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暴雪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暴雪鸌(學名:Fulmarus glacialis)[2],又名管鼻鸌[3],為鸌科暴雪鸌屬的鳥類[2]。
是一種數量非常多的海鳥,主要分布於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副極地氣候地區。在南半球有一次確定的觀測記錄,曾在紐西蘭南部發現過一隻鳥。[4]暴雪鸌有兩種顏色型態:一種是淡色型,具有白色的頭和身體以及灰色的翅膀和尾巴;另一種是深色型,則是全身均為灰色。雖然外觀上與海鷗相似,但實際上暴雪鸌屬於鸌科。
北方暴雪鸌及其姐妹物種南方暴雪鸌 (Fulmarus glacialoides) 是現存的暴雪鸌屬(Fulmarus)的成員。暴雪鸌屬於鸌形目,它們都有一些特徵。首先,它們的鼻腔連接到上喙,稱為管鼻;然而,信天翁的鼻孔在喙的兩側,而暴雪鸌和其他鸌形目成員的鼻孔在上喙的頂部。鸌形目的喙也很獨特,分為七到九塊角質板。其中一塊構成上喙的鉤部分,稱為上頜鉤。它們會產生由蠟酯和三酸甘油酯組成的胃油,存儲在前胃中。這種油可以從它們的嘴裡噴出來,從幼雛起就用於防禦掠食者,以及作為雛鳥和成鳥長途飛行時的能量來源。[5]這種油會使掠食者的羽毛糾結,可能導致其死亡。[6]最後,它們還有一個位於鼻腔上方的鹽腺,幫助去體內由於大量飲用海水而攝入的鹽分。這個腺體會從它們的鼻子排出高濃度的鹽溶液。[6]
暴雪鸌最早由卡爾·林奈於1761年描述,基於從北極圈內斯匹次卑爾根獲得的一個標本。[7]格陵蘭東北部的Mallemuk山以北方暴雪鸌(丹麥語:Mallemuk)命名。
Remove ads
分類
北方暴雪鸌由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於1761年在其第二版書中正式描述。他將其與其他海燕一起歸入屬,並創造了二名法名稱。[8]林奈主要基於德國博物學家弗里德里希·馬滕斯1675年在其斯匹次卑爾根航行記錄中描述和插圖的"Mallemucke"來進行描述。[9][10]北方暴雪鸌現在被歸入由英國博物學家詹姆斯·史蒂芬斯於1826年引入的屬中。[11][12]這個屬名來自古諾斯語 Fúlmár,意思是"臭鷗",因為這些鳥會噴出臭味的油。特定名稱glacialis是拉丁語,意為"冰冷的"。[13]
分佈
分布於北大西洋、北太平洋[2],英國蘇格蘭的聖基爾達島是暴雪鸌在歐洲最大的棲息地[3]。曾偶見於中國大陸的東北沿海[2]。多生活於沿海峭壁的空穴中以及岩石性小島[2]。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北極圈內[2]。
亞種
描述



北方暴雪鸌的翼展為102至112 cm(40—44英寸),[7]長度為46 cm(18英寸)。[15][16][17]體重範圍為450至1,000 g(16至35 oz)。[18]該物種的顏色為灰白相間,具有淡黃色的粗壯喙和藍色的腿。[19]但是,除了淡色型和深色(或"藍色")型態外,在太平洋還有一種中間型態。只有深色型態的下方有更多的深色邊緣,但它們的翅膀頂部都有淺色的內部初級飛羽。太平洋型態的尾巴比大西洋型態的顏色更深。[7][15][16][19][20][21][22]
像其他海燕一樣,它們的步行能力有限,但它們是強壯的飛行者,飛行時的翅膀動作很僵硬,與海鷗大不相同。它們看起來比海鷗脖子粗壯,喙短而粗。[19]它們的壽命很長,壽命達31年並不少見。[23]
Remove ads
行為
這種暴雪鸌會以蝦、魚、魷魚、浮游生物、水母和腐肉以及廢物為食。[6][7][20][21]當吃魚時,它們會潛入幾英尺深處捕獲獵物。[17]



北方暴雪鸌在6至12歲之間開始繁殖。它們是一夫一妻制,形成長期的配偶關係。每年都會回到同一個巢址。[6]繁殖季節從5月開始;[7]但是,雌鳥有儲存精子的腺體,允許交配和產卵之間間隔數周。[6]在繁殖季節,成年暴雪鸌通常保持在距離繁殖地500公里內,而不是在尋找食物時旅行數千公里。[25]它們的巢是一個位於草地上的簡陋巢穴或地上植被整理出的碟狀物,內襯較軟的材料。這些鳥會在大型鳥類聚落築巢。[6][7][17][20][21]近來,它們開始在屋頂和建築物上築巢。[7]雌雄都會參與築巢過程。[6]一顆白色的鳥蛋,74 mm × 51 mm(2.9英寸 × 2.0英寸),[6]由雙方孵化50至54天。晚熟雛鳥會被餵養2週,[26]70至75天後完全換羽。同樣的,雌雄雙方都參與。[6][7]在這期間,親鳥是夜行性的,即使在光線充足的夜晚也不會活動。[6]
Remove ads
這種暴雪鸌的求愛儀式是雌鳥在一個岩架上休息,雄鳥落下來時嘴巴張開,頭向後仰。他開始左右和上下搖頭,同時叫喚。[6]
保護
北方暴雪鸌估計有15,000,000至30,000,000成熟個體,佔據了28,400,000 km2(11,000,000 sq mi)的分佈範圍,其北美的種群數量正在上升,因此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無危物種。[1]上個世紀,由於商業捕撈漁業提供的魚內臟可供食用,這些物種的分佈範圍大大擴大,但數量可能會因為這一食物來源減少和氣候變化而縮減。[7]在不列顛群島,種群的增加尤為顯著。[20]
人為影響
北方暴雪鸌的胃內容物是海洋垃圾在海洋環境中一個顯著指標,因為它們的數量多且分佈廣泛。[27]2008年至2013年對143隻北方暴雪鸌的研究發現,89.5%的鳥胃中含有微塑膠。計算出的平均數為每隻鳥19.5塊塑膠和0.461克。[28]這比過去對北方暴雪鸌的研究高得多,可能意味著海洋生態系統和海岸線中的塑膠垃圾增加。然而,仍需更多研究來證實這一結論。來自荷蘭的長期數據顯示,自1980年代以來,暴雪鸌胃中的消費性塑膠增加,工業塑膠減少。[27]塑膠攝入增加可能是通過生物放大作用發生的:它們的食物包括像浮游生物這樣的無脊椎動物,這些動物顯示出進入海洋的微塑膠增加。深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鏈,可以明顯看出,暴雪鸌可能通過營養轉移和生物放大間接受到影響,類似地,它們的捕食者也可能因攝入塑膠污染而受到影響。隨著淡水塑料垃圾污染的增加,海鳥胃中的微塑膠含量可能進一步上升。
參考文獻
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