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農民起事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農民起事,又稱農民起義農民戰爭,通常意味著農村或農業人口的暴動,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1]農民起事的起因包括農民抗稅,反抗社會不平等宗教戰爭、異族壓迫、農奴制,要求土地重新分配,或是瘟疫饑荒等。[2]雖然成功的農民起事會推翻舊有的秩序或建制,但它的勝利並不一定意味社會制度有重大變化。

背景

Thumb
棍棒戰爭是指16世紀的芬蘭農民起事,當時芬蘭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1879年阿爾貝特·埃德費爾特的作品《Poltettu Kylä(被燒毀的村莊)》

農民起事的歷史跨越兩千多年。 多種因素助長了農民起事現象的出現,包括:

年表

  農民戰勝
  農民戰敗
  其它結果(如沒有明確結果、停火等)
  衝突持續中
更多資訊 時間, 事件 ...
Remove ads

中國

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中國最早記錄的農民暴動可能是國人暴動西周),其後的大澤鄉起義(造成秦朝滅亡的間接因素)、赤眉綠林軍(造成新朝滅亡及東漢復興)、黃巾之亂(造成東漢滅亡及三國鼎立的遠因)、黃巢之亂(間接造成唐朝滅亡)、鐘相楊么起義(北宋南宋交替之時)、紅巾軍(造成元朝滅亡的間接原因)、李自成(直接造成明朝滅亡)等等無不是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戰爭。中國最近一次大規模農民暴動是1850年-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其中太平天國之亂所實施之「天朝田畝制度」有近似於共產主義的概念,此一制度受到中共官方史學家的正面評價。

中華民國以後也有重要的農民起事,如1927年的秋收起義,參加秋收起義的武裝力量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其一為部分沒有趕上參加南昌起義的原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其二為湖南省平江和瀏陽的農民武裝、鄂南通城和崇陽的部分農民武裝、安源煤礦的工人武裝等,共約5000人,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二、三團。起義前又收編一部分原黔軍武裝為第四團。

在農業時代,土地是決定性生產資本,中國俗語說:「土地是命根子」。中國農民起義最初的動因便是反抗土地兼併苛捐雜稅,另一原因是各種天災、洪水、大旱等自然災害使許多原本食不裹腹的人們轉而流亡、聚眾。此外,中國歷史上也不乏有目標的聚眾起義,如黃巾之亂、太平天國等。這些起義往往是由於統治者的暴虐及貪婪造成社會反彈,造成的危害極大,不管那一方都將為之付出巨大的代價。推翻與恢復專制的社會演變,催生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以農業社會為核心專制統治,直至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新生的工業生產取代了農業生產的主導地位。並出現了以商業資本家為代表要求有利於公平交易、自由流通的近代民主社會才正式結束了農民起義這一社會現象。

水滸傳》在中國大陸曾被歸類為農民起義小說。

21世紀初,中國各地有上演以農民為主體的群體事件,令地方當局與黨政高層相當緊張,不得不動員當地的武警、公安甚至是協調軍區進行「維穩」措施。

中國歷代史書與中華民國政府對民間起事多以「暴動」、「之亂」、「民變」等稱謂來表示,費正清漢學家也使用此稱謂[82];而中國共產黨因為其成立主要依靠工農階層,史觀不同,常稱其為「起義」。如:「黃巾之亂」稱之為「黃巾起義」;「黃巢之亂」稱之為「黃巢起義」;太平天國之亂稱之為「太平天國起義」;「南昌起義」稱之為「南昌起義」,「動員戡亂」之於「解放戰爭」。

各時期歷史演進

以下均為被史學家認定「農民起義」的起事:

  1. 西周,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
  2. 秦朝,公元前209年,大澤鄉起義,由平民出身的陳勝吳廣等揭竿起義,試圖推翻秦朝,但被秦朝當時精銳的部隊平定。
  3. 秦朝,公元前209年-前206年,項羽劉邦起義,繼承陳勝、吳廣,推翻秦朝。
  4. 新朝,公元17年年-23年,赤眉綠林軍等興起,形成以漢朝宗室劉秀為首的東漢復興。
  5. 東漢,184年,黃巾軍之亂。
  6. 西晉,301年-304年,李特張昌之亂
  7. 東晉,399年-411年,孫恩盧循之亂
  8. 南齊,485年-486年,唐寓之之亂。
  9. 北魏,523年-530年,六鎮之亂
  10. 隋朝,611年-624年,隋末民變
  11. 唐朝,875年-884年,黃巢之亂。
  12. 北宋,993年-996年,王小波李順起義。
  13. 北宋,1119年-1121年,方臘起義宋江起義
  14. 宋朝,1130年-1135年,鐘相楊么之亂。
  15. 金朝,1211年-1218年,紅襖軍
  16. 元朝,1351年-1368年,紅巾軍之亂,元末貨幣浮濫發行,中原及揚州地區發生嚴重通貨膨脹。
  17. 明朝,1627年-1645年(明崇禎18年),李自成張獻忠起兵反明,後由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平定。
  18. 清朝,1851年-1864年,[83]太平天國運動,由國家科舉考試失敗的洪秀全召集家鄉友人,綜合傳統信仰與外來傳教士的部分學說,起兵反清。
Remove ads

爭議

史學界對中國「農民起義」的定性和評價一直存在分歧。從領導層來看,「農民起義」領袖絕大多數都不是農民。[84]中國歷史上歷次民變的主要領導中,農民出身的只佔少數,而且都不是領頭人物,顯示農民難以成為農民起義的領袖。[85]有學者認為,領袖起來「造反」的目的,不是為農民謀利益,農民參與也不是為反抗地主,甚至是被裹脅「起義」。從結果看,「起義軍」所過之處,農民並未獲得好處。因此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農民起義很有爭議。[84]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余英時認為,中國史上「農民起義」的領導主體從來不是務正業的農民,而是各式各樣的社會邊緣人。如破六韓拔陵是游牧胡族、黃巢是鹽梟、李自成是作為驛卒的鄉村無賴、洪秀全客家民系籍的不第秀才。邊緣人在治世難有展佈,但一到亂世便有機會大顯身手。這些人並不代表農民的利益。[86]

明末兵部尚書楊嗣昌曾作《西江月》詞諷刺張獻忠的起事:「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往來楚蜀肆猖狂,弄兵潢池無狀。雲屯雨驟師集,蛇豕奔突奚藏?許爾軍民綁來降,爵賞酬功上上。」[87]

Remove ads

歐洲

歐洲歷史上農民起事是農民反抗地主農奴制度,包括1358年法國札克雷起義1381年英國農民起義,1524年-1526年德國農民戰爭,1573年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農民起義,和1773年-1775年俄羅斯普加喬夫起義

歐洲的農民起事不以推翻國王為目標。[來源請求]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