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比斯蒂角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比斯蒂角龍(屬名:Bisticeratops,意為「比斯蒂荒野的有角臉」)是一屬開角龍亞科的角龍科恐龍,化石出土於美國新墨西哥州西北部坎潘期(約7400萬年前)的科特蘭層。模式種兼唯一種弗氏比斯蒂角龍(B. froeseorum)於2022年發表,標本是個接近完整的頭骨,特徵與當地其他近緣物種如五角龍、泰坦角龍、納瓦霍角龍、塞拉角龍、封頂角龍有所差異,並增添了拉臘米迪亞南部開角龍亞科的多樣性。[1]
Remove ads
發現及命名


比斯蒂角龍的化石於1975年在美國新墨西哥州西北部聖胡安盆地比斯蒂荒野地區的科特蘭層法明頓段(Farmington Member)出土,地質年代約為晚白堊世坎潘期晚期,約7400萬年前。[1]
正模標本NMMNH P-50000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骨,頂骨、左鱗狀骨、眶後骨角根(僅右邊保留)、左顴骨、左方骨、前齒骨、齒骨部分遺失;原先被認為屬於五角龍,年代卻比該屬其他標本年輕個200萬年。在2021年塞拉角龍描述論文的支序圖中曾首度提及比斯蒂角龍的學名,但在隔年實體發布版中被刪去。[2]直到2022年8月才正式發表描述文獻。[1]
屬名取自標本發現地比斯蒂荒野;種名致敬橘夢樂團已故成員埃格·弗斯及其子傑若姆·弗斯,以紀念他們的音樂長年來的陪伴並啟發了論文。[1]
Remove ads
特徵描述

比斯蒂角龍的頭骨有以下鑑定特徵:前上頜骨背緣呈階梯狀;上頜骨顴骨突矮小並缺乏腹側的袋狀窩;顴骨的上頜骨突短;眼瞼有短而平緩的褶皺。與硐地區稍早期的物種包括五角龍及泰坦角龍的差異在於:上頜骨的顴骨突大幅萎縮;上頜骨與顴骨的異常連接,構成一淺錐形後凹槽。[1]
分類
系統發生學分析顯示比斯蒂角龍與尚未命名的一種杏仁層開角龍亞科互成姊妹群,且在開角龍亞科中除三角龍支系之外,構成另一個可能南方演化支,並與其他南拉臘米迪亞開角龍亞科形成區別。[1]
開角龍亞科 Chasmosaurinae |
| ||||||||||||||||||||||||||||||||||||||||||||||||||||||||||||||||||||||||||||||||||||||||||||||||||||||||||||||||||
化石生物學
古生態
比斯蒂角龍所產的科特蘭層法明頓段,在晚白堊世當時由西部內陸海道的沿海平原上眾多河道之泥沙岩沖積而成。法明頓段尚未有其他以描述的恐龍,而同地區其他層位,如德納辛段(De-Na-Zin)、獵人沖積段(Hunter Wash)的動物相有:甲龍科、鴨嘴龍科、厚頭龍科、奔龍科、似鳥龍科、暴龍科、神龍翼龍科、鑲嵌踝類、烏龜、軟骨魚、硬骨魚等化石。[1]
延伸閱讀
- 角龍類研究史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