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黑塔I 最後的槍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黑塔I 最後的槍客》(英語:The Dark Tower: The Gunslinger)是由美國小說家史蒂芬·金創作的奇幻小說,最初於1982年在美國出版,為《黑塔》系列小說的第一集。故事設定在架空世界中一片類似美國西部的地區,主角是追尋「黑塔」的最後一名槍客羅蘭·德斯欽,本書的劇情隨著他追逐敵人黑衣人而推進,路途中他遇到了各種奇妙的經歷,以及一名來自紐約的男孩傑克。
金在大學時受到羅勃特·白朗寧詩篇《公子羅蘭來尋黑塔》的影響,於1970年寫下小說開頭,並在日後擴展成更完整的故事。本書的內容原本是1978年至1981年間發表於《奇幻與科幻雜誌》的五篇故事,後在1982年由唐納·M·格蘭特出版社集結成冊限量出版,直到1988年本書才得首度大量印行,金也親自朗讀了本書的有聲書。由於本書的內容和續作有風格和劇情上的出入,金在2003年發表修訂過後的版本,中譯本乃是根據該版本翻譯而成。
小說獲得書評們褒貶不一的評價,讚賞者稱讚小說精彩、描寫出色且獨樹一格,批判者則覺得故事和人物刻劃貧乏。書評們對於作者「自命不凡」的文筆毀譽參半,另有書評將修訂版與原版比較,認為修訂版更好。麥可·惠倫繪製的小說插圖得到好評。漫威漫畫發行了改編漫畫,以本書內容為劇情骨幹的《黑塔》系列電影首作則於2017年上映。
Remove ads
劇情
主角羅蘭是個來自基列地(Gilead)的槍客,槍客是有點類似騎士的人物[1]。羅蘭的目標是追上黑衣人華特(Walter),並進而追尋黑塔[1]。故事中的地點很像美國西部,實際上是一個正在「前進」的架空世界,而且和真實世界有點關連,例如故事中曾提到的披頭四名曲〈Hey Jude〉,及兒歌〈豆子豆子懂音律〉[1],還有一些真實世界的科技,例如AMOCO牌無鉛加油機和在廢棄驛站中以原子發電的抽水機。
Remove ads
在故事的開頭,羅蘭遇見了農夫布朗(Brown)和他的烏鴉佐爾頓(Zoltan),他慷慨地讓他在他的小屋過夜,羅蘭向布朗敘述他在塔爾城(Tull)的故事。黑衣人到過塔爾城,他在那裡復活了一個叫諾特(Nort)的人,並向當地的女酒保艾莉(Allie)留下訊息,只要告訴諾特「19」,他就會說出死亡的秘密。雖然她一直克制自己,但最後還是說了,城裡的人無法承受死亡的秘密,於是羅蘭殺了他們。
講完塔爾故事的隔天,他離開布朗的小屋。到達驛站後,羅蘭遇見男孩傑克·錢伯斯(Jake Chambers),傑克死於真實世界的紐約,不久前剛在驛站醒來。傑克並不知道他自己來驛站多久了,也不知道他來這的確切經過[註 1]。在離開驛站後三天,羅蘭與傑克到達山脈。他們在山腳下遇見神諭,羅蘭以性交作為代價,向神諭請示有關他及黑塔的命運及未來的預言。神諭告訴他,三是羅蘭的命運之數,也是帶他通往黑塔的大門。傑克也因為羅蘭對黑塔的執著,對他產生了一種不信任的恐懼。
在山脈這段時間,羅蘭向傑克道出自己在基列地的年少故事。他當時受到馬登挑釁而提早接受槍客試煉,用老鷹戰勝了恩師寇特;數年後基列地淪陷,羅蘭踏上旅程。開始穿越山脈時,傑克的恐懼更清楚了,雖然羅蘭在遇到遲緩變種怪時保護了他,傑克仍不完全相信羅蘭。不久後,他們接近了山脈的出口,為了到達出口,他們走上脆弱的鐵軌拱橋,就當快要抵達出口時,黑衣人出現在前方。在那一刻,傑克跌倒了,羅蘭必須在「拯救傑克」與「追上黑衣人」之間做出選擇。羅蘭不加思索的越過傑克,任由他摔下去。
羅蘭與黑衣人華特在髑髏地(Golgotha)交涉,華特用七張塔羅牌幫羅蘭算出他的未來。分別是倒吊人(代表羅蘭)、水手(代表傑克)、囚犯(代表艾迪)、陰影夫人(代表蘇珊娜)、死神、黑塔及生命。在談話結束後,羅蘭陷入了持續了近十年的睡眠,醒來後,華特已經離開並留下了骸骨。羅蘭朝著西海前進,繼續他的追尋。
創作與發表

史蒂芬·金在創作《黑塔》時的啟發來源包含:羅勃特·白朗寧的長篇敘事詩《公子羅蘭來尋黑塔》、J·R·R·托爾金的奇幻小說《魔戒》和1970年代的義大利式西部片[2]。金在緬因大學二年級的課程中被指定閱讀《公子羅蘭來尋黑塔》等浪漫主義詩作,對該詩尤其印象深刻。金嘗試寫一篇長篇浪漫主義小說來為他從詩中得到的感受賦形,但因為事務繁忙而未成。到了大學四年級的春季,金在緬因大學圖書館工作,偶然得到一整令的亮綠色紙張,可供他寫作。再者,金當時住在大學附近的河畔小屋,室友在該年離去,只留下他一人,安靜孤獨的環境和上百張空白的紙激發他開始創作《黑塔》。[3]
1970年3月,金寫下了小說的開頭:「黑衣人橫越荒漠而逃,槍客緊追在後」。在那之後又過了12年,小說第一集才問世。金早已遺失了那些亮綠色紙張,但《黑塔》前四十幾頁的打字稿仍然留著,內容涵蓋「槍客」和「驛站」章節。這12年當中,金在編寫其他作品的同時常常想起《黑塔》的世界,只有在寫《末日逼近》時沒有如此。金斷斷續續地回頭編寫《黑塔》,先是在《撒冷地》寫作狀況不佳時寫了「神諭和群山」章節,然後在讓《鬼店》的小男孩丹尼·托倫斯逃離險境後不久,金寫下了傑克的悲傷下場。最後一章「槍客與黑衣人」完成於金寫下第一集後記的不到18個月前。[3]
《黑塔I 最後的槍客》的五個章節於1978年至1981年在《奇幻與科幻雜誌》上間斷發表[4]。
Remove ads
出版成書
「槍客」首先於1979年收錄於泰瑞·卡爾主編的奇幻小說選集《年度最佳奇幻作品第2輯》(Years Finest Fantasy Vol.2)[5][6]。1982年夏季[7],小眾出版社唐納·M·格蘭特出版社將五個故事收錄成精裝書《黑塔I 最後的槍客》(The Dark Tower: The Gunslinger)[8],並以限量形式出版[9],作者簽名豪華版有五百冊,而普通版則有一萬冊[8]。讀者只能在特定書店或藉由美國郵政服務購買,各地的便利商店、超市或藥局等皆不販售[10]。據報導,豪華版在1982年7月底即售罄,普通版也即將賣完[8]。書中的插畫由麥可·惠倫繪製[11]。金在書籍開頭寫著「獻給艾德·佛曼,他給了這些故事機會,一個接著一個。」[註 3],此人是當時《奇幻與科幻雜誌》的主編。在後記中,金表明《黑塔I 最後的槍客》是一則上千頁長篇故事的開頭,往後他還會繼續寫下去[3]。
繼首發之後,格蘭特出版社一度加印一萬冊,最終也賣完了[12],且由於量少而被視為稀有品[12][13]。金在《黑塔II 三張預言牌》的後記(寫於1986年12月1日)表示,《黑塔I 最後的槍客》迥異於他最著名的故事風格,卻能獲得這麼大的迴響,令他驚訝不已[14]。1988年,新美國圖書館(簡稱NAL)重新將本書出版上市,於7月至8月左右發行由金親自朗讀的有聲書,總時長6小時16分鐘[13][12][15]。9月,NAL旗下的羽飾出版社大量發行《黑塔I 最後的槍客》的貿易平裝本[16]。1988年9月25日,《黑塔I 最後的槍客》平裝本首度登上紐約時報暢銷平裝書榜,排名第14[17]。隔週,該書成為榜首[18]。在榜上的第五週,該書排名第四[19]。至1990年2月11日,《黑塔I 最後的槍客》已在榜上維持31週,該週的排名是第15[20]。
2002年夏天,金寫完了系列小說最後三集的初稿,在那之後他利用編輯《黑塔V 卡拉之狼》和《黑塔VI 蘇珊娜之歌》的空檔來回頭重新修改整個系列[21]。在修改《黑塔I 最後的槍客》時,金發現其中充滿年輕作家會有的各種問題,例如文筆矯揉做作、充斥不必要的詞藻[22]。而且該作和後續的故事也有不一致之處,如書中提到「法爾森」(Farson)是一座城鎮的名字;但在後面幾集中,它變成了另一名男子約翰·法爾森(John Farson)的名字[23]。金也指出原版《黑塔I 最後的槍客》比較難讀,使讀者較難進入《黑塔》的世界[24]。經過修訂之後,《黑塔I 最後的槍客》的修訂版較初版多出了35頁[25],並在卷首加入「19」和副標題「終而復始」(Resumption)。修訂版於2003年由維京出版社出版,先於《黑塔V 卡拉之狼》[26]。
2009年,格蘭特出版社開放預購全新限量版,收錄《黑塔I 最後的槍客》的修訂版內容,以及金於1998年首度發表的《黑塔》前傳中篇小說「伊路利亞小姑娘」,並加入惠倫繪製的全新插圖。繪者版(Artist Edition)共發行4000冊,豪華版發行1250冊。[27]
Remove ads
評價
1979年,「槍客」在軌跡獎最佳中短篇小說類別得到第八名,與托馬斯·M·迪斯科的「想不到點子的人」(The Man Who Had No Idea)並列[28]。1981年,「驛站」得到軌跡獎最佳中短篇小說類別第三名[29],並入圍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但最後贏得後者獎項的是霍華·華德羅普的「醜陋的雞」(The Ugly Chickens)[30]。
單就小說的第一篇故事「槍客」來看,甘尼特新聞社的蓋爾·雷吉爾(Gail Regier)稱之為「樸素的科幻作品」[6],美聯社圖書的編輯菲爾·湯瑪斯(Phil Thomas)認為故事寫得不錯,只苦於其更像小說的一部分而非完整的單獨故事[5]。1982年出版成書後,書評們給予褒貶不一的評價。為《驚奇故事》撰寫書評的勞勃·考爾森覺得,喜歡金的其他作品並不代表就會喜歡本書,但他覺得該書相當引人入勝[31]。《太陽晚報》(The Evening Sun)[註 4]的威利·霍爾三世(Wiley Hall 3rd)稱讚該書是優秀的科幻小說兼個人最愛,認為該書如其靈感來源《公子羅蘭來尋黑塔》一般的「優美、令人難忘且濃厚」[32]。《亞特蘭大憲政報》刊登蘭迪·錢德勒(Randy Chandler)的書評,其中指出《黑塔I 最後的槍客》融合英雄主義西部小說的一些元素和後末日奇幻作品的細微差異,是一部令人驚豔的幻想巨作[16]。
《勞德代爾堡新聞報》(Fort Lauderdale News)[註 5]的比爾·凱利(Bill Kelley)讚賞該書簡潔有力且文筆獨具風格,並有著當時文壇缺少的傲氣。凱利也指出小說氛圍充足,暴力描寫令人不寒而慄又驚艷。[33]《州報》編輯T.D.莫布利-馬丁尼茲(T.D. Mobley-Martinez)根據修訂版給予評論,他讚賞金的說故事功力,但也覺得主角缺乏感情、劇情解釋太少,會讓讀者難以持續[34]。《舊金山考察報》的約翰·史丹利(John Stanley)批評該書可能是金最差的作品,故事結構和人物刻劃貧乏,且由於是金早期的作品,故文筆不穩定且自命不凡,用字帶有力量但未上正軌[35]。
格蘭特出版社的書籍整體設計[31]和惠倫繪製的插圖備受讚譽[11][35],考爾森認為兩者有加成效果[31],史丹利認為插圖彷彿凝結了1880年代的時光[35]。在小說手法方面,《費城詢問報》的編者理查·E·尼科爾斯(Richard E. Nicholls)指出,金在本書中展現的新元素是令人不安的形上學結局[11]。凱利則分析,金在書中使用電影式的敘事手法,例如用交叉剪接和閃回來增加張力[33]。對於採用限量出版的理由,史丹利推測金是擔心讓普遍讀者失望,只針對鐵桿粉絲發行,因為《黑塔I 最後的槍客》的題材和他的其他暢銷作品不同,也稱不上他的得意作品[35]。針對2003年修訂版與原版的不同,《沃思堡星報》的陶德·坎普(Todd Camp)認為修訂版比原版更加精彩好看,甚至連羅蘭與遲緩變種怪交鋒的最棒片段都更具張力[26]。
Remove ads
改編作品
漫威漫畫發行了數部涵蓋《黑塔I 最後的槍客》劇情的改編漫畫。
2007年2月,金透露他已將《黑塔》的電影改編權賣給J·J·亞柏拉罕和戴蒙·林道夫[36],但亞伯拉罕於2009年10月自稱已不再參與該計劃[37]。環球影業和華納兄弟先後放棄執行電影拍攝[38][39],索尼影業於2015年接手[40]。尼科萊·阿爾賽獲聘執導電影[41],伊卓瑞斯·艾巴與馬修·麥康納分別飾演羅蘭·德斯欽及蘭道爾·佛來格[42]。電影於2016年4月在南非開拍[43],亦有部分場景在紐約取景[44]。電影的劇情以《黑塔I 最後的槍客》的內容為骨幹[45],於2017年8月4日在美國上映,所獲影評以負面居多[46][47]。
出版物列表
- 雜誌
- King, Stephen. The Gunslinger. The Magazine of Fantasy & Science Fiction. Vol. 55 no. 4. October 1978: 52-91 –透過Internet Archive.
- King, Stephen. The Way Station. The Magazine of Fantasy & Science Fiction. Vol. 58 no. 4. April 1980: 82-110 –透過Internet Archive.
- King, Stephen. The Oracle and the Mountains. The Magazine of Fantasy & Science Fiction. Vol. 60 no. 2. February 1981: 19-39 –透過Internet Archive.
- King, Stephen. The Slow Mutants. The Magazine of Fantasy & Science Fiction. Vol. 61 no. 1. July 1981: 130-164 –透過Internet Archive.
- King, Stephen. The Gunslinger and the Dark Man. The Magazine of Fantasy & Science Fiction. Vol. 61 no. 5. November 1981: 69-84 –透過Internet Archive.
- 書
- 中譯本
Remove ads
備註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