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梨狀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梨狀肌 (英語:Piriformis muscle)是位於臀部深面的一塊扁平錐形的肌肉,屬於髖肌後群六塊肌肉之一。其肌束起自骶骨前面,外出坐骨大孔,止於股骨大轉子,受骶神經叢分支梨狀肌神經支配。梨狀肌依大腿位置不同可起旋外或外展作用。[1]

快速預覽 梨狀肌, 基本資訊 ...
Remove ads

重要毗鄰

梨狀肌後方緊貼骶骨,前面則與骶叢和直腸相毗鄰(左腿梨狀肌與直腸尤其緊密)。[2]

坐骨神經常在梨狀肌深面走行,自梨狀肌下孔(梨狀肌與坐骨大孔圍成的兩個空隙中處於下方者)穿出,但該走行結構常有變異,坐骨神經也可在盆內分兩支,分別自梨狀肌下孔、梨狀肌肌腹或梨狀肌上孔穿出,其中較為常見者是分為脛神經腓總神經,分別自梨狀肌下孔與梨狀肌肌腹穿出。[3][4][5]

臨床意義

因梨狀肌與坐骨神經關係緊密,當梨狀肌因血腫痙攣等原因壓迫刺激坐骨神經時,可出現以沿坐骨神經分布(臀部、大腿、小腿後側)的不適、麻木與疼痛為主要症狀的梨狀肌損傷症候群,[6][3]該症狀則以坐骨神經痛的名稱為人所知。坐位、蹲起、拉伸與爬樓等動作可能加重症狀。在近17%的人群中,坐骨神經的走行發生變異,而自梨狀肌肌腹中穿過,使該類人群更易患上此病。通過症狀主述與體格檢查可初步診斷該病,核磁共振X光片等進一步檢查可用於排除其它病症。確診後可通過漸進的拉伸訓練、按摩療法(包括肌肉神經療法)和理療進行初步治療。若治療後疼痛持續,可梨狀肌內注射糖皮質激素。另有研究表明肉毒桿菌毒素B可能是治療梨狀肌損傷症候群潛在藥物。[7] 手術探查的損傷性較大,其可能的副作用較理療等可替代方案大得多。因此,手術治療應儘可能作為最後選項。[6]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