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柳中古城遗址
新疆的古城遗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柳中古城遺址(維吾爾語:لۈكچۈن قەدىمىي شەھەر خارابىسى)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鄯善縣魯克沁鎮的古城遺址,現存遺址最早源自唐代,不過也存有吐魯番回部札薩克多羅郡王額敏和卓的郡王府遺址和19世紀修建的城牆。柳中古城遺址面積達2平方千米,但保存不佳,現僅存西側城牆數處。柳中古城遺址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柳中古城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鄯善縣魯克沁鎮西側的闊納夏村內。東側連通鄯善縣城,西為吐魯番市高昌區;東南穿越庫魯克塔格山、哈順沙漠,連接敦煌,是絲綢之路中位於吐魯番盆地的要驛。[書 1]遺址位於火焰山南側的平原之中,三面環山,地形整體上北高南低,海拔低於-25米。[刊 1]
建城歷史
柳中之漢名因回鶻語對音再轉為漢字表述時,產生的名稱眾多,如六種、魯陳、呂中、魯克塵、柳城、魯珍城等皆指柳中。今名魯克沁亦是如此。[刊 2]
柳中城於東漢永平年間設置,戊己校尉關寵率數百人於車師前國柳中城屯田戍邊。不過東漢政權不穩,難以長期穩定的經營西域。柳中城在東漢、匈奴間數度易手。東漢管理柳中城的戊己校尉也數遭裁撤。直至延光二年(123年),漢安帝遣班勇任西域長史,班勇將西域長史府府治設置於柳中城,並率領500軍兵在此屯田。班勇以柳中城為核心,先後控制車師前、後部、焉耆、龜茲、疏勒等,東漢勢力延伸至整個西域。東晉時期,前涼君主張駿擊敗戊己校尉趙貞,新置田地縣,縣治置於該城。該城由高昌郡管轄。北涼統治時期,歷經多年發展的田地縣升為田地郡,此城又作為郡治、附郭縣治。麴氏高昌時期又作田地公、平遠府治所。[刊 3][刊 4]
唐滅高昌時,唐軍迅速攻下田地,並直逼高昌城。麴氏高昌君主麴文泰聞唐軍將至受驚而死,其子麴智盛降唐。唐滅高昌後設立西州,並開始撤郡設縣。柳中縣於此時成立。[刊 4]現存柳中古城遺址內城便興建始於唐代貞觀年間,唐《元和郡縣誌》載「柳中縣,中下。西至州三十里。貞觀十四年置。當驛路,城極險固。天山,在縣東北。大沙海,在縣東南九十里。」[書 1][書 2][書 3]在遺址內也出土有唐代等時代的錢幣。[書 2][刊 1]歷經回鶻高昌、西遼的統治時,柳中城並未被破壞,經濟、文化繼續發展。[刊 4]
元朝建立後,吐魯番、鄯善一帶經歷高昌回鶻亦都護火赤哈兒·的斤與窩闊合後裔海都及察合台後裔都哇的戰爭,高昌等城走向衰弱,但柳中城並未遭到嚴重破壞。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使者陳誠途徑柳中城,作詩《魯陳城》[a],並在《西域番國志》中,記載該城「四面多田園,流水環繞,樹林陰翳……氣候和暖,人民淳樸。」永樂四年(1406年)到正統十三年(1448年),柳中城作為吐魯番盆地重鎮之一,多次向明朝朝貢。[刊 4]16世紀開始,魯克沁的伊斯蘭教宗教領袖在柳中古城西側修建住宅,因此後額敏和卓被封為吐魯番回部札薩克多羅郡王,該住宅被稱為郡王府,當地人稱王爺台。清乾隆年間,額敏和卓率部降清,柳中城併入清朝版圖。19世紀,阿古柏統治魯克沁時擴建柳中城,柳中城外城城牆便是此時修建。[書 4][書 5]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古城開東門、西門,南北無門。城內有一條上蓋涼棚的主街,街道兩側為餐館、攤位。當時魯克沁居民超過6000人,2000戶,居民不再僅居住在古城城牆內。[刊 1][書 6]
20世紀以降,柳中古城不斷面臨破壞。郡王府在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因戰亂損毀。後重建,文化大革命時期再次被毀。[書 4][書 5][書 6]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柳中古城的城牆、房屋等遺址被現代住房逐漸占據,居住區向城址外延伸。城內原本的5條道路增至超過30條道路組成的道路網。農田耕地由地勢較低區域擴展至城址周邊,面積增大。城址附近原存河道也已完全消失。[刊 1]
Remove ads
考察保護

最早將柳中古城作為遺址正式勘查的是「中國新疆考古第一人」黃文弼,他於1928年在吐魯番考察期間勘查柳中古城。在《吐魯番考古記》中記載魯克沁鎮「有一舊城,其建築形式和方法,與哈拉和卓舊城同。疑即高昌時代之田地城,唐柳中城之遺址也」。1988年開始,鄯善縣文物管理所、吐魯番市文物局、新疆社會科學院等文物保護部門多次調查柳中古城。[書 1][刊 5]
1999年7月,柳中古城遺址以「柳中城遺址」之名收錄入第四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書 1]2013年,當地政府實施多個項目以保護柳中古城遺址,包括劃定保護範圍、修建保護圍欄、遷移保護範圍內的住戶等。[書 5]2013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柳中古城遺址作為古遺址位列其中。[網 1]
建築遺存
柳中古城局部
柳中古城遺址可分為唐代古城遺蹟、18世紀修建的吐魯番回部札薩克多羅郡王額敏和卓的郡王府遺蹟、19世紀安集延時代修建的外城牆遺蹟。1960年代,柳中古城遺址的大致形貌尚存,遺址內城、外城、關城、出入口皆有所保留。外城東西尚餘2千米,南北長約1千米,面積近2平方千米,平面呈方形,牆寬約6米;內城南北約700米,東西約800米,面積約0.6平方千米,平面呈方形,內城的西城牆與外城牆相連。[刊 1]內城正西存郡王府遺蹟,郡王府遺蹟輪廓完整,東西約30米,南北長48米,位於一處高約15米的黃粘土質台基上,遠高於周邊民居,「王爺台」得名於此。郡王府最初有3層中國傳統建築的殿閣,有超過百間房屋,進入郡王府時需經過吊橋。[刊 1][書 7]
如今的柳中古城遺址外城城牆已基本無存,內城主要在西側存有幾處南北方向的城牆。其中一段超過50米的城牆位於內城西南角,此處城牆高約12米,基礎寬5到8米不等,頂部寬殘餘3米有餘。在此處城牆的中部和北端有2處洞口。[刊 6][書 1]層夯厚約10厘米。[書 2]也有十餘處城牆遺址分布在民居院落之中。[刊 1]郡王府則僅存台基。[書 4][刊 1]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