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板付遺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板付遺蹟(日語:板付遺跡)是位於福岡縣福岡市博多區板付的一處彌生時代遺址,主要集中於早期和前期(公元前10-前1世紀)。是日本年代最早的水稻耕作、環濠聚落遺址之一。1976年指定為日本國史跡,現在已開發為公園,復原有豎穴建築和水田等,並建有展覽館(板付遺蹟彌生館)。

發現歷史

此地曾經是一座寺廟,名為通津寺。早在1867年,人們就在寺廟地下3尺處挖掘出了5支古代銅矛。到了1917年,中山平次郎又發表文章,稱1916年在寺廟南側修水田時發現了彌生時代的甕棺碎片,並出土了青銅製矛和劍[1],可能為隨葬品。這是最早的彌生陶器與金屬器同時出土的記錄。但這些都是偶然的發現,並非正式考古發掘。[2][3]
1950年1月,在竹下駅前開裁縫鋪的本地考古學愛好者中原志外顕,在這一帶的牛蒡田調査中時,同時採集到了夜臼式和遠賀川式陶器。夜臼式早於遠賀川式,傳統上被認為是繩紋晚期後半的陶器;而遠賀川式陶器則是彌生前期的陶器。在同一個遺址同時採集到,說明此遺址可能是從繩文到彌生的過渡期遺址,可能是最古老的彌生時代遺址。1951-1954年,作為日本考古學協會的共同研究「日本農耕文化的生成」的一環,九州大學的岡崎敬、明治大學的杉原莊介等進行了為期4年的調查發掘,發現了V字形斷面的環濠,以及貯蔵穴、竪穴建築、瓮棺墓等,確認了日本最古的環濠聚落,出土有石刀等大陸系磨製石器以及遠賀川式陶器,因此遠賀川式也被稱為板付式。此外,還出土了帶有炭化米和稻殼壓痕的陶器,證明了確實存在稲作農耕。1968-69年,日本考古學協會再次進行調查,確認了環濠的範圍,直徑百米左右,微微稱橢圓狀。1970年以後,伴隨著建設開發,調查發掘由福岡市教育委員會進行,1976年指定為日本國史跡。
1978年,在彌生I層(彌生時代前期)下的夜臼期地層中,出土了大片水田、木製農具、石刀等,還確認了有水渠的井堰等灌溉設施。這是日本首次發現早於彌生早期的水田遺址,一年後又在菜畑遺蹟發現了更早的水稻田,因此日本水稻耕作歷史追溯到了比彌生前期(板付期)更早的當時所認為的繩文晚期(刻目突帶紋土器期)[4],現在一般稱為彌生早期。是當時日本發現的最古老的水田。根據田埂之間的間距估算,一片水田面積為400平方米;通過花粉分析推測,除了水田也有旱田。
Remove ads
發現
遺址位於福岡平原中心,是一處彌生時代遺址,主要為早期(夜臼式期)至前期(板付I、II式期)。遺址有環濠聚落和周邊廣布的水田,分布在海拔約7~9米的階地和周圍的沖積平原上,在稍遠的地方發現有墓地。環濠內大多因後世削平破壞已不復存在,現在復原的豎穴建築是參照江辻遺蹟同時期的建築遺蹟復原的。環濠平面呈卵形,斷面呈v字形,南北110m、東西81米,濠寬1-5m、深1-2.5m。推測在其內外兩側建有1-1.5m左右的土壘。地面挖有穀物貯藏坑,年代較早的呈方或長方形,較晚呈圓形,深約1-2m,斷面呈袋狀。從夜臼期至板付II式期,共發現200餘座貯藏坑[4]。水田分布在台地以西的沖積平原上,擁有主水道、水井、排取水溝、田埂等。板付I式陶器組合種類有甕、壺、缽、豆。器身常採用拍打成型,與廣泛分布至西日本的遠賀川式陶器相同[4]。還發現彌生前期至中期的磨製石鏃12枚,石劍1口。
除此以外,在彌生時代的文化層之下,還發現有繩紋早期的押型紋陶器。在後世的遺蹟單位中也發現有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
Remove ads
保存
板付遺蹟的環濠聚落於1993年復原,開發為板付遺蹟公園。 公園還在修復後的稻田中,舉辦了水稻種植和收割等活動。遺址出土文物則在公園內的板付遺蹟彌生館和福岡市博物館等地展覽。
遺址1976年指定為日本國史跡,2000年3月16日、2002年12月19日、2006年1月26日追加指定了史跡範圍。
腳註
參考文獻
関連項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