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李桓 (江西布政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李桓(1827年—1892年),字叔虎,號黼堂,湖南湘陰人,兩江總督李星沅和夫人郭潤玉的三子.誥封通奉大夫,官至署理江西巡撫江西布政使.咸豐同治年間在湘軍和太平軍作戰的艱難時期,分管江西的糧台和厘金,"為江西不可缺之員"(曾國藩保奏摺子)。 李桓重要的著作是 《寶韋齋類稿》,一百卷.[1],以及《國朝耆獻類徵》七百二十卷[2],都是《清史列傳》的重要資料來源。
![]() |
Remove ads
生平
李桓(1827年-1892年),字穉仙,號輔堂,湖南湘陰人,清朝官員、學者,以其在清廷官場的卓越表現及編撰《國朝耆獻類徵》而聞名。他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為清廷籌措軍餉、管理地方防務,政績顯著,後因病辭官,專心學術,編纂多部重要史料典籍。
早年與科舉 李桓自七歲起接受九位私塾先生的教育,展現出卓越的學術天賦。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他以縣試第一、府試第二的優異成績考中秀才,隨後成為縣學廩生,議敘知府。1851年(咸豐元年),其父李星沅作為欽差大臣督師廣西抗擊太平軍,病逝於武宣前線。李桓奉恩旨服喪後,送部引見。
仕途經歷 1854年(咸豐四年)底至1855年(咸豐五年)初,咸豐帝兩次召見李桓,詢問其家世與學識,賜予朱圈嘉許。1855年二月,李桓奉旨以道員候選,分發江西。同年八月抵江西,署理廣饒九南道。1856年(咸豐六年),他兼署按察使,三月正式授江西督糧道,時年僅28歲。同年七月,卸按察使職,專任督糧道,兼署廣饒九南道,至十二月卸廣饒九南道職。1857年(咸豐七年)二月,再次兼署按察使。
1860年(咸豐十年),李桓兼署布政使,卸督糧道職,三月卸按察使,六月卸布政使,回任督糧道。1861年(咸豐十一年),他先後署理按察使、布政使,並於年底正式授江西布政使,兼署江西巡撫,時年34歲。1862年(同治元年),他卸署布政使,專任巡撫,二月卸巡撫職,正式擔任布政使,負責南昌省城防務,為抗擊太平軍籌措軍餉,政績卓著。1863年(同治二年),奉旨督辦陝南軍務,卸布政使職,前往武昌途中因中風病發,返回故里。
1864年(同治三年),因南康縣許高鴻一案措辭不當,李桓被降三級,其上司江西巡撫沈葆楨亦被降二級。1865年(同治四年),在湖南巡撫李瀚章的保奏下,李桓官復原職,賞還二品頂戴。同年,陝甘總督楊岳斌奏請李桓出任西征大軍(平捻平回)總糧台,駐節武昌,但李桓因病未癒,辭去此職。
學術貢獻 李桓因病辭官後,隱居24年,潛心編撰史籍。其代表作包括:
《國朝耆獻類徵》(720卷,附《國朝賢媛類徵初編》12卷, 附《國朝賢媛類征初編》12卷): 該書輯錄清朝自1616年(天命元年)至1850年(道光三十年)間人物傳記,分宰輔、卿貳、詞臣等19類,附《述意》、《總目》等。編纂體例嚴謹,以清國史館傳記為主,輔以自傳與私家志銘,注重史料真實性,避免溢美之詞。該書於1867年(同治六年)草創,1881年刊行總目,經學者校勘後,1891年(光緒十七年)自刻刊行。
據清史專家王鍾翰研究,《清史列傳》中過半數傳記(1649/2894)源自《耆獻類徵》,史料價值極高。 《寶韋齋類稿》(100卷): 包括奏疏(4卷)、官書(24卷,含歷任稿、厘金局稿等)、尺牘(48卷,與曾國藩、左宗棠等湘軍將領的通信)、《甲癸夢痕記》(6卷,補遺2卷,記述1854-1863年仕途回憶)、《明論》(4卷,明史研究)、詩錄(2卷,自傳體詩歌)、文錄(3卷,家族傳記)及《賓退紀談》(7卷,雜記評論)。
其中,尺牘記錄了湘軍與太平天國戰事的細節,是研究清代軍事與政治的第一手資料。
李桓於1891年(光緒十七年)完成《寶韋齋類稿》,同年12月初四(公曆1892年1月3日)病逝於長沙芋園獻軒,享年65歲。
《清史稿》總纂之一的吳慶坻於其所著之《蕉廊脞錄》中記有一篇《李桓自輓聯句》:
「李輔堂中丞桓病中自作自輓聯句云:
作秀才十年,作外吏十年,作江湖野老三十年,來日無多,於願已足。
刻聖跡百卷,刻自著百卷,刻耆獻類征七百卷,幾生修到,其書滿家。」
其墨跡「留雲」二字現存於杭州西泠印社小盤谷石刻。
Remove ads
《清史列傳》和李桓的關係
李桓編撰的《國朝耆獻類徵》七百二十卷, 草創於同治六年(1867) [2], 附《國朝賢媛類征初編》12卷 ,15年後,曾將總目刊出,郵寄海內學者嚴加證正.2年後李桓又將全帙交黔陽楊樂庭覆勘,至光緒十七年(1891),自刻刊行.據清史專家王鍾翰先生研究,《國朝耆獻類徵》七百二十卷 是《清史列傳》中過半數以上的資料來源.《清史列傳》 中2894個傳記中有1649個傳記從《類徵》中過錄。
《清史稿》和李桓的關係
民國三年(1914年),經國務院呈文,大總統袁世凱設清史館,以趙爾巽為館長,繆荃孫、柯劭忞等人為總纂,總領清史修撰工作,參與者先後有一百餘人。
李輔燿(字補孝,號幼梅,李桓之子,李星沅之孫)日記第十卷377頁記載:
「佛翼來商清史館徵書事 《文恭公全集》由佛翼(李輔焌,李概之子,李桓之姪)出名呈送 ;《耆獻類徵》、《小芋香舘詩集》、《寶韋齋類稿》,一百卷.[1],由八兒(李相綸,又名李庸,民國書法家,李輔燿之子,李桓之孫,)出名呈送 。巡按史已設有徵書處也」。(李輔燿:《李輔燿日記》,日記寫於民國四年1915年1月9日。)
根據以上的記錄,毫無疑問,國史館內《清史稿》的編輯們是看到了《寶韋齋類稿》,一百卷.[3][1]和《國朝耆獻類徵七百二十卷》[2] ,《清史稿》內有多少列傳條目是參考了《國朝耆獻類徵》, 附《國朝賢媛類征初編》12卷, 仍待細考。
李桓(1827-1891)仕途一覽表
Remove ads
家庭
父 李星沅(1797-1851)清 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官至兩江總督、太子太保,謚 文恭.出版文本:
《李文恭公全集》
《李文恭公遺集》
《李文恭公詩文集》
《李星沅日記選錄》
《李文恭公詩文集》
《李文恭公奏議》
《李文恭公文集》
母 郭潤玉(1797—1838),字昭華,號笙愉,別號壺山女士。湘潭人。嘉慶十九年進士、酃縣知縣郭汪燦女。郭潤玉與其姑祖母郭步蘊、姑母郭友蘭、郭佩蘭,姊姊郭漱玉,皆有詩名,並稱「湘潭郭氏閨秀」。選編《湘潭郭氏閨秀集》、郭潤玉著有《簪花閣遺稿》 一卷、《梧笙館聯吟初輯》二卷(與丈夫李星沅合著)。《湘潭郭氏閨秀集八卷》。
長姊 李楣(1819-1883)適 何慶涵(何紹基之長子),有《浣月樓遺詩》二卷
長兄 李杭(1821-1848)清 道光廿四年(1844)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著有《小芋香舘詩賦》十二卷
仲兄 李概(1824-1881)監生
四弟 李榛(1840-)監生
五弟 李梡(1850-1886)縣學附生
長子 李輔燿 (1848-1916)出嗣長兄李杭.清 光緒丙子科鄉試(1876)副榜第一名,由內閣中書官至杭嘉湖道,寧紹台道, 曾署浙江都轉盬運使司
次子 李輔焯 (1858-1873)監生
長孫 李相鈞(1866-1923)監生. 江蘇補用知縣. 翻譯家李青崖 (莫泊桑短篇小說集,三個火槍手),李丹(悲慘世界)之父.
仲孫 李相綸(1888-1959)輔焯嗣子.河南補用知縣.書法家.
三孫 李相慈(1900-1974)主事銜.銀行家."長沙芋園翰墨珍聞"
"留得春風屬後生"書作者李崧峻之父 .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