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普雷哈諾翼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普雷哈諾翼龍學名Prejanopterus)是翼手龍亞目翼龍滅絕的一個,化石發現於西班牙拉里奧哈萊扎組英語Leza Formation早白堊世阿普第階)岩層中。[1]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Remove ads

發現與命名

1980年,Peña Isasa西坡的Yacimiento de Fuente Amarga發現一處化石產地。1993及1994年從此處發現了十塊含化石的石板,包括大量脫節化石骨骼及骨骼碎片,其中部分屬於一種翼龍。[1]

模式種曲喙普雷哈諾翼龍(Prejanopterus curvirostra)由卡羅琳娜·富恩特斯·維達特(Carolina Fuentes Vidarte)與曼努埃爾·梅傑德·卡爾沃(Manuel Meijide Calvo)於2010年英語2010 in paleontology命名並描述。屬名取自村莊普雷哈諾和拉丁化希臘語pteron(翅膀)。種名取自拉丁語curvus(彎曲的)及rostrum(吻部),指吻部獨特的左向彎曲,據稱存在於所有吻部化石中。[1]一項後期研究顯示吻部「並無真正的側向彎曲」,且「僅有輕微背向彎曲」。該研究還將種名更正為curvirostris,因為陰性形式curvirostra並不符合語法。[2]

正模標本F. A. 112由一個破碎的吻部組成。另一隻殘破吻部即標本F. A. 185被選為副模標本英語paratype。大量其它顱骨及顱後英語postcrania材料亦已歸入該物種,主要來自翅膀、骨盆及後肢。仍缺乏肱骨椎骨。此標本代表西班牙保存最完整的翼龍,也是該國命名的首個早白堊世翼龍。[1]

彎曲的喙部長有二十對橫截面呈橢圓形的小型牙齒。這種彎曲並非保存死後變形或保存不善而造成的假像——所有已知吻部化石均顯示了這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已發現的所有下頜都是直的。翼展最初估計為4.26公尺(14.0英尺),[1]但後其研究顯示其翼展可能不會超過2公尺(6.6英尺)。[2]

Remove ads

分類

維達特與卡爾沃(2010年)將普雷哈諾翼龍歸入翼手龍亞目。作者使比較解剖學策略,宣布沒有與該物種存在明顯親緣關係的翼手龍亞目類群。[1]後來佩雷達-蘇伯比奧拉等人(2012年)的系統發育分析將普雷哈諾翼龍歸入翼手龍科,更確切說是置於翼手龍屬梳頜翼龍超科之間的位置。[2]威頓(2013年)根據該屬不尋常的齒槽形態及長而低矮的頜骨提出其可能屬於槍嘴翼龍科[3]

以下分支圖遵循佩雷達-蘇伯比奧拉等人(2012年)的研究:[2]

翼手龍科 Pterodactylidae

翼手龍 Pterodactylus

普雷哈諾翼龍 Prejanopterus

梳頜翼龍超科 Ctenochasmatoidea

鵝喙翼龍 Cycnorhamphus

西阿翼龍 Cearadactylus

頜翼龍 Gnathosaurus

長頸翼手龍"Pterodactylus" longicollum

南翼龍 Pterodaustro

梳頜翼龍 Ctenochasma

格格翼龍 Gegepterus

東方翼龍 Eosipterus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