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昆特管
声学实验装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昆特管是一種聲學實驗裝置,在1866年由德國物理學家奧古斯特‧昆特[1][2]發明,用於測量氣體或固體杆中的聲速。 現在一般用它來展示駐波和聲壓。

工作原理
昆特管是一個含有少量細微粉末的透明水平管,這些粉末可以是軟木灰、滑石粉或石松粉,現在也常用液體(如水或煤油)來實現。[3]在管的一端是一個單一頻率的聲源(一個純音),昆特當時使用的是一個金屬棒共鳴器,通過摩擦它引起震動發出聲響,但是現在通常使用一個產生正弦波的信號發生器,並連接一個揚聲器。管的另一端被一個活塞鎖定,它可用於調整管的長度。
首先打開發聲器並調節活塞,使管中的聲音突然變得更響。此時昆特管正在共振,即從管一端出發的入射波,和被另一端反射得到的反射波,之間相差了波長的整數倍。此時,管的長度等於整數個半波長,兩列聲波疊加為駐波,振幅為零的點以一定的空間間隔沿管排列,稱為波節,此處空氣較平靜,粉末漂浮在流動空氣中或沉降下來。 而振幅最大的點處於兩波節之間,稱為波腹,此處粉末會大幅振動。相鄰波節(或波腹)之間的距離是半個波長。通過測量這個距離,可以求得聲波波長λ。如果已知頻率f,可以求得空氣中的聲速u:
Remove ads
參見
- 克拉德尼板,另一個駐波可視化技術。
- 魯本斯管,展示了駐波和聲壓。
參考文獻
拓展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