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朗罕氏巨細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朗罕氏巨细胞
Remove ads

朗罕氏巨細胞(英語:Langhans giant cells,又稱Pirogov-Langhans cells[1],也譯作:langhans巨細胞、朗漢斯細胞)是在肉芽腫組織下發現的一類多核巨細胞。

Thumb
本圖片中間部分體積較大的胞漿顏色粉紅,外周多核的細胞就是朗罕氏巨細胞。

它體積大,胞漿寬,著粉紅色,胞核從十幾個可達近百個並常沿邊緣以馬蹄形圖案排列分布,由上皮樣細胞(巨噬細胞)融合形成。如類上皮的核,核染色質較疏鬆,核膜較厚,著紫紅色。

儘管在傳統上它們的存在與肺結核有關,它們不是結核病所特有的臨床指標,甚至不屬於結核分枝桿菌病。事實上,無論病因如何,它們幾乎都可以存在於各種形式的肉芽腫性疾病中。

命名

朗罕氏巨細胞是以德國病理學家 Theodor Langhans(1839-1915)命名。[2]

不應該與朗格漢斯細胞相混淆,朗格漢斯細胞是單核細胞衍生的單核表皮樹突狀細胞,以保羅·蘭格爾翰斯命名。(蘭格爾翰斯島(也叫「胰島」)也以保羅·蘭格爾翰斯的名字命名)。

產生原因

有一篇研究論文表明,當激活的cd4+ T細胞單核細胞結合時,其細胞之間的CD40-cd40L相互作用和隨後的T細胞分泌干擾素γ會引起融合相關分子DC-STAMP (樹突細胞特異性跨膜蛋白)的上調和分泌,形成朗罕氏巨細胞。[3]

臨床意義

在患有結節病的患者的支氣管肺活組織檢查或淋巴結活組織檢查中經常發現朗罕氏巨細胞。[4]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