ads

概覽

第1批凸版印刷鈔券

中央印製廠上海廠(今中國印鈔造幣集團上海印鈔有限公司)印製。

更多資訊 圖案, 面值 ...
Remove ads

第2批正面凹版、背面凸版印刷鈔券(低面額)

中央印製廠上海廠印製,國父孫中山像為鞠文俊雕刻。

更多資訊 圖案, 面值 ...
Remove ads

第3批正面凹版、背面凸版印刷鈔券(高面額)

中央印製廠上海廠印製,國父孫中山像為鞠文俊雕刻。

更多資訊 圖案, 面值 ...
Remove ads

第4批正面凹版、背面凸版圖面配平版底紋印刷鈔券

臺灣銀行第一印刷廠印製,國父孫中山像為鮑良玉雕刻。

更多資訊 圖案, 面值 ...
Remove ads

第5批特高面額定額銀行本票

1948年(民國37年),因戰後臺灣百廢待舉,又受中國大陸惡性通貨膨脹影響,臺幣發行額急遽增加。為因應當時市面需要,除臺幣外,另發行「臺銀本票」,分為伍仟圓、壹萬圓、拾萬圓、壹佰萬圓四種面額,得與鈔券同時在市面上流通。交由臺灣銀行第一印刷廠印製。

更多資訊 圖案, 面值 ...
Remove ads

第6批特高面額印刷鈔券

更多資訊 圖案, 面值 ...

相關條目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