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黃海
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黃海,朝鮮半島基於地理位置有時會稱為西海,是太平洋西部的邊緣海,位於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之間。黃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緩,為東亞大陸架的一部分。黃海在地理學上亦可被視為東海西北部的延伸部分[1]。
名稱
黃海是全球四座以顏色命名的海洋之一(另三處為黑海、紅海與白海),其名稱源於黃河等匯入河流攜帶的大量泥沙所呈現的渾黃色調。由於歷史上黃河有七八百多年的時間注入黃海(入海口在中國江蘇省濱海,即今天的廢黃河口;1855年咸豐黃河大改道,重新注入渤海),使得河水中攜帶的泥沙將黃海近岸的海水染成了黃色[2]。
在朝鮮半島,韓國因其位於朝鮮半島西側也稱為「西海」(韓語:서해/西海 Seohae),但使用黃海(韓語:황해/黃海 Hwanghae)的情況也較多;朝鮮則在大部分情況下稱呼「朝鮮西海」(韓語:조선서해/朝鮮西海 Josŏnsŏhae);但國際上通常沿用中國的稱呼「黃海」(Yellow Sea)。
地理
根據國際海道測量組織劃定,黃海與日本海之間的分界線起自全羅南道海南半島南端,延伸至濟州島;其與東海的分界則西起濟州島西側,東至長江口北岸啟東角[3]。黃海的西北部通過渤海海峽與渤海相連,東部由濟州海峽與朝鮮海峽相通。
黃海從膠東半島成山角到朝鮮的長山串之間海面最窄,習慣上以此連線將黃海分為北黃海和南黃海兩部分,北黃海面積約7.1萬平方公里,南黃海面積約31萬平方公里。黃海北部、東部沉積物為粗、細粒兼有,黃海南部東西兩側為細沙和粗粉沙,中間為粘土質軟泥。[4]
黃海(不含渤海)南北縱距約960公里,東西橫跨約700公里,海域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水體體積約1.7萬立方公里[5]。該海域平均水深僅44米,最深處達152米,是末次冰期後(約一萬年前)海平面上升120米淹沒大陸架形成的淺海,整體呈現自北向南逐漸加深的趨勢[6]。海底與沿岸主要沉積著經由淮河、渤海(遼河、黃河、海河)和朝鮮灣(鴨綠江、大同江、漢江)輸入的泥沙,這些沉積物與沙塵暴共同造就了海域名稱所指的渾黃水色[7]。每年從黃河等河流攜帶的巨量泥沙持續注入,使海水始終呈現獨特的金黃色調[8]。
黃海內的島嶼主要集中在遼東半島東側、膠東半島東側和朝鮮半島西側邊緣。朝鮮半島所處的東北亞一隅,其三面環海的部分被朝鮮半島居民分別命名為東海、南海與西海(即國際通稱的黃海)。該海域主要島嶼包括獐子島、石城列島、外長山列島、薪島、安眠島、白翎島、椵島、大阜島、德積島、可居島、江華島、蝟島、黑山島、紅島、濟州島、珍島、舞衣島、始島、實尾島、信島、莞島、永宗島、格列飛列島、楸子群島及延坪島等[9],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韓國分別控制。
黃海沿岸自5000餘年前就有人類文明活動,人口密度極高,達到約每平方公里250人[10]。黃海海域主要沿海城市有中國連雲港、鹽城、日照、青島、煙臺、威海、大連、丹東、朝鮮的新義州,南浦、韓國的仁川等。屬黃海的海灣有西朝鮮灣、江華灣、群山灣、海州灣、膠州灣、榮成灣等。瀕臨黃海的主要行政區有中國的遼寧、山東和江蘇三省,朝鮮的新義州特別行政區、平安北道、平安南道、黃海南道、開城工業地區,韓國的京畿道、仁川廣域市、忠清南道、全羅北道、全羅南道、濟州特別自治道。
黃海海域冬季寒冷乾燥,受強勁北風主導的季風從11月下旬持續至次年3月[11]。夏季濕潤溫暖,6月至10月間可受颱風影響[12],氣溫介於10至28°C之間。年均降水量從北部的約500毫米遞增至南部的1000毫米,上升冷流海域常年多霧[13]。
黃海海域擁有源自黑潮的暖性氣旋式洋流,該洋流在日本西部海域分流後以低於0.8公里/小時的速度向北注入黃海。而臨近海岸區域則以南向沿岸流為主導,這種現象在冬季季風期尤為顯著[14]。
冬季北黃海水溫可接近冰點,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會形成浮冰區與連片冰原,對航運與漁業造成阻礙。此時水體溫度和鹽度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均勻。南黃海水溫則相對較高,維持在6-8°C,航運與捕魚條件俱佳[15]。
春夏季,黃海表層水體因太陽輻射和河流淡水注入而增溫淡化,深層水體則保持低溫高鹽特性。這股深層水團緩慢南移並呈現停滯狀態,其周邊海域成為底棲經濟魚類的重要漁場。夏季水溫介於22-28°C之間,平均鹽度北部約30‰,向南遞增至33-34‰,河口三角洲附近可降至26‰或更低。西南季風期(6-8月)的強降水與徑流注入使表層鹽度進一步降低。水體透明度從北部的約10米向南逐步提升至45米[16]。
黃海潮汐屬半日潮性質,即每日出現兩次漲落[17]。中國沿岸潮差介於0.9至3米之間,而朝鮮半島沿岸潮汐更為顯著,通常達4至8米,春季大潮期間達到極值。整個潮波系統呈逆時針方向旋轉,海域中部潮流速度普遍低於1.6公里/小時,近岸區域可增至5.6公里/小時以上[18]。其中鳴梁海峽的潮流速度最為迅猛,可達20公里/小時[19]。受潮汐作用影響,韓國珍島與茅島之間每年五月初及六月中旬會出現長約2.9公里、寬10-40米的臨時陸橋,持續時間約一小時[20]。
Remove ads
生物
黃海海域富含海藻(以海帶為主)、頭足綱、甲殼類、貝類等生物資源,夏季大量繁殖的藍綠藻更強化了水色特徵[21]。以1979年為例,僅中國境內海域的海藻產量就達150萬噸[22]。這些動植物資源自北向南逐漸增多,彰顯出該海域的高生產力特性,由此孕育了豐富的魚類種群和高漁獲量[23]。近年科學家在黃海相繼發現了多種新型蝦虎魚物種[24]。
黃海南部及朝鮮半島西海岸全線分布著寬達10公里的潮間帶泥灘,總面積達2850平方公里,由4-10米高的潮差維繫。這些泥灘由高生產力的沉積物構成,孕育著豐富的底棲動物群,對遷徙性水鳥和岸禽具有重要生態意義[25]。
調查顯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是整個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中北遷路線最重要的停歇地[26]。北遷期間經此的候鳥至少達200萬隻,南遷時數量約為其半[27]。僅新萬金灘涂一地,每年就有約30萬隻候鳥過境。但韓國於1991至2006年間在此修築堤壩,嚴重破壞生態,導致該區域逐漸陸化[28]。1950年代至2002年,中朝韓三國的潮間帶已有65%被圍墾[29],這增加了這一區域內生物多樣性的不確定性[30]。
歷史上,黃海與渤海曾是多種大型鯨類重要的度夏與越冬地。該海域曾存在獨特的長鬚鯨與灰鯨[31]定居群體[32],可能還常年棲息著北大西洋露脊鯨[33]及座頭鯨[34](大連與啟東都曾觀測到多頭個體[35][36][37]),另有拜氏喙鯨等眾多洄游物種[38]。甚至連藍鯨、日本海獅、儒艮[39]及棱皮龜也曾在此繁殖或洄游[40]。
黃海海域的海洋哺乳動物、海龜及大型魚類在近代持續減少,除環境污染外,狩獵活動亦是主要致危因素[41]。日本工業捕鯨[42]及前蘇聯在日本支持下進行的非法大規模捕獵[43]是導致種群數量銳減的關鍵原因。現今棲息於黃海的物種包括斑海豹,以及小鬚鯨、虎鯨[44]、偽虎鯨、江豚等鯨類,但所有殘存物種規模可能已十分有限[45]。
經濟
黃海沿岸各國漁船在此海域進行捕撈作業已有數世紀歷史,海底棲息的商業魚類約200種,尤以鯛科魚類、石首魚、梭鯷、對蝦、帶魚、竹莢魚、烏賊、鰻、馬面魨、太平洋鯡、鮐魚、比目魚及海蜇[46]最為豐富[47]。
近年來,隨著軍事與政治實力的變化,中國、朝鮮和韓國的捕撈強度持續增長[48][49],日本則呈下降趨勢。然而所有魚種均遭受過度捕撈,雖然總漁獲量仍在上升,但多數物種的種群規模持續萎縮[50]。有鑑於此,各國都已經針對漁區生態保護設計了禁漁期等措施[51]。
航運是黃海另一項傳統經濟活動,主要中國港口包括大連港、天津港、青島港與秦皇島港,渤海鐵路輪渡系統在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之間構建了快捷通道[52]。韓國境內重要港口有仁川港、群山港和木浦港,朝鮮則有平壤外港南浦港。
另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