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毗舍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毗舍離(梵文:वैशाली,Vaiśālī,巴利文:Vesāli),又譯為吠舍離、吠舍釐國、又以義譯稱廣嚴城,為釋迦文佛住世時代著名的大城市,位於今天印度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的北邊。曾經是跋耆國首都。

音義
《善見律毗婆沙》記載:
“ | 毗舍離者,此是國名也。因女人相立為名,此城人民眾多,三過開廣。 | ” |
並記載其王種為波羅奈國王夫人所生,一對不足月的雙胞胎兄妹,被置器中順江流下,為道人收養,因其「皮薄」而稱為「離車子」,後牧牛人繼續收養,因其腳蹋牧童需躲「避」之而稱為「跋闍」,二人長大後成婚,統御牧牛人,王種繁衍眾多,建立的城池經三次擴建十分廣大而稱為「毗舍離」城[1]。
印度《往世書》和個別南傳佛教經論註疏中也有稱為 Visālā[2]。毗舍離(Vesāli)的語音近於梵語中牸牛(vaśā:母牛)[3],易於讓人籍此浮想聯翩。
記載
《大唐西域記》:「至吠舍釐國(舊曰毗舍離國,訛也。中印度境)。吠舍釐國,周五千餘里。土地沃壤,花果茂盛,菴沒羅果、茂遮果既多且貴。氣序和暢,風俗淳質,好福重學,邪正雜信。伽藍數百,多已圮壞,存者三五,僧徒稀少。天祠數十,異道雜居,露形之徒,寔繁其黨。吠舍釐城已甚傾頹,其故基趾周六七十里,宮城周四五里,少有居人。」
歷史事件與人物

釋迦文佛在此城預言自己即將涅槃。佛教八大聖地之一。在佛滅後百年,耶舍比丘召集了印度西部與東部共七百名上座,在此城中進行了第二次結集(又稱七百集結、毗舍離集結),造成了日後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開始了佛教部派佛教時期。在《巴利律藏·七百犍度》記載中,毗舍離結集雖然批判了毗舍離跋闍子比丘十事非法,但對其地域族群名稱使用的依然是 vesāli(毗舍離)未至於 vasala(無種姓者、賤民)[6]。
註釋與引用
參見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