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洛格氏定律
適用於恆溫動物的生態地理學法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格洛格氏定律[1](德語:Glogersche Regel,英語:Gloger's Rule)是一條生態地理學法則。該定律指出,越靠近赤道地帶濕潤氣候下生活的恆溫動物,其體內生物色素越多,體表顏色越深。

歷史
該定律以普魯士動物學家康斯坦丁·威廉·蘭貝特·格洛格爾的名字命名。他於1833年在著作《在氣候影響下的鳥類演化》中描述了這一現象,並提出了氣候和鳥類羽毛顏色存在協變性的假說。[2]然而另一位鳥類學家埃爾溫·施特雷澤曼則指出,這個想法在彼得·西蒙·帕拉斯1811年出版的《俄羅斯-亞洲動物志》[3]中有所提及。[4]

適用性
解釋
這一現象的成因機制尚未明確。[6]一些鳥類學家認為,在鳥類的情況下,降解羽毛的細菌(如地衣芽孢桿菌)在換羽和羽毛顏色的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1][9]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