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柏林四強協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柏林四强协定
Remove ads

柏林四強協定(英語:Four Power Agreement on Berlin,又稱柏林協議柏林四方協議),是1972年6月3日由四個戰時同盟國的大使協定的。四國外長,英國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外交大臣、蘇聯安德烈·安德烈耶維奇·葛羅米柯外交部長、法國莫里斯·舒曼英語Maurice Schumann外交部長和美國威廉·P·羅傑斯國務卿共同簽署了協議,並規定在1972年6月3日起在柏林舉行的一場儀式上正式生效。[1]該協定並非條約,無需正式批准。

Thumb
1972年6月3日,四國外長包括英國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外交大臣、蘇聯安德烈·安德烈耶維奇·葛羅米柯外交部長、法國莫里斯·舒曼英語Maurice Schumann外交部長和美國威廉·P·羅傑斯國務卿共同簽署了柏林四強協定

柏林協定

Thumb
1969年的一個清晨的交通高峰期,柏林旅英語Berlin Brigade駐德美軍陸軍部隊策倫多夫居民區前呼嘯而過,作為一個例行提醒,提醒居民們柏林仍然處於二戰戰勝國合法占領

通過這個協定,四國決定將柏林德國視為一個整體(1959年至1962年的柏林危機時蘇聯曾拒絕這麼做),並將此作為自身的權力和責任,該協定還為常稱緩和政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協定還使柏林的東西方重新建立了聯繫,在交通和通訊方面也作出了改善,為西柏林的居民帶來了無數益處。

為了達成協定,四方都故意為柏林留下了模糊的政治定義,因此東西柏林在該協定中該負責的部分也各不相同。「柏林」這個詞沒有出現在文本中。僅稱柏林市為「有關區域」。

「四強協定」制定了英文[i]法文[ii]俄文[iii]版本,所有語言版本的文本具有同等效力。唯獨沒有德文的正式版本,因為兩個德國對協定文本的翻譯存在很大爭議。[iv]

協議生效後,蘇聯用一些模糊的措辭,盡力挑撥西柏林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之間的關係。然而,該協議大大遏止了東方和西方之間在柏林的明爭暗鬥和緊張局勢繼續擴大。因此,它在最終導致1990年德國統一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盟軍的協議定下,兩個德國也承認了基本條約(1973年6月起生效),兩個國家承諾尊重彼此的主權。根據該條約的條款,雙方的外交使團進行商業、旅遊、文化方面的交流互通,並建立了通信關係。根據該協議及條約,1973年9月,兩個德國都分別加入了聯合國

條約突破了一系列國際協定,被一些人視為冷戰時期歐洲的正式分裂,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是導致冷戰結束的過程之開始。M·E·沙洛特在2001年寫道:「……儘管有所恐懼,但雙方都設法多討價還價以換取緩和的機會。」[2]

Remove ads

參見

腳註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