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本庶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本庶佑(日語:本庶 佑/ほんじょ たすく Honjo Tasuku ?,1942年1月27日—),日本免疫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現任京都大學高等研究院特別教授。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本庶教授因PD-1、活化誘導性胞苷脫氨酶(AID)的有關研究舉世聞名,曾獲得首屆唐獎生技醫藥獎[2]、京都獎以及華倫·阿波特獎等重要榮譽。
2018年10月1日,本庶佑與詹姆斯·艾利森一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3]
Remove ads
主要成就

本庶教授建立了免疫球蛋白類型轉換的基本概念框架,他提出了一個解釋抗體基因在模式轉換中變化的模型,1980年至1982年通過闡明其DNA結構來驗證其有效性[4]。1986年,他在cDNA中成功複製參與類型轉換的白血球介素-4[5]、白血球介素-5[6],以及白血球介素-2的受體α鏈。其後,又在2000年發現活化誘導性胞苷脫氨酶(AID)[7],表明其在類型轉換和體細胞超突變中的重要性。本庶有關抗體多樣性的研究,常與利根川進相並稱。
1992年,本庶首先鑑定PD-1為活化T淋巴細胞上的誘導型基因,這一發現為PD-1阻斷建立癌症免疫療法原理做出了重大貢獻,名列2013年《Science》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8][9]。
生平
1942年1月27日,本庶佑出生於日本京都府[10]。為配合父親的醫生工作,童年在山口縣宇部市度過[10]。從山口縣立宇部高等學校畢業後,考入了京都大學醫學部[11]。
大學時代,本庶結識了中西重忠(現知名生化學家)。在父親與生物學家柴谷篤弘的建議下,本庶進入早石修門下學習[10]。1966年大學畢業後,在京都大學附屬醫院作實習生[11]。翌年考入京大醫學研究所生理系專攻,早石修門下的西塚泰美是他的博士指導教授[12][10]。研究生在讀期間,本庶同時通過了日本醫師國家考試。1975年取得醫學博士(京都大學)[11]。
前述的早石、西塚教授,也是日本第一、第二位沃爾夫醫學獎得主。
完成學業後,本庶曾在京都大學、東京大學醫學部任助手[13]。此一時間,他也兼任了美國卡內基研究所、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客座研究員,在許多美國研究機關以客座身份活動。
1979年,本庶擔任大阪大學醫學部教授[13]。1982年,兼任京都大學醫學部教授,1984年開始在京大專職[13],擔任了京都大學基因實驗設施的負責人[13]。此後數十年,他又擔任過弘前大學教授、京大研究科長、醫學部學部長等職。2005年開始轉為京大教授。
除此之外,他也曾是日本免疫學會會長(第11代)、內閣府綜合科學技術會議議員。
獲獎紀錄


Remove ads
榮銜

- 2000年 - 文化功勞者
軼事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