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景美集應廟
臺灣臺北市文山區景美的廟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4.991702513944922°N 121.54196655313446°E
沿革
景美集應廟正殿,右祀林氏夫人,左祀大德禪師、福德正神
安溪裔張、高、林姓家族為乾隆年間從泉州大坪攜帶保儀尊王(尪公)信仰到臺灣[1]。他們初期在淡水北投等地,之後往文山、新店拓墾[2]。咸豐十年(1860年),安溪人在文山地區竹圍內(今景美國小南側)建立景美集應廟[3][4]。建廟初期不久就發生水患,因此張姓與林姓便決定至木柵、萬隆分開建廟[1]。
同治六年(1867年),景美集應廟至現址重建[3][4]。大正十三年(1924年)前殿重修[4]。廟身採用臺灣常見的「七包三」寺廟配置,總寬七開間、殿宇三開間,兩殿兩廊兩護龍,其中左護龍石柱上尚留有「咸豐十年荔月吉旦」落款[4]。
今廟址為景美街37號[4][3],占地積3,594平方公尺[4]。廟宇坐東朝西,背倚景美山、前臨景美溪[4]。周圍為景美市場[5],屬景行里[6]。戰後時期初,不動產劃為三份,由高同記宗族、高萃記宗族及集應廟管理,兩側廂房原出租供人、轉租,並將廂房牆壁打通便利進出,破壞寺廟古蹟,四周空地被劃分了廿多個攤位,出租供人做飲食生意,早市、夜市都有[7]。
Remove ads
祭祀
安溪人高姓宗族最為感念宗族的發基地,他們每十年舉辦一次去他們臺灣最早建立的北投集應廟迎香,並將尊稱「老祖」的保儀大夫神像請回北投集應廟駐駕[2]。景美集應廟的高姓信徒則每五年會至北投集應廟迎回神像、林氏夫人遶境[9]。
-
福德殿
-
財神殿
-
文昌殿
-
太歲殿
大安區並無傳統大廟,過去在農業社會時分成陂心、十二甲、昭和町、龍安陂、內埔仔庄等五庄頭,以五年為一輪,輪到的庄頭村民會去景美集應廟請神,以於農曆正月十四日回大安遶境[10]。像是高玉樹也會來此廟祈求台北市長勝選[11]。
新北市樹林區柑園地區的東園、西園、北園及柑園這四里,從日治時期開始有九月初一迎尪公的習俗,相傳當地農民秋收時有蟲害所苦,便遠赴木柵忠順廟、景美集應廟請來了保儀大夫、保儀尊王神像,在石頭溪一帶遶境保平安[12]。
農曆十月十五日聖誕時,景美地區各廟宇會聯合遶境,也就是過去著名的「景尾大拜拜」[5]。
日治時代,萬華有萬新鐵路可到景美[13]。林衡道回憶,該時期大稻埕富商的妻子有組織姐妹會,會來景美集應廟膜拜安史之亂殺小妾作食物的張巡,以洩對丈夫納小妾的不滿[3]。
Remove ads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