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替天行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替天行道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處自元代康進之撰水滸雜劇《梁山泊李逵負荊》,描述北宋末年呼保義宋江為首的天罡三十六星聚義梁山泊,以「替天行道」為旗號與朝廷官府對抗。後世引用表示世道淪落到無法行使公義的處境,所以要代替上天在人世間主持公道,以伸張正義[1]

用途

起義

中國自古相信上天賦予君王統治權力,唯有天子才能獨佔與上天溝通的優先資格,擅自以「」的名義自居,意味著挑釁皇權的合法統治地位。[2] 所以歷史上的戰亂時期,民變領袖討伐國君,往往藉著「天意」的迷信和神秘色彩,表達當朝皇帝昏庸無能,起事者於是受命於天以匡扶正道的旗幟。[3]

東漢末年,張角率領黃巾軍,打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口號舉事;元朝末年,韓山童劉福通等人為首宣傳「彌勒佛降生,明王出世」,發動紅巾軍起事;清朝年間,洪秀全傳播拜上帝會「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建立太平天國

私警

私警是在沒有法律授權的情況下,打著鋤強扶弱與警惡懲奸的堂皇理由,訴諸私刑的執行者。

虛構作品中刻畫的私警,對於善惡往往有一套自訂標準,他們認為法律無法懲處壞人,或者處分不夠嚴厲,必須親自伸張正義,遊走在法律邊緣,給予逃脫制裁者更加嚴厲的處刑。[4]

任俠

俠者溯源於戰國遊歷四方的遊俠,尚氣節有膽色而樂於助人,行事經常訴諸武力,不甚在意法律。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遊俠列傳》評論「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班固漢書·遊俠傳》則稱其「惜乎不入於道德。」[5]

文人筆下創作武俠小說,刻畫的豪客形象各具江湖特色,行事往往不拘小節,喜結私交,仗義行俠,義薄雲天,專報天下不平之事。

黑幫

黑幫是不受到政府管制,遊走在法外之地的地下社會,黑幫角頭經常站在道義制高點,以「替天行道」的口號為理由,謀求自身的利益,其中有自發的一套行事法則,一旦有成員觸犯規律,危害團體的共同利益,同樣以「替天行道」的名義做出處罰。[6]

清代秘密結社天地會宣揚「順天行道」,哥老會青幫標榜「替天行道」的同盟理念;臺灣黑社會組織天道盟成立時,即以「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為口號。

佚事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水泊梁山風景區以「水滸」作為旅遊開發重點,是《水滸傳》故事的發生地,2008年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22年6月,當地旅遊局將豎立在忠義堂前面,貫穿《水滸傳》全書的「替天行道」大旗,更換為「義薄雲天」。湖北省水滸研究會秘書長何求斌表示,事實上在《水滸傳》原著中並沒有「義薄雲天」的旗號。[7]

民間故事〈替天行道的來歷〉敘述禁軍教頭林沖投靠梁山,寨主王倫忌妒賢能,因此多番阻撓;之後,東溪村保正晁蓋被官府通緝而投奔梁山,王倫再度推託勸阻,林沖怒而斬下王倫;此時太上老君在雲端坐著金鹿,座下金鹿化作一桿大旗插在梁山,上書「替天行道」四個大字。2018年5月9日,〈替天行道的來歷〉被梁山縣人民政府登錄在《梁山縣第五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單》。

另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