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杜君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杜君英(1667年—1721年),清代台灣民變領導人,朱一貴部將之一。
![]() | 此條目內容疑欠準確,有待查證。 (2016年3月9日) |
生平
杜君英先祖來自中國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其父親在明朝崇禎年間曾出仕,其後死於明末的大亂。杜君英自幼喪父,而由母親撫育長大,其性率直、英勇且有膂力。[1][2]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杜君英渡海前往臺灣拓墾,除了向新白寺(可能為新北勢,今屏東縣內埔鄉豐田村)一地的郭、王二姓秀才租佃田地耕種,還替檳榔林(今屏東縣內埔鄉義亭村)的管事施仁向佃戶們收田租。康熙五十九年,賈羅舍(傀儡社)的通事黃連以杜君英私砍他的山林樹木為由,狀告杜君英,杜君英遂逃至檳榔林躲藏。[3]
康熙六十年,閩人柯妹以官府折現徵糧擾民為由,勸說杜君英豎旗起事,又答應替杜君英聚眾招攬。杜君英遂於三月十日舉「清天奪國」旗幟起事於內山。起事之後,杜君英在新園、下埤頭(今高雄市鳳山區)一帶迅速地聚集了龐大的部眾。相較朱一貴在面對清軍多逡巡不前[4],杜君英從赤山(今高雄市鳥松區)、鳳山(今高雄市左營區)一路所戰皆捷,最後攻入臺灣府城(今臺南市中西區)。[5]
杜君英和朱一貴先後引兵攻陷臺灣府,之後兩人發生了權力的鬥爭。杜君英的部眾多有原籍福建漳州、泉州二府的墾民。[6]然而當杜君英以其功大,倡議立其子為王時,此時以閩籍勢力占多數的朱、杜起事集團卻擁立同為閩籍的朱一貴為王。[7]而杜君英身為起事集團南路軍的首領,僅受封為二十七名國公之一,對比朱一貴部卻有未曾作戰而僅請託人情即可封國公者。[8]起事集團內的閩籍勢力對潮州人杜君英的壓抑,導致了集團內部粵籍將領的不滿。[9]
朱一貴在在和李勇、郭國正等密謀後,朱一貴以整肅軍紀為由,聯合集團內的閩籍將領圍剿杜君英[10][11],導致杜君英兵敗赤崁樓下,率眾北逃。
杜君英率眾北逃後,初敗走虎尾溪,後至貓兒干(今雲林縣崙背鄉)。[12]最後杜君英和其子又逃回羅漢門(今高雄市內門區)[13],躲藏於山中。
康熙六十年九月,清軍派陳福壽以不殺為諾,誘降杜君英。[14]杜君英和其子杜會三遂俱出而降於清軍。康熙六十年十月,杜君英和其子杜會三被遞送北京,其後都被斬首。
杜君英衣冠塚與大和庄義勇公祠
杜君英敗後,其殘餘勢力逃至番仔厝大和庄(今屏東縣內埔鄉東勢村大和社區)定居,並稱該莊為杜君英莊。後因隘寮溪氾濫,部分村民遷徙到新杜君英莊(位於今屏東縣內埔鄉中林村)居住,原杜君英莊則改稱「舊杜君英莊」,並在其地為杜君英立衣冠塚。墓碑上書「逆杜君英莊界」,且在「杜」字上方多加一點,以示淚痕,暗示杜君英一生無限的委屈,而碑前尚有題字:「浩浩乾坤立豐碑,莫以勝敗論英雄。」
註解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