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李銳 (小說家)
作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李銳(1950年—),男,祖籍四川自貢,生在北京,中國大陸當代小說家。作品《厚土》獲得過第八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第十二屆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李銳是海外知名中國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譯為瑞典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荷蘭文等多種文字出版。[1]
生平
1966年,李銳畢業於北京楊閘中學。1969年到山西省呂梁山區下鄉插隊,先後做過六年農民,兩年半工人。1974年發表第一篇小說。1977年調入《山西文學》編輯部。1984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函授部。1988年轉為山西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
1998年12月,李銳被當選為山西作家協會副主席。2003年10月辭去山西作協副主席職務,同時退出中國作家協會,並且放棄中國作協會員資格,只保留山西省作協會員的資格。[2]
作品
1974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小說集《合墳》獲得第8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主要著作有《厚土》,長篇小說《舊址》、《無風之樹》、《萬里無雲》、《銀城故事》,隨筆集《拒絕合唱》、《不是因為自信》等。
- 《丟失的長命鎖》
- 《紅房子》
- 《厚土》
- 《傳說之死》
- 《舊址》
- 《無風之樹》
- 《萬里無雲》
- 《銀城故事》
- 《張馬丁的第八天》
- 《拒絕合唱》
- 《不是因為自信》
影響和榮譽
他在中國大陸普通讀者中影響不大,在中國大陸以外影響較大。作品曾獲台灣第12屆《中國時報》文學獎,《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中《舊址》排名第45位。作品被譯為瑞典、英、法、日、德、荷蘭等多種文字。
瑞典諾貝爾文學獎終審評委馬悅然十分推崇山西作家李銳和曹乃謙的作品,因此許多媒體和記者認為他們將是諾貝爾文學獎中國候選人的熱門人選。[5]馬悅然評價李銳說:「李銳有他特殊的經驗,特殊的經歷,『文革』10年他從北京到山西呂梁山的邸加河村插隊,有6年的時間跟農民生活在一起,這是他永遠不會忘記的。『文革』給他的經驗是他一輩子寫作的主題,他不能離開這個主題,這個是他的使命,他要把這個經驗傳達給下一代人、下下一代人,讓他們知道『文革』是怎麼回事情。有一個例外就是他寫的《舊址》,這是應該讀的書。《舊址》寫他的家族1925年到1950年的歷史,他的家族是做鹽商的,他有點像俄國作家的大氣魄,寫得非常好。」[6]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