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柬埔寨王國 (1953年—1970年)
柬埔寨前政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1953年獨立後,柬埔寨王國[a]成立,直到1970年。作為柬埔寨獨立後第一個建立的王國,這一政權也得名柬埔寨第一王國[b]。從1955年到1970年,立場覆蓋廣泛的人民社會同盟(簡稱桑功)是柬埔寨唯一的合法政黨,因此這一時期也被叫做桑功時期[3][c]。
諾羅敦·施亞努在此期間共有三個頭銜:國王(1953年-1955年)、首相(王國存在期間多次當選)、國家元首(1960年-1970年)。施亞努曾組黨人民社會同盟(高棉語:សង្គមរាស្ត្រនិយម,簡稱桑功,高棉語:សង្គម Sangkum),是該時期任期最長的政黨。在冷戰的背景下,柬埔寨維持中立,同時得到美國、蘇聯、中國等多國援助。
20世紀60年代初,柬埔寨王國經濟穩步增長。但是受越南戰爭影響,柬埔寨王國很快陷入了內戰泥潭。1970年,龍諾在美國策動下發動政變,推翻君主制度,建立了高棉共和國。元首施亞努留在北京避難。
Remove ads
歷史
1948年,法國人給予柬埔寨更多自治權,但軍權與警權仍保留在法國人手裡。諾羅敦·施亞努將其稱為「百分之五十的獨立」,他對這種情況無法滿意。1952年6月,施亞努宣布解散內閣同時暫停實施憲法。在1952年-1953年中,施亞努對柬埔寨實施直接統治。在大會解散後,他創建了一個助理委員會作為立法機關。
1953年3月,施亞努展開王室改革獨立運動,全國範圍內的反法示威運動達到高潮。隨著印度支那局勢的惡化,1953年7月3日,法國不得不宣布給予印度支那三國充分的獨立性。施亞努堅持完全控制柬埔寨的國防、安全、法律和經濟部門。8月底,法國將警察與司法人員交由柬埔寨管理;10月柬埔寨接管了法國殖民軍隊。1953年11月9日,新生的柬埔寨王國成立,施亞努也在國民的歡呼聲中返回金邊的王宮,被國民尊為「獨立之父」。剩餘的柬埔寨事務,也於1954年由柬埔寨王國全面接管。自此,柬埔寨保護國不復存在。為達成完全獨立,施亞努推行了一系列改革。[5][6]
隨後,柬埔寨參加了日內瓦會議並簽署協議。施亞努與賓努親王所代表的柬埔寨王國政府宣布政府不會對民族主義組織自由高棉做任何讓步,並要求其於30日內解散。在1954年10月,一項多國協議生效,法國與越南獨立同盟會同意將其武裝力量全部撤出柬埔寨國土。
在最終協議中,柬埔寨做出少許讓步,宣稱不參加任何軍事聯盟,並同意「只要柬埔寨的安全不受到威脅,柬埔寨軍隊不會違反《聯合國憲章》主動出兵,也不會同意任何國家的武裝力量在其國土上駐留」。[7]
Remove ads
《日內瓦協議》簽署後,諾羅敦·施亞努獲得了絕對的權力。然而鑑於柬埔寨局勢尚未穩定,法國軍隊並未完全撤出柬埔寨領土。日內瓦協議規定柬埔寨需在1955年進行選舉。大多數人都認為柬埔寨民主黨將取得勝利,屆時山玉成可能會重新掌權,使得柬埔寨成為一個共和國。山玉成於9月宣布效忠於政府,但是被施亞努拒絕。1955年選舉如期舉行,但民主黨已被左派親王諾羅敦·富里薩拉再次改組,此次選舉並未出現民主黨壓倒性勝利的局面。[8]
充滿信心的施亞努希望進一步深入參與政治,但在君主立憲制的憲法制約下,國王的活動範圍受到很大限制。於是施亞努於1955年3月3日將王位讓予其父諾羅敦·蘇拉瑪里特,施亞努自任政府首腦,稱為「施亞努親王」。同年4月7日,組建政治團體人民社會同盟。[7]人民社會同盟於同年的九月選舉中擊敗山玉成的高棉獨立黨和左派政黨人民協會,獲得壓倒性勝利,開始了施亞努與人民社會同盟在柬埔寨的統治,但兩個反對黨稱人民共同體在選票上做了手腳。[9]
人民社會同盟的意識形態可被概括為「佛教社會主義」,主張在君主制的統治下保留佛教、反壓迫、反剝削、反腐敗,倡導人人平等。該制度在柬埔寨的農民與僧侶團體中受到推崇。1957年8月,施亞努將左派領袖召入宮殿中,進行所謂「辯論」,共五個小時,民主黨領袖遭到羞辱。辯論結束後,與會者被施亞努控制的警察和軍隊毆打。類似的事件偶有發生,為今後的政變與紅色高棉運動埋下了禍根。[9]
1960年,老國王諾羅敦·蘇拉瑪里特去世,而諾羅敦·施亞努並不願登上王位。施亞努之母西索瓦·哥沙曼·尼亞里麗計劃繼承王位未果。[10]施亞努通過修改憲法,自設「國家元首」職位,6月20日自任國家元首,成為國內的最高統治者。柬埔寨王國成為了一個實行君主制,但沒有君主的國家。[11]
施亞努運用政治與外交技巧,在冷戰的大背景下維持了他的王國,在包括美國、蘇聯、中國等國家都得到了經濟援助。柬埔寨的現代化進程在此時期加快。據統計,20世紀60年代初,柬埔寨工業能力年增長8%,但是一些地區仍維持著舊的封建制度。[12]

在1955年4月的萬隆會議上,諾羅敦·施亞努與北越的范文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周恩來進行了私人會談。他們向施亞努保證,柬埔寨的主權不會被干涉。日後,柬埔寨成為了不結盟運動的正式成員國。在法國和美國給予的壓力越來越大,當越南和泰國的影響力不斷增強時,柬埔寨找到了一個有價值的盟友,中華人民共和國。[13]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柬埔寨的外交關係基於共同利益,施亞努希望北京政府能夠抑制崛起的越南和泰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希望防止本國陷入美國盟友的包圍圈。1956年,周恩來訪問金邊,4年後兩國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在中蘇交惡後,蘇柬關係也不斷降溫。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是柬埔寨唯一的合作夥伴,柬埔寨曾和美國於1955年達成協議,美國將為柬埔寨武裝力量提供援助。但是柬埔寨與美國的關係起伏不定,駐金邊的美國官員懷疑他會將自己的王國引向共產主義。隨著美國對柬埔寨軍事影響力的增長和印度支那地區共產黨對柬埔寨的滲透,國內方面,親美將領龍諾對施亞努統治的威脅也逐漸增加。[14]
Remove ads


隨著活躍在越柬邊境的越南共產黨在柬埔寨的支持者的增加,越南共產黨逐漸滲入了柬埔寨的軍事和商業,這對施亞努來說是個麻煩。1966年10月,軍人出身的龍諾當選柬埔寨首相。
在柬埔寨面臨氣候問題、農業受到影響時,越共在邊境大量走私大米,干擾了柬埔寨的國內經濟。施亞努下令軍隊強行收穫,1967年3月11日,馬德望省發生大範圍武裝暴動,柬埔寨軍隊進行鎮壓,一些暴動者轉而加入越共等共產主義勢力。至此,柬埔寨內戰爆發,龍諾暫時下台。到了1968年,柬埔寨的經濟實力已大不如前。金邊一帶的流浪者有所增多,成為巨大的社會問題。在農村,機械化水平低下、灌溉不足和昂貴的稅收成為了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原因。[15]越柬邊界的橡膠種植園也受到共產主義勢力的干擾,使得橡膠——這個柬埔寨第一大出口商品的生產也無法正常進行。政府曾嘗試種植其它經濟作物,但由於技術問題,也被迫取消。[16]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貧富衝突使得共產黨勢力的支持者不斷增加。[17]
1969年,施亞努向西方媒體表示,他估計國內仍有95%的人支持佛教社會主義,但施亞努的反對者指責他的國內政策是失敗的。儘管如此,施亞努還是運用自己的外交技巧,在越南戰爭中保護了柬埔寨的主權。[18]1969年3月11日,美國空軍開始對柬埔寨國土進行轟炸,以打擊越共根據地。施亞努沒有因此而抗議,反而在18日與美國恢復外交關係。[19][20]
Remove ads

由於經濟和外交政策失敗,總理賓努首相請辭。8月,在美國的推動下,龍諾再次就任首相。[21]9月,諾羅敦·施亞努前往北越參加胡志明的葬禮,希望藉此能緩和國內形勢,但是他的願望沒有達成,反而讓反對者認為他是共產主義的同情者。最終,他決定前往莫斯科和北京,以爭取國際支持。[22]
1970年3月11日,當施亞努處於北京時,龍諾在美國的默許下發動政變,取締北越駐金邊大使館,廢止了施亞努的國家元首職位,由鄭興(一譯鄭恆)代任。[23]施亞努在北京得知了他被推翻的消息,3月23日,他在北京的電台宣布了柬埔寨王國民族團結政府的成立。在以鄭興和龍諾為首的柬埔寨王國親美政府成立後,柬埔寨衝突激增,多是由共產主義者發動。為此,美軍大股部隊前往柬埔寨。25萬在柬越南人被迫離開國土。在此期間,一些王室成員建議保留君主制,但是龍諾拒絕採納。10月9日,柬埔寨王國被廢除,高棉共和國建立,龍諾出任總統。[24]但是,共和國在其存在的5年間並沒有將內戰停止。直至1993年,諾羅敦·施亞努才重新掌握柬埔寨大權。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