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次黃嘌呤

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次黄嘌呤
Remove ads

次黃嘌呤(英語:hypoxanthine)又稱6-羥基嘌呤(6-hydroxypurine)、6-氧嘌呤(6-oxopurine)[1][2],是嘌呤鹼基的代謝中間物,屬於一種天然的嘌呤衍生物,廣泛存在於動植物體中。它的核苷酸肌苷酸是核酸的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前體。

快速預覽 次黃嘌呤, 識別 ...
Remove ads

反應

黃嘌呤是次黃嘌呤被黃嘌呤氧化酶氧化的產物之一。在核苷酸合成中,次黃嘌呤在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糖轉移酶的作用下,轉變為肌苷酸(IMP),可用於IMP的再利用合成。

次黃嘌呤也是腺嘌呤發生自發去胺的產物之一。由於它與鳥嘌呤在結構上十分相似,因此腺嘌呤的自發去胺可導致DNA轉錄/複製出現錯誤。

製取

次黃嘌呤可由氰乙酸乙酯乙醇鈉硫脲經成環得到2-巰基-4-胺基-6-羥基嘧啶,再經亞硝化、還原、消除、環化而得。

圖片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