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東藩匯理銀行

19世纪的一家英国银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東方銀行[1](英語:Oriental Bank Corporation),也稱東藩匯理銀行麗如銀行東洋銀行等,19世紀的一家英屬印度殖民銀行,主要經營英國、印度、中國之間的貿易匯兌業務。該行前身是1842年7月在孟買成立的西印度銀行,1845年5月改組為東方銀行並將總部前往倫敦,1851年獲得英國皇家特許狀,1884年清盤結業。同年重新創立為新東方銀行,至1892年再次結業。

歷史

Thumb
於1865年在印度孟買的東方銀行

由於東印度公司監督下經營的孟買銀行等各管區銀行的業務範圍僅限於東印度公司領土,並被禁止從事外匯交易。因此,需要專門從事外匯交易和貿易融資的國際銀行。1842年6月24日,威廉·卡吉爾[2]:21辭去了東印度公司孟買銀行財務主管職務,應西印度銀行董事會的邀請,出任該銀行財務主管[3]。1842年7月,西印度銀行(Bank of Western lndia)在英屬印度孟買成立,由英國和印度兩國商人合資,印方多為孟買當地的帕西商人[4],註冊資本為500萬盧比,每股面值500盧比發行1萬股。該行於1842年10月開業,隨後在科倫坡加里曼丹香港新加坡設立分支機構,業務範圍涵蓋外匯、貸款、存款等。至1845年4月,該行股份溢價40%至42%[5]:141

1845年5月,該行股東為能夠獲取英國皇家特許狀和以法人身份提起訴訟,根據《1844年股份銀行法令》(Joint Stock Banks Act 1844)[6]將該行改組為東方銀行(Oriental Bank),總部遷至英國首都倫敦針線街[7],同時通過發行1萬股面值1000盧比的股票使資本翻一番。改組後,該行全部的管理和監督權均由董事行使:倫敦董事被稱為「董事會」;而孟買董事則受託管理當地事務,被稱為「印度董事會」。各分行的當地董事均由倫敦董事會酌情任命,並受其管轄[5]:141-142。同年,在南非模里西斯錫蘭中國內地香港設立分支機構[8]。該行以鴉片押匯為主要業務,主要經營英國、印度、中國之間的貿易匯兌業務[9]:41

1847年,受孟買、錫蘭加爾各答等地破產公司票據影響,英國銀行機構遭遇了1825年以來的一次重創,該行也被波及。為應對類似風險,該行董事決定增加儲備基金。1848年,受上述商業債務影響,該行股價下跌8%至10%[5]:142。1849年,由於該行未能從英國財政部印度總督處獲得特許狀,因此與即將破產的錫蘭銀行(Bank of Ceylon)[7]達成協議,接管錫蘭銀行並獲得錫蘭銀行的特許狀,並掌控了科倫坡的銀行業務。1850年,由於孟買里奇蒙公司(Richmond and Co.,)破產,該行蒙受重大損失。T·R·里奇蒙曾以恆河公司(Ganges Company)代理人的名義從銀行借款,恆河公司卻聲稱這些錢並未被用於自家公司,並拒絕償還。1851年,該行因遭盜竊和收到大量偽造匯票印度匯票英語Hundi支票而產生巨大損失。1851年2月,該行內有十萬計的孟買銀行票據被盜,兩個月後才被警方追回。3月,該行兌付了一張面值15,000盧比的偽造匯票,因而被告到孟買最高法院並敗訴[5]:144-145

Thumb
麗如銀行股票

1851年8月,該行董事會對接收錫蘭銀行進行的安排獲得批准。10月[a],該行獲得英國皇家特許狀,成為在錫蘭和中國的發鈔銀行,並獲授權在好望角以東任何地區建立機構,經營匯兌、存款和匯劃業務[2]。合併後,東方銀行改稱東方銀行公司(Oriental Bank Corporation)[5]:145-146,也翻譯為「東亞銀公司[11]:1[b]。改組後,東方銀行公司的實繳資本為60萬英鎊,每股25英鎊,投資於政府證券的儲備基金為11.2萬英鎊。1852年5月,該行發行10,046股每股25英鎊的新股,發行價格為30英鎊,至12月新股被認購9,873股。1852年11月,該行在模里西斯設立分行,並在墨爾本雪梨設立代理機構。經過多輪增售新股後,至1853年4月,該行資本已達942,450英鎊。1854年7月,該行再次增發25萬英鎊新股。同年,埃塞克斯號和馬達加斯加號英語Madagascar (1837 ship)兩艘船沉沒,該行因而損失2.4萬英鎊。1856年,該行因中國的一起火災損失了2.7萬美元。1857年,該銀行的印度分行在孟買和加爾各答其他銀行的同意下,接管了倫敦與東部銀行公司(London and Eastern Banking Corporation)的業務,以便將其清盤。1858年,該銀行分支機構數量已達十四個,查爾斯·斯圖爾特被任命為總經理[5]:146-149。1858年,該行實繳資本1,260,000英鎊;儲備基金252,000英鎊[13]。1861年,該行關閉了在紐西蘭的兩家分支機構。該行在印度不再發行本行紙幣,而是發行國家貨幣[5]:149。1877年,該行在錫蘭的貸款沒有成果,且在南非投資失敗[2]

1883年,該行投資的錫蘭咖啡和模里西斯糖業均遭遇失利,股票價格大跌[2]。1884年5月3日,該行因周轉不靈而宣佈破產,最終清盤結業[14]。1884年9月,在創辦人卡基爾的推動下,成立了新東方銀行(New Oriental Bank Corporation),總行仍設在倫敦,額定資本200萬鎊。1892年,由於銀價下跌,新東方銀行各分行出現放款倒帳,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中國香港、印度等地主要分行都發生虧損[2]。1892年6月9日[c],該行因外匯投機失敗宣告停業[15]

Remove ads

各地機構

錫蘭

1843年,該行在英國殖民地錫蘭(今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建立分行。1846年,東方銀行錫蘭分行(Oriental Bank - Ceylon Branch)在發行英鎊紙幣,有10先令、1英鎊、5英鎊和10英鎊等面額,由倫敦的巴托和賓利公司(Batho & Bingley)印製。因該行尚未取得發行貨幣的特許,這些紙幣均由董事會(Board of Directors)簽署發行。根據該幣票面信息,東方銀行的僧伽羅語名稱為「පුවෙදිග මුදල්නිධානය」(直譯為東方錢莊),泰米爾語名稱為「கிழக்குபங்க்」(Kiḻakku paṅk,直譯為東方銀行)[16]

1849年,東方銀行吞併錫蘭銀行[17],錫蘭銀行曾於1844年發行紙幣。1851年獲得皇家特許狀後,東方銀行公司在錫蘭開始專注於向咖啡種植園提供貸款。憑藉皇家特許狀,該行開始在錫蘭發行由理事會簽署的盧比貨幣。在科倫坡發行的紙幣使用「辦公室」(Office)一詞,而科倫坡以外分行發行的紙幣則使用「分行」(Branch)一詞,並附加「或其在科倫坡的銀行」(or at their Bank in Colombo)等字樣。科倫坡和康提分行發行的紙幣由「經理」簽署,其他分行的紙幣均由「代理人」簽署發行。該行最早的英鎊紙幣由倫敦的巴索賓利公司(Batho & Bingley)印製。1850年代在科倫坡發行的無日期紙幣由倫敦的帕金斯培根佩奇英語Perkins Bacon公司(Perkins Bacon & Petch)印製[16]。1884年,錫蘭咖啡種植園因咖啡駝孢銹菌病大幅減產,種植園主無力償還債務,該行被迫向錫蘭政府尋求救助。1885年,錫蘭政府接管了該行的貨幣發行權[16]

中國

Thumb
東藩匯理銀行發行的五員紙幣
Thumb
左3為外灘18號的麗如銀行,拍攝於1891年3月

1845年,東方銀行在香港德己立街開設分行,成為最先進入香港及中國[d]的外商銀行[4][14][22]。1845年[23][e],該行在廣州設立分理處[27],成為最先進入中國大陸口岸的外商銀行。1847年[f],在上海設立分理處,成為上海第一家外國銀行[29]。1847年後,陸續在福州廈門漢口等地設分支機構[9]:41。該行是外國資本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家銀行,也是最早在中國內地發行紙幣、最早向清政府提供政治借款的外商銀行[9]:41-42

在1849年的《英漢歷》(Anglo-Chinese Calendar,1849)的廣州外人名單中,該行被譯作「銀房」(Oriental Bank),坐落於公司行(New English Factory)的西二進,負責人是單立(Archibald Dunlop)[30]。在《德臣報》1861年出版的《中國行名錄》中香港分行的中文名為「金布銀行」,上海支行稱「麗如[31][32]:31。金布銀行又作「金寶銀行」,源自時任經理派屈克·坎貝爾(Patrick Campbell)的姓氏[4][33];《德臣報》1874年出版的《中國行名錄》中香港分行的中文名為「舊銀行[34]。根據該行1866年發行的一張紙幣,該行名稱為「東藩匯理銀行[14][35]。根據泰豐銀行1885年2月21日在《循環日報》刊發的《告白》,東藩匯理銀行也被稱為「東藩銀行[4]。該行在1865年印製的銀行紙幣上曾自稱「住上海英國麗如號[36]。該行在中國大陸資料中一般稱麗如銀行,也有資料稱其為「東方麗如銀行[37]。「麗如」一名被認為是英文行名意譯而來,其中「麗」對應「Orient」[g],「如」則暗含「如意」的願景[39]

1846年,東藩匯理銀行發行首批香港紙幣,面值五元,是香港第一家發鈔銀行[h]。作為一種早期紙幣,東藩匯理銀行發行的該版紙幣實際上是銀行發予公眾、作為存放白銀在銀行的票據,公眾隨時可以到該行憑票兌換等值白銀[14]。早期鈔票因尺寸較大,被香港市民戲稱為「大棉胎」[41][42]。1846年,東藩匯理銀行發行總額為56,000元港鈔。

1851年,該行更改英文名,但中文名稱不變[14]。到1857年,該行的鈔票被香港政府庫房接納為繳付政府費用的合法貨幣。該行作為香港首要銀行的地位達20年之久,到19世紀70年代,它到了極盛時期。1866年金融風暴後,香港的多家外資銀行倒閉,成立於1865年的匯豐銀行逐漸崛起,最終取代了東藩匯理銀行在香港的地位[43]

1865年,繼麗如銀行之後,陸續有匯隆銀行呵加剌銀行有利銀行麥加利銀行等其他10家外國銀行在上海租界區開業。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後,世界棉花價格驟跌,倫敦、孟買發生金融恐慌,上海的多家外資銀行紛紛倒閉,僅剩麗如銀行和有利銀行、麥加利銀行、法蘭西銀行滙豐銀行5家[44]。1866年,麗如銀行在福州建設立分行[2]:30。1869年,麗如銀行在上海外灘興建營業大樓[45],是一幢3層磚木結構的英式建築,原址在今外灘18號[46]

1877年,麗如銀行在漢口設立分行[2]:30。1879年,福州分行關閉[2]:30。1882年,麗如銀行在廈門設立分行[2]:30

1884年,該行倒閉,香港分行改組為泰豐銀行[4][14],不再發行紙幣[47]。1887年,新麗如銀行在澳門天津兩地設立代理機構[2]

1892年6月9日,該行倫敦總行決定停止營業,上海分行亦即告結業清理。1892,該行的香港支行結業[14]。1892年年底,上海分行營業大樓售予麥加利銀行,結束了47年的在華歷史[46]

Remove ads

日本

Thumb
新東洋銀行銀貨一枚紙幣

1866年[i],該行在日本橫濱開設支行[49],稱東洋銀行[50][51]英國東洋銀行[52],假名作音譯自「Oriental Bank」的「オリエンタル・バンク[53],也做「オリエンタル銀行[54][55]

1870年4月23日,日本首次在海外發行債券,通過東洋銀行在倫敦發行9%利率的附息債券100萬英鎊,用於資助鐵路建設[49]

新加坡

1846年,該行在新加坡開設分行。1866年金融危機英語Panic of 1866期間,新加坡的大多數外資銀行受到重創,並紛紛倒閉。當地商人因此更加偏向與久富盛譽的東方銀行交易,尤其是大型鴉片進口商都成為該行的客戶。1872年,新加坡最大的鴉片公司倒閉,該行遭受巨額虧損。1892年最終停業[56]

澳大利亞

根據《沃夫1858年澳大利亞年鑑》,該行的雪梨分行設在約克街和巴拉克巷的拐角處,新皮特街正在興建的大型建築計劃於5月投入使用[13]。該分行提供貼現票據、存款、現金信貸、匯票等業務,其中可在該分行進行三個月、六個月或十二個月的定期存款。該公司簽發的倫敦匯票,可即期付款或九十天見票即付;其簽發的蘇格蘭匯票或愛爾蘭匯票,也可即期付款。公司還提供可在埃及、敘利亞、歐洲大陸和美洲流通的定額流通旅行券英語Circular note。該公司在孟買、加爾各答、馬德拉斯、錫蘭、香港、新加坡、模里西斯、墨爾本奧克蘭惠靈頓的分支機構也可在當天兌換匯票[13]

1887年7月2日,新東方銀行繼在印度、中國、日本後,也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和雪梨開業[57]

相關

上海市金融博物館暨銀行博物館二樓《匯通天下 西風東浙——中國傳統信用機構及近代在華外資金融機構》展覽的「東方麗如銀行」展廳中,展示有該行在上海的歷史[58]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