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有為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有為法
Remove ads

有為法梵語saṃskṛta-dharma),佛教術語,指會隨因緣變化而出現、變化及消失的,故也叫緣起法。與無為法共同構成一切法的兩大分類[1]

字源

「為」的梵語saṃskṛta,字面為「聚集一起、建立、形成、完成」等,可理解為「有行為」;擁有「為」這個特性的法,稱有為法[2]

概論

有為法指的是由五蘊形成的法[3]。有為法的特徵──有為(梵語:saṁskrta-lakṣana,巴利語:saṅkhata-lakkhaṇa),在說一切有部是具備生jāti、住sthiti、異jarā、滅anityatā四相,在南傳上座部是生uppāda、住ṭhiti、滅bhaṅga三相,換言之,一切有為法具備無常這個共相[4],從生起、住立至衰敗、壞滅。

一切有部將有為法又分成色、心、心所與不相應行四者。

有為法依不同部派或宗派,有不同的分類。

三有為法

三有為法,指色法心法(心心所法)與非色非心法(心不相應行法),又稱三聚[5]

說一切有部

說一切有部立四大類共七十二種有為法:

  1. 色法,11種。
  2. 心法,1種。
  3. 心所,46種。
  4. 心不相應行,14種。

唯識宗

法相唯識宗五位百法前九十四種法爲有為法,後六種爲無為法

參見

註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