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李調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李調元(1734年12月29日—1803年1月14日[1]),羹堂,一字贊庵雨村、一號墨莊四川綿州羅江縣(今四川德陽市羅江縣)人,清朝學者、文學家,戲曲理論家。

快速預覽 李調元, 籍貫 ...

生平

自幼讀書,過目不忘。早年師從沈祖惠[2]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吏部主事,歷任廣東鄉試副主考、吏部考功司員外郎、提督廣東學政,官至直隸通永道。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旨護送一部《四庫全書》去盛京(今瀋陽),因途中遇雨,沾濕黃箱而獲罪,謫戍伊犁。行至涿州,以直隸總督袁守侗相救,而獲允捐銀贖免。李鼎元為官清廉,嘉慶七年(1803年)客死揚州,死時一貧如洗,友人合資以葬。吳鼒挽李鼎元聯:「百金囊盡揚州死,萬里魂歸蜀道難。」

李調元聰敏好學,治學廣泛。李調元與其父李化楠、堂弟李鼎元李驥元皆中進士,兄弟同入詞林,有「一門四進士,弟兄三翰林」之譽,兄弟三人合稱「綿州三李」。[3]

著作

李調元之父李化楠喜歡詩畫並著有《萬善堂稿》、《石亭詩集》、《石亭文集》、《雨村曲話》、《劇話》,[4]而則李調元醉心飲食文化,在父親所著《醒園錄》基礎上撰寫成《醒園食譜》,全書記載烹調39種、釀造24種、糕點小吃24種、食品加工25種、飲料4種、食品保藏5種等共121種。今四川羅江有李調元紀念館,電影《天下第一筵》亦提到李及其對川菜的貢獻,但錯將《醒園錄》的作者張冠李戴於李調元。

李調元為北京四川會館題寫的對聯:

評價

清人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卷十二《李調元兄弟詞》云:「綿州李雨村觀察所刊《函海》一書,采升庵著述最多,惜校對未甚精確。其自著《童山詩文集》亦不甚警策,詞則更非所長。」

注釋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