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殷 (五代十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殷 (五代十国)
Remove ads

(943年3月或4月—945年2月或3月),正式國號為大殷,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短暫政權,由閩國宗室王延政建立。

快速預覽 大殷, 地位 ...
Remove ads

叛閩建國

唐朝滅亡後,閩國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建立。但在開國者王審知同光三年(925年)去世後,諸子爭執不休,導致了閩永隆二年(940年),王審知的兒子之一、當時皇帝閩景宗王延羲之弟建州刺史王延政據閩國西北部的建州叛亂。次年(941年),雙方休戰,王延羲任王延政為鎮安軍節度使(不久,王延政改鎮安軍為鎮武軍),封富沙王,但兄弟之間仍然彼此防範及發生戰爭。

永隆五年二月(943年3月9日—4月7日),王延政在建州稱帝,國號為「大殷」,年號為「天德」,實行大赦,立張氏為皇后,以節度判官潘承祐為吏部尚書,節度巡官楊思恭為兵部尚書。不久,升潘承祐為同平章事,楊思恭為僕射、錄軍國事。王延政穿著赭袍處理政事,但在接見將領和鄰國使者時,仍然使用藩鎮的禮節。

領土範圍

殷國成立時,面積很小,僅占有今福建省北部,大致相當於今南平市政和縣除外)以及三明市建寧縣泰寧縣將樂縣。北鄰吳越,東、南鄰閩國,西鄰南唐

最初,轄一州(建州)、六縣(建安建陽昭武浦城順昌將樂),故王延政被譏為「五縣天子」(出自宋代佚名所著《閩伶官戲主延政語》)。王延政稱帝後,升將樂縣為鏞州;升永平鎮為龍津縣,不久又設鐔州,轄龍津縣。

944年末—945年初,泉州漳州汀州長樂府(即福州)相繼歸附王延政,殷國控制原閩國全境。不久,王延政改國號為「閩」(下文詳)。

作為獨立實體的結束

天德二年(944年),王延政的敵人閩景宗被弒,其將朱文進稱閩王。泉州散員指揮使留從效擔心王延政攻破福州消滅朱文進後禍及自己,殺死朱文進任命的刺史黃紹頗,推宗室王繼勳為刺史,投靠王延政。漳州將領程謨聞訊,也殺了朱文進任命的刺史程文緯,推宗室王繼成為刺史,也投靠王延政。汀州刺史許文稹也向王延政投降。王延政一舉得到三個州,也讓前來攻打的南唐軍隊無功而返。

天德二年閏十二月廿九·丁酉(945年2月14日),朱文進也被南廊承旨林仁翰所弒,其軍轉而效忠王延政,尊其為主,請他還都長樂府。天德三年正月(945年2月15日-3月16日),王延政改稱閩皇帝,結束了作為獨立政權存在的殷國,但沒有還都長樂府,而是留在大本營建州,只讓侄子王繼昌鎮守長樂府,定長樂府為南都。同年,南唐圍建州,閩國前將領李仁達認為王延政已經無暇顧及福州,就於三月初二·戊戌(945年4月16日)發動政變,殺死王繼昌,奪取福州自立,並打敗了王延政派來的軍隊。八月廿四·丁亥(10月2日),南唐軍攻破建州,王延政被迫投降[2][3]。隨後,泉、漳、汀三州也都向南唐投降。

君主

更多資訊 肖像, 廟號 ...

官員

  • 潘承祐(吏部尚書 → 同平章事)
  • 楊思恭(兵部尚書 → 僕射、錄軍國事)
  • 吳成義(統軍使)
  • 陳敬佺
  • 盧進
  • 杜進(大將軍)
  • 張漢卿
  • 王繼昌(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 黃仁諷(飛捷指揮使)
  • 陳望
  • 王繼勳(侍中、領泉州刺史)
  • 王繼成(權漳州事)
    • 程謨
  • 許文稹(汀州刺史)
  • 林仁翰(南廊承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