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未來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未來學(英語:Futures studies、futures research 或 futurology)是對社會和技術進步以及其他環境趨勢的系統性、跨學科和整體研究,通常旨在探索人們未來將如何生活和工作。可以應用預測技術,例如預測,但當代未來研究學者強調系統探索替代方案的重要性。[1][2][3] 總的來說,它可以被認為是社會科學的一個分支,與歷史領域平行。未來研究旨在了解什麼可能會繼續,什麼可能會發生變化。因此,該學科的一部分尋求對過去和現在的系統和基於模式的理解,並探索未來事件和趨勢的可能性。[4]

與研究更窄、更具體的系統的物理科學不同,未來學涉及更大、更複雜的世界系統。與自然科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相比,其方法論和知識的證明要少得多。關於這門學科是藝術還是科學存在爭論,有時更被描述為偽科學[5][6]

Remove ads

綜述

未來學是一個跨學科領域,它通過專業方法和專業方法彙總並分析趨勢,以及其構成的可能的未來。一般會分析包括來源、模式,以及造成改變的原因,以及試圖發展前瞻企圖的穩定度。全世界會以未來學術未來研究策略前瞻預測未來學未來想像未來發展,以及未來學。在英語世界大都用未來學研究以及策略前瞻預測等用詞。[7]

未來學通常不關注短期預測,例如下一商業周期的利率,或短期內的經理或投資者的利率預測。研究一到三年內的未來不被視為未來學。通常,未來學關注的是變革性趨勢。

未來學排除了那些通過自稱超自然手段做出未來預測的人。

歷史

起源

Thumb
奎斯奈的經濟表的原始可視化,1759年

約翰·加爾通(Johan Galtung) 和索哈伊爾·伊納亞圖拉( Sohail Inayatullah )認為,追尋宏大歷史圖式的傳統可以上溯到司馬遷(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90年)和伊本·赫勒敦(1332–1406年)。[8] 一個早期西方例子是托馬斯·莫爾爵士於1516年出版的《烏托邦》,描繪了一個克服了貧困與苦難的未來社會。[9]

17世紀數學的發展促使人們嘗試計算統計和概率概念,推動了以數值數據表達客觀知識的觀念。18世紀英國,投資者開始用數學公式評估資產未來價值。1758年,法國經濟學家François Quesnay創建了經濟整體的定量模型《經濟表》(Tableau Economique),用於規劃未來生產。同時,安·羅伯特·雅克·杜閣(Anne Robert Jacques Turgot)首次闡明了邊際收益遞減定律。1793年,中國官僚洪亮吉預測了未來人口增長。[10]

工業革命即將席捲歐洲大陸。1798年,托馬斯·馬爾薩斯發表了關於人口原理的著作,探討了其對社會未來發展的影響。馬爾薩斯質疑樂觀的烏托邦和進步理論,他對人類生存的擔憂被視為歐洲早期的反烏托邦思想。[11] 從19世紀30年代起,奧古斯特·孔德發展了社會進化理論,提出社會變革中存在可識別的基本模式。[12] 19世紀70年代,赫伯特·斯賓塞將孔德的社會進化理論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相結合,推動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在歐美的流行。到了19世紀末,社會普遍相信人類進步和科學發明的勝利,科幻小說因此成為未來主義敘事的熱門形式。1888年,威廉·莫里斯出版了《無處新聞》,提出了減少工作時間的理論[13]

20世紀初

Thumb
Wells的《結束戰爭的戰爭》(1914年)標題頁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英國作家H.G.威爾斯奠定了「真正科幻小說」的體裁,強調作品應基於合理的科學知識。威爾斯成為社會與技術預測的先驅。1890年至1914年間,美國和歐洲陸續出版了大量技術樂觀主義的報刊文章和書籍。[14]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內蒂領導的義大利未來主義運動開始讚美現代性。在蘇聯,未來主義者如弗拉基米爾·馬雅可夫斯基、大衛·伯利克和瓦西里·卡門斯基,則在整個20世紀不斷與官方的共產主義文化政策進行抗爭。在日本,未來主義者在一戰後通過批判明治時代、讚美速度與技術進步,逐漸獲得了影響力。[15]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人們對利用統計方法進行未來預測的興趣日益增強。[16]統計學中,預測是計算未來事件的規模或發生概率,而估計則是確定當前未知數量的值。1929年,美國總統胡佛成立了由威廉·F·奧格本領導的社會趨勢研究委員會,利用歷史統計數據繪製趨勢圖並預測未來發展。二戰後,隨著全球資本主義國家共產主義國家的興起,預測性分析成為政治決策中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規劃也由此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17] 1945年為協助美國軍方制定戰後長期戰略,蘭德公司應運而生。冷戰時期,軍事工業領域的規劃達到高峰,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但隨著和平研究作為反主流運動的興起,人們開始質疑「一個可預測的未來」這個源自實證主義的信念,對單一確定性未來的信仰也逐漸受到挑戰。[18]

Remove ads

20世紀中葉

1954年,羅伯特·容克在《明天已經來了》中發表了對美國及其所謂「未來殖民主義」的批評;而弗雷德·L·波拉克於1961年出版的《未來圖像》,則成為一本探討另類未來想像的經典之作。[19] 20世紀60年代,伯特蘭·德·朱夫內爾和約翰·加爾通在歐洲發展出以人為本的未來研究方法;與此同時,托馬斯·庫恩卡爾·波普爾尤爾根·哈伯馬斯等學者則對「單一未來」的實證主義理念提出了挑戰。[20] 當社會科學家開始質疑實證主義作為合理的知識理論,並逐步轉向多元主義時,未來研究逐漸確立了其作為一個獨立學術領域的地位。在1967年於奧斯陸召開的首屆國際未來研究會議上,研究議題涵蓋城市蔓延、飢餓問題與教育等全球性挑戰。1968年蘭德公司的奧拉夫·赫爾默指出:「人們開始意識到,未來可能有很多種,這些可能性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被塑造。」未來研究由此奠定基礎,核心理念是未來並非唯一,而是由眾多可能性組成,這些可能性是可以被估計、預測乃至干預的。[21]

期貨研究最初作為一個實證研究領域發展而來,深受赫爾曼·科恩等人的出版物影響。該領域廣泛採用情景規劃、博弈論計算機模擬等方法來預測和探索未來的多種可能性。與此同時,從事批判性未來研究的歷史學家政治學家社會學家,如奧西普·K.弗萊希特海姆和約翰·加爾通也為和平與衝突研究奠定了基礎,使其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術學科。[22]

期貨研究的國際學術交流於1967年通過成立世界期貨研究聯合會(WFSF)而正式制度化。標誌著未來研究作為全球性學術領域的確立。隨後,首個未來研究博士項目於1969年由克里斯多福·德德(Christopher Dede)和比利·羅哈斯(Billy Rojas)在麻薩諸塞大學創立。Dede還於1975年在休士頓大學Clear Lake設立了相關碩士課程。1976年,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則創立了以「替代未來」為導向的公共政策項目,進一步推動了該領域在政策與實踐層面的發展。[23]

Remove ads

進一步發展

1970年,Alvin和Heidi Toffler合著的暢銷書《未來衝擊》引發了主流對後工業經濟未來的關注。書中通過「波浪」隱喻描述了美國經濟和社會的變遷。第一波代表農業社會,第二波是工業社會,而新興的第三波則是信息社會[24] 20世紀70年代,未來研究逐漸減少對冷戰情景的關注,轉而聚焦加速全球化的影響。全球未來研究的先驅包括荷蘭皇家殼牌的皮埃爾·瓦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未來小組以及羅馬俱樂部。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布《增長的極限》報告,通過結合經濟增長的計算機模擬和人口增長預測,挑戰了當時的政治現狀。[25]

Thumb
World3模型標準運行如《增長的極限》所示

1972年出版的《增長的極限》報告將環境退化問題正式納入政治議程。環保運動由此要求工業界和決策者在規劃和投資發電廠及基礎設施時必須考慮其長期環境影響。[26]

20世紀90年代,為籌備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而進行的未來研究迅速增加。2000年,這些目標被採納為2015年的國際發展目標。整個90年代,還啟動了多個大型技術預見計劃為國家和區域的科學技術與創新戰略提供支持和參考。[27] 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前瞻性」一詞很少用於描述未來研究、未來學或預測領域。前瞻性研究部分借鑑了包括貝特朗·德·朱韋內爾(Bertrand de Jouvenel)在內的法國先驅所開發的方法。前瞻性從業人員致力於收集和評估基於證據的未來洞見,研究成果主要關注識別戰略層面的挑戰和機遇。這些從業者通常專注於特定公司或經濟區域,而不直接參與具體問題的規劃。[28]

20世紀90年代,幾位未來研究從業者嘗試為該領域構建一個連貫的綜合框架,代表作包括溫德爾·貝爾的兩卷本《未來研究的基礎》和齊奧丁·薩達爾的《拯救我們所有的未來》。[29]

Remove ads

概率和可預測性

未來的某些方面,例如天體力學,是高度可預測的。甚至可以用簡單的數學模型來描述。混沌理論非線性科學進化論等理論使我們能夠理解許多複雜系統。

有人認為,未來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預測未來的最佳方法就是創造未來」。一些人認為,科學,概率,模型和統計的進步將使我們能夠繼續加深對可能的未來的理解。

例如,考慮選舉美國總統的過程。在一個層面上,我們觀察到任何35歲以上的美國公民都可以競選總統。進一步調查表明,某些公眾人士(現任和前任總統和副總統,參議員,州長,受歡迎的軍事指揮官,超大型城市的市長,名人等)會在初選中當選。

從複雜性理論的角度來看,對單個事件的可預測性的這種改進並不能解決整個系統固有的不可預測性。不可預測性是由多個單個事件之間的交互作用引起的。

科學家有時將未來學描述為偽科學。科學存在於確定的領域中。從某種意義上講,科學研究和未來學研究都具有相同的目標。

未來管理

高管參與未來管理的目的是幫助個人和組織更好地理解未來。在商業組織中工作的高管通常希望比其競爭對手更早、更深入地掌握未來趨勢。因此,未來管理被視為一個系統性的過程,最終實現領先地位。 [30]

替代可能的期貨

未來學家利用情景規劃來描繪多種可能的未來圖景。情景規劃是對各種假設性未來進行系統化探討的方法。在21世紀,因為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所以替代性未來的規劃已成為理解社會生態系統的重要工具。通過向科學家、企業家、政府官員、土地所有者和非營利組織代表等利益相關者提出關鍵問題,情景規劃幫助為城市、地區、行業或經濟制定更具前瞻性的發展策略。[31]

如果對未來的設想完全傾向於烏托邦反烏托邦,那它們就難以令人信服。研究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是識別新出現的問題,如大趨勢、趨勢和弱信號。大趨勢是主要的長期現象,變化緩慢,通常相互關聯,無法瞬間轉變。 [32]許多公司將未來學家納入風險管理策略,用於開展前瞻性掃描、分析新興問題,並識別突發事件。[33]了解各種可能性有助於增強對機遇與威脅的認知。無論是在研發創新市場調研,還是預測競爭對手行為等方面,每一家成功或失敗的企業實際上都在某種程度上參與著未來的塑造。[34][35]角色扮演也是一種集體探索未來可能性的方式,正如研究實驗室《文明候診室》中的實踐那樣。[36]

弱信號、未來標誌和通配符

在未來研究中,「弱信號」是關於潛在趨勢和系統變動的早期指標,但是定義存在爭議。有時被視為面向未來的信息,有時則被認為是新出現的問題。為澄清這一混亂,「未來符號」概念將信號、問題和解釋加以區分。[37]

方法論

趨勢的生命週期

技術生命週期

應用

政府機構

風險分析與管理

學科設立

2002年,新北市淡水區淡江大學成立了未來學研究所。包括經濟未來學,政治未來學及環境未來學,目前在此校教環境未來的是曾經第七任翡翠水庫管理局局長康世芳[38]

參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