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蠣崎氏

氏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蠣崎氏
Remove ads

蠣崎氏日本戰國時代以來以蝦夷地為根據地的大名氏族,其祖先為若狹武田氏的武田信廣,因領有糠部郡蠣崎(今青森縣陸奧市川內町),故而被稱為蠣崎氏[1]。1593年(文祿二年),第5代家督蠣崎慶廣降服於豐臣秀吉,並於次年改姓松前氏,但其庶流中仍然使用蠣崎氏[2]。在江戶時代,該家族統治著松前藩,石高為10000石。明治維新後,末代藩主松前修廣名列大名(諸侯)華族,領子爵銜。[3]

Thumb
家族祖先武田信廣日語武田信広
快速預覽 蠣崎氏(松前氏), 本姓 ...

抵達北海道

在室町時代,蠣崎氏同安東氏日語安東氏關係密切,因而家督蠣崎季繁日語蠣崎季繁被派往鎮守北海道道南十二館之一的花澤館,同任上國守護(此時北海道由上國守護與下國守護二人共治)。1457年(康正三年),大和族定居者同本地的阿伊努人首領胡奢麻尹日語コシャマイン爆發衝突,史稱胡奢麻尹之戰。這場戰爭中道南十二館中的十館均被阿伊努人攻陷,但蠣崎季繁的養子信廣在戰場上將胡奢麻尹射殺,並趁機擊潰了阿伊努人的部隊。[4]

此外,下北半島上的蠣崎氏旁係為南部氏的家臣。1457年(康正三年),旁系家督蠣崎信純掀起了針對南部氏的叛亂,但被南部氏家臣八戶政經日語八戸政経擊敗,信純逃往北海道,自此蠣崎氏失去其在本州的領地。[5]。 蠣崎氏於1473年(文明四年)另築新城勝山館,並將居城搬遷至此[6]。此外,有記載顯示蠣崎氏曾收到庫頁島上土著部落酋長所贈的禮品,因此蠣崎氏很有可能已將影響力擴張到北海道之外[7]

Remove ads

戰國時代的蠣崎氏

蠣崎氏在胡奢麻尹之戰中立功後,在北海道威望大漲。1496年(明應四年),原下國守護安東恆季日語安東恒季因苛政被十二館館主上書安東氏家督安東忠季日語安東忠季要求彈劾,後恆季因罪自盡,奉行之位交由蠣崎信廣之子蠣崎光廣日語蠣崎光広,此時蠣崎氏已經事實上完全控制了北海道。1512-13年(永正八年-九年),蠣崎光廣趁安東氏虛弱,出兵討伐河野季通日語河野季通、小林良定、小林季景和相原季胤等其他北海道的館主,並迫使他們自殺。1518年(永正十四年),蠣崎光廣病逝,上國守護與下國守護的頭銜分布由他的兩個兒子蠣崎義廣日語蠣崎義広與蠣崎高廣繼承。二人均意圖吞併對方的領地,因此從1521年(大永元年)起兄弟鬩牆,雙方爆發了數場軍事衝突,直到1536年(天文四年)雙方才和解。然而,在1545年(天文十三年)蠣崎義廣病逝後,高廣之子基廣仍然意圖奪取蠣崎氏的家督,遂起兵叛亂,但很快被新任家督蠣崎季廣擊敗,蠣崎基廣也兵敗身亡。此後,雖然蠣崎氏事實上已獨立,但由於經濟命脈仍然被安東氏所把控,其仍然作為安東氏的盟軍在1545年(天文十三年)、1567年(永祿九年)、1581年(天正九年)、1583年(天正十一年)、1586年(天正十四年)、1588年(天正十六年)和1590年參與了安東氏與其敵對勢力,例如南部氏和津輕氏的作戰。[4]:20-23

1587年(天正十五年),安東氏家督安東愛季逝世,隨即安東氏便陷入內亂。此時蠣崎季廣已隱居,讓位於其子慶廣。蠣崎慶廣藉機前去拜見豐臣秀吉,並宣布脫離安東氏,正式成為獨立大名。[7]1593年(文祿二年),蠣崎慶廣協助平定了陸奧國南部氏爆發的九戶政實之亂。次年,蠣崎氏接到命令準備前去支援文祿·慶長之役,但直到戰爭結束蠣崎氏的部隊仍然在肥前的名護屋城待命。[4]:54

值得一提的是,自蠣崎季廣時代起,蠣崎氏致力於緩和同本地阿伊努人的關係,嘗試與他們和睦共處並建立穩定的貿易往來,該政策為蠣崎氏帶來了可觀的利潤。[8]

Remove ads

松前藩主

Thumb
松前藩第12任藩主、松前氏第17任家督松前崇廣

1594年(文祿三年),蠣崎氏改姓松前氏。在江戶時代開始後成為了松前藩藩主,新建居城福山城,因此又名福山藩。由於松前氏的領地位於寒冷的北海道,耕種極為困難,糧食需要依賴弘前藩的進口,主要經濟來源為同阿伊努人進行毛皮貿易、木材砍伐以及捕撈水產,因而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石高」(即稻穀產量),但在1719年(享保三年)江戶幕府統計認為松前藩的經濟大致相當於10000石[9]江戶幕府先後於1799年(寬政十年)和1804年(文化元年)將其領地東半部分與西半部分納入直轄領,作為補償松前氏獲封陸奧國梁川9000石的封地。1821年(文政三年),幕府解除了對北海道的直轄,松前氏也隨即返回舊領地,但1855年(安政二年)幕府再次將北海道納入直轄,松前氏又被轉封到梁川,但這次其在梁川的領地提升至了30000石。[2]

在17-18世紀,松前氏對領地內的自然資源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包括對夕張釧路石狩等地的林場以及領海內產出鮭魚海帶等水產的漁場。[10]

1863年(文久三年),藩主松前崇廣在江戶幕府中受任老中一職,他在朝中積極推行門戶開放有關事宜,因而同幕府將軍、推行鎖國的德川慶喜關係緊張,於1865年(慶應元年)被解僱並處以禁閉處罰,在次年去世[11].1866年(慶應二年),松前藩在北海道的領地再次得以恢復。在箱館戰爭中,松前氏選擇支持政府軍,因此遭到了榎本武揚軍隊的攻擊,福山城在1868年(明治元年)11月被攻陷,藩主松前德廣逃往弘前。1869年(明治二年)2月,松前氏在政府軍幫助下奪回領地,並參與了對五棱郭的攻城戰。戰後,松前氏被給予20000石的封賞。[2]

明治維新以後的松前氏

1884年(明治十六年),松前氏名列大名(諸侯)華族,受封子爵。1891年(明治二十三年),松前氏同大村藩大村氏沼田藩日語沼田藩真田氏以及佐土原藩島津氏三家同樣在明治維新中立功的子爵華族上書請求升格為伯爵,雖然另外三家都得到了批准,宮內大臣田中光顯日語田中光顕認為松前氏的功勳不足以升為伯爵,因此請求被駁回[12]

1944年10月(昭和十八年),時任家督松前正廣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戰死,子爵爵位也被收回,今日的家督松前孝廣系其堂弟。[13]

族譜

註:粗體字代表此人為蠣崎氏/松前氏家督,上標的數字代表此人為第幾任家督,點線代表二人之間為養父子關係。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