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曹聚仁
中國作家(1900—1972)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曹聚仁(1900年6月26日—1972年7月23日),字挺岫,號聽濤,筆名有陳思、阿挺、丁舟、趙天一、土老兒、沁園等,浙江浦江墩頭鎮蔣畈村(今蘭谿市梅江鎮)人。中國左派作家、編輯、記者、教授。
1921年畢業於浙江省立第一師範,此後曾任教於上海多所大學。1950年以後任香港《星島日報》編輯,著有《北行小語》、《北行二語》、《北行三語》等。
生平
1900年6月26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五月三十日酉時)出生於浙江省浦江縣蔣畈村(現為蘭谿市梅江鎮)。
1904至1911年,在父親曹夢歧先生創辦育才學堂學習畢業。
1915至1921年,考進浙江省第一師範學習畢業,師從單不庵、陳望道等。
1922至1937年,在上海各中學大學任教,期間奮發投稿並創辦積極報刊《濤聲》,踴躍活動於上海文學界,與李公朴、史良等為救國會領導人之一。1927年與魯迅相識後成為文友 。
1937至1945年,為戰地記者,1938年4月7日「台兒莊大捷」由其先發,受中央通訊社聘任為戰地特派員。1939年在皖南相識葉挺、陳毅。1941年受蔣經國委託,創辦《正氣日報》等。[1]
1945至1950年,在上海各大學任教。期間拒絕遷台邀請,迎接中共。
1950至1972年,在香港有關報刊謀職,並創辦《新生年代》、《熱風》、《循環日報》等刊。期間數次返回中華人民共和國,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人多次接見;1972年5月因再次病重轉往澳門就醫。
1972年7月23日早上10時15分因癌疾病逝於澳門鏡湖醫院,治喪委員會由時任香港《大公報》社長之費彝民主持,同年7月26日正午在鏡湖殯儀館舉行公祭,有150多人參加。按周恩來總理指示「葉落歸根」,安葬於南京雨花台側望江磯。後經過多次遷移,1998年8月葬至上海福壽園文華園[2]。
Remove ads
家庭
第一任妻子為王春翠(1903年2月15日-1987年5月1日),1921年在蔣畈村結婚,1936年離婚[3];第二任妻子為鄧珂雲(1916年-1991年6月7日),廣東中山人,生於上海,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與曹聚仁曾為抗戰戰地記者,1938年在武漢結婚[4][5]。
長子曹景仲,1945年5月10日生於江西樂平市,196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冶金系,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工廠勞動,1970年1月30日下午在沽源縣農機廠因發生爆炸喪生,2010年1月30日從沽源縣遷葬於上海福壽園父母墓旁[6][7];次子曹景行是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報刊編輯、鳳凰衛視資訊台副台長;女兒曹雷是上海電影譯製廠導演、配音演員,二女曹霆在戰亂中因霍亂夭折。
曹聚仁與魯迅關係密切,晚年著有《魯迅評傳》。
著作
- 《書林新話》
- 《萬里行記》
- 《萬里行二記》
- 《北行小語》
- 《文壇三憶》
- 《文思》
- 《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
- 《上海春秋》
- 《人事新語》
- 《山水 思想 人物》
- 《採訪外記》
- 《採訪二記》
- 《採訪三記》
- 《採訪新記》
- 《蔣經國論》,2009年4月13日出版
- 《浮過了生命海》[8]
紀念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