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崑嵩省
越南省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崑嵩省(越南語:Tỉnh Kon Tum/省崑嵩[1]),又作公嵩省(越南語:Tỉnh Công Tum/省公嵩)[2],是原越南西原高原的一個省,省蒞崑嵩市。
Remove ads
名稱
「崑嵩」 (Kon Tum),來自於少數民族語言巴拿語,意為「有池塘的村莊」。其中「Kom」表示「村莊」,「Tum」表示池塘。
崑嵩省的越南語名稱標準拼寫是「Kon Tum」,法屬時期多連寫作「Kontum」,另一種拼寫「Công Tum」(公嵩)也經常使用。1975年越南統一前後,政府公文、公開發行的地圖都大量混用兩種拼寫。21世紀以來,「Công Tum」這種拼寫被棄用。除了這兩種常見拼寫外,還有「Kông Tum」、「Kom Tum」、「Con Tum」、「Kum Tum」、「Kon Tom」等拼寫。
地理
歷史
崑嵩省原為西原的少數民族部落地區,東部受到越南阮朝統治。19世紀末,法國殖民者開拓西原高原,在今崑嵩市設立崑嵩代理座,設官統治。
1904年7月25日,法屬印度支那政府議定設立坡離箕低省(Plei Ku Der),分為崑嵩代理座和岧嶚(Cheo Reo)代理座,管轄今崑嵩省和嘉萊省地區。
1907年4月25日,殖民政府撤銷坡離俱低省,將崑嵩代理座劃入平定省,設為崑嵩縣;岧嶚代理座劃入富安省。
1913年2月9日,殖民政府在西原地區設立崑嵩省,管轄崑嵩代理座和岧嶚代理座。同時議定設立得勒省,管轄班迷屬代理座。但得勒省未能設立,殖民政府便將班迷屬代理座劃歸崑嵩省管轄。
1917年,成立安溪代理座,並設新安縣。同年九月,升崑嵩縣為崑嵩府。
1923年7月2日,成立得勒省,班迷屬代理座劃歸得勒省。
1927年,升崑嵩府為崑嵩道。
1929年,設立崑嵩市社。
1932年5月25日,議定設立嘉萊省(法文稱坡離俱省),坡離俱代理座劃歸嘉萊省。
1945年八月革命爆發時,崑嵩省共轄崑嵩市社、得格雷縣、得蘇縣、公伯隴縣等。
1946年5月27日,殖民政府在西原高原成立自治政權南印度支那上游地區,下轄西原5省。
1949年5月30日,南印度支那上游地區政權解散,西原5省併入越南國。
1950年4月15日,越南國國長保大在西原高原成立皇朝疆土,崑嵩省被納入其中。
1955年3月11日,越南國首相吳廷琰廢除「皇朝疆土」,將崑嵩省直接納入中央政府管轄。
1958年,越南共和國吳廷琰政府將崑嵩省劃分為崑嵩郡、公伯隴郡、得蘇郡和得率郡4郡。後增設都莫龍郡,撤銷公伯隴郡。
1975年3月,越南南方共和國解放崑嵩省。10月,崑嵩省和嘉萊省合併為嘉萊-崑嵩省。崑嵩省區域包括崑嵩市社、得格雷縣、得蘇縣和公伯隴縣1市社3縣。
1978年10月10日,嘉萊-崑嵩省得蘇縣析置沙泰縣[3]。
1984年12月28日,嘉萊-崑嵩省公伯隴縣部分區域劃歸安溪縣管轄[4]。
1991年8月12日,嘉萊-崑嵩省重新分設為崑嵩省和嘉萊省;崑嵩省下轄崑嵩市社、得蘇縣、得格雷縣、沙泰縣、公伯隴縣1市社4縣,省蒞崑嵩市社[5]。
1991年10月15日,沙泰縣、得蘇縣和得格雷縣析置玉回縣[6]。
2025年7月1日併入廣義省後走入歷史。
行政區劃
崑嵩省下轄1市9縣,省蒞崑嵩市。
注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